从把脉看朱程礼教对中医的迫害

2018-09-27 17:06 12楼
kastin 说:
你说别人的水平低啊,所以要用你的学位证来证明。不然,你以为自己是无需证明的权威泰斗,想怎么评定别人就怎么评定别人?别人的观点全是错的,一竿子打到?
对啊,我说“读书要细”,我说过读书要拿学位吗?
2018-09-27 23:39 13楼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下面应该是另一段。“未持脉时”,就是这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那么这个人“叉手自冒心”,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头前讲过了,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那么我们看着这个病人就看出这种情形了,不用诊脉就知道他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他亡津液亡血液,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
--------------------------------------------
这是胡希恕的理解,病人是个聋子,没意见。
至于为啥“叉手自冒心”?
聋子显然不知道医生啥时说需要把脉。那他提前准备,也是没错的。
另外,一个聋子,望闻问切,问是不可能的了,那就直接进入切脉过程!
他老病号,耳聋之后,看病就是切脉,他也习惯了。知道见着医生就直接进入预备状态。
然而师不想把脉,让他咳,他不配合(聋子嘛)!
然后医生的推断是,耳聋,而耳聋的起因是重发汗虛故!
其它人盯着冒心动作,为啥不考虑是对耳聋的解释呢?
名家,也得讲个道理!
2018-09-27 23:48 14楼
另外,按现代把脉方式,病人的手要放在一张桌子上!
那么古代,有这张桌子吗?
显然如果只需"手叉自冒心"的话,就不需要桌子!
再想想,桌子(得有多高?)这玩意,才适合平病人胸口?
汉朝时这桌子叫几,类似现在茶几那么高!适合把脉吗?
榻榻米,那就更不适合了!
你看现在倭人用的桌子!那是还是汉朝后传过去的习俗,是多高?
所以,多方面理解,仲景时期就不存在适合把脉用的桌子!
2018-09-28 08:53 15楼
这里看看,桌子,和配套的椅子,就是今天把脉辅助平台,汉朝并没有!

椅子的由来: 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 的折叠板凳,类似于现在的马扎,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第一次改变了人们的坐姿。人们逐渐开始放弃跪坐这种难受的姿势。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习以为常的有靠背,有扶手椅可以让双腿自然垂下的椅子。
桌子源于我国。最早的桌子是既矮又小的案和几。汉以前,人们阅读、书写、饮食均在矮床上放置案或几。物器的摆设除放在案几上外,还因物而宜设专用木架。汉末,胡椅传入中原,随之出现了简单的桌子。唐代,桌子已基本定型。南宋,由于桌椅的普及,人们已由席地而坐改为凭桌坐椅。
2018-09-28 09:23 16楼
(0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0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064)里的发汗和(075)里的发汗,最大区别是,(075)是"重发汗"
看看(211)条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显然,重发汗,比发汗多要多用一次药!
因此,这(064)只是发汗多,就让病人叉手自冒心了,在(075)又再次误发汗,那就亡其阳,耳聋了!
(064)是一次误发汗——心下悸欲得按!
(075)是两次误发汗——耳聋

现在参考汉朝跪坐、席地而坐的习惯,没有案几可以“放手并适合把脉”这个社会现状来说,汉朝时把脉,病人就是叉手自冒心!
2018-09-28 16:13 17楼

心离桌面太高了,不适合用来协助把脉
2018-09-28 16:19 18楼
实在惭愧,那么多脉学大师,口口声声说把脉如何如何,却不知道古人如何把脉!
训诂派呢?
温病派呢?
中医研究院呢?
中医大学教授呢?
2018-09-28 16:27 19楼
2018-10-04 20:49 20楼
没有大师敢出来吗?
⬅ 一则防风通圣散治疗病案 老茶馆 张庆军讲中药薏苡仁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