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不懂五行,庸医精通五行

2018-09-30 10:37 楼主
医圣不懂五行,庸医精通五行

仲景的医书能治病,为啥其它医书就效果甚微甚至不能治病?
一个想学医的,如果不能搞清楚这个问题,那么他必将稀里糊涂的学成一个庸医。
今天,只要你翻开一本医书,不提五行,那简直不可能!那么五行又为什么没在仲景的书中出现呢!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你肯定没看过仲景的书!没读过伤寒论和金贵要略!
先从网上找一段别人的论述,省得自己敲键盘,何乐不为!

/////////////////////////////////////
导读:今天一起来聊聊《伤寒论》中的五行观,以下为部分节选内容。
《伤寒论》中的五行观
五行学说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应用,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伤寒论》所用的五行学说一脉相承于河图的天地时空五行,摒弃的是生克制化五行。体现在两点:①土的位置;②假借四方星宿之名对方剂的命名。
一、河图天地五行观
(一)土居中央
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应用了五行学说,但是所采用的是河图天地五行。
《伤寒论》中明确指出阳明、太阴属土而位置居中,《伤寒论·阳明病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太阴病中虽未明确指出太阴居中,但是在治疗太阴虚寒的方剂如理中汤和理中丸中,明确用“中”之名来指明太阴在五行中的位置,凡三条:“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二)四方假借星宿之名
河图五行观的特点是土居中应地,木火金水居四旁应天。《伤寒论》中对升降沉浮的表达是通过东西南北四方星宿的名称来体现,即青龙(汤)、白虎(汤)、泻心(汤)、真武(汤)。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出自《三辅黄图·未央宫》:“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命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名,实际上是对天之方位的四分法。仲景以青龙、白虎、泻心(《辅行诀》中以黄连阿胶汤为小朱雀汤,亦可)、真武、理中命以方剂之名,对应东西南北与中之位,明确是用天地两分法命名,即依天地时空的五行。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天地立极,四时阴阳;天布五行,五脏收受;五脏化气,升降沉浮;木火金水,土居中央。从《内经》到《伤寒论》皆是如此,皆是以道、天地、阴阳立生命之主线。
二、生克五行观
有人言《伤寒论》之五行为生克制化五行,依据有二。
(1)《伤寒论·平脉法第二》:“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2)《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关于此两段的描述,历来医家争论最多。后世多认为《伤寒例》以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为王叔和自己的添加,非仲景原著。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云:“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现代胡希恕、李克绍等人也持相同的观点。
关键的是此种生克乘侮的五行学说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其后的条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描述,而河图时空五行观的青龙、白虎、泻心、真武、理中等方证条文贯穿始终,如此这般如何证明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以生克五行学说立论的呢?
//////////////////////////
文章作者的结论很明显,伤寒论有五行思想,但没有生克制化这种关系说。
其实,在本人看来,伤寒论连五行这张皮都没有!为什么呢?
前文作者列举了三处提及五行,看来是不可推翻的!
第一处:自序中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我们知道,这序,因为前后能印证的地方少,那么后人想篡改,一般就在这里动手!不信,把这段去掉,你能发现自序或者全文中有影响吗?
没有,这个自序,仲景要交代的是成书原因和结果!并非想阐释什么"医理"!
第二处:《伤寒论·平脉法第二》。平脉法,来源可疑,行文风格及其啰嗦,只注重排比,形式漂亮,和其他部分格格不入。
第三处:《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这里提到了"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解释呢: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五行的代表写法是"木、火、土、金、水",对应到五脏,是肝木!
上文解释了一通,用的是肝气、而不木气!为啥呢?
只能说就没"木气"这个概论!而且,整个仲景的文章(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下同),就没单独提过木!
如果五行学说是仲景时期的医理基石,那仲景随口说出个木或肝木,就太自然和必要了,恰恰仲景没提!
所以,仲景的文章就没有五行的地位,那些看起来是"五行"、"五常"的语句,和五行也没有直接关系!
人居中,加四个方位,就是五,但这五,它们是没有什么生克制化的关系。
还有五行中的"补母泄子",仲景文通篇也没出现谁为"母",谁为"子"这样的文字!
最关键的是!仲景只通过辨病脉证并治,没用金木水火土,也阐释清楚了病理发展变化与治疗法的关系,而且还非常有效!
仲景关注的是"水"、"气"、"火"、"金",如果考虑原文被后人微修,则可以写成:
"水"、"气"、"火"、"降"
火气,能让水和气暖和的能量
金气——降气,能让水和气冰凉的能量
而仲景在论病时,就是关注这水畅不畅、气能上、气能下不?
因此,抛开五行,对学医学,对理解仲景的本意,更好些!
后人就是死抱五行不放,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一句话变成一本书,学子花成倍的功夫去记去背,照样学不成治病的本事!

总之一句话,没有花里胡哨的五行,仲景才成为医圣。有了花里胡哨的五行,内经成了医学噩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9-30 10:54 2楼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五行这个怪胎,什么时候成为基础理论的?
2018-09-30 11:58 3楼
中医理论来自于商末的医学实验与五行无关。战汉时期为了一批比较笨的医学生变引入了五行。这种学习方法使得这批笨学生很快就适应了学习并取得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只不过要想提高医学水平就难了。智力水平够的医学生,即便是在学习中学了五行也会很快的丢掉这个敲门砖。突破五行的束缚后医学水平就很快上去了。
2018-09-30 13:47 4楼
明清时代的医书特别是清代的,就特别多五行子眼,什么肝木脾土,子母相传,看这类书就特别累。完全没有伤寒的质朴,一看就懂。其实用肝气、脾气来说就很容易弄得清楚,非要转成个五行。给人有孔乙己的感觉,扣字眼。
2018-09-30 16:53 5楼
fayuan_guo 说:
中医理论来自于商末的医学实验与五行无关。战汉时期为了一批比较笨的医学生变引入了五行。这种学习方法使得这批笨学生很快就适应了学习并取得了基本的医学知识。只不过要想提高医学水平就难了。智力水平够的医学生,即便是在学习中学了五行也会很快的丢掉这个敲门砖。突破五行的束缚后医学水平就很快上去了。
这个说法比较稀奇,为教笨学生,修改教材!
你看看近年大学疯狂扩招、笨学生大量涌入,教材为此改过吗?
甚至如你假设的是改基础理论!
2018-09-30 16:55 6楼
fhs11221 说:
明清时代的医书特别是清代的,就特别多五行子眼,什么肝木脾土,子母相传,看这类书就特别累。完全没有伤寒的质朴,一看就懂。其实用肝气、脾气来说就很容易弄得清楚,非要转成个五行。给人有孔乙己的感觉,扣字眼。
个人感觉,这五行引入,是印刷术大量普及后才有的。否则那么多字,竹简可用不起。
2018-10-01 00:27 7楼
看客0001 说:
这个说法比较稀奇,为教笨学生,修改教材!
你看看近年大学疯狂扩招、笨学生大量涌入,教材为此改过吗?
甚至如你假设的是改基础理论!
五行引入医学是战汉时期的事情,与现代教学无关。
2018-10-01 09:22 8楼
fayuan_guo 说:
五行引入医学是战汉时期的事情,与现代教学无关。
不要随口就来,这战汉时期,跨度是多大?

百度一个五行,里面提到的,不过就是一个名字,并无具体内容。
当中引用了一个《易童子问》,其实这是清华伪简,其它并无实锤能证明五行早于仲景时期。
周易里面,正文也看不到五行的。

////////////////////////////
历史渊源
编辑

五行是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定的元素,这个概念错了后面就全是错误中的错误。

道家人士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 [2] ,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处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 [3]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4]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万事万物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

德性论五行学说道家与思孟学派共同发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随古本老子出土两次,其中有明显的道家成分与子思学派气息。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五行》的出土即是证明。
理论基础
编辑

阴阳本质

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对立关系,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负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类比归纳出“阴阳”这概念,反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消长、互根。这其中只有少数合乎乾阳坤阴的引申意义,如日明月暗、男刚女柔等;由此推而广之归类阴阳却似是而非,如代表性的水火寒暑、动静清浊等阴阳归类实是人为的定义——有昼热夜冷、消长交替逻辑而非易理本意。

根据别世富先生的破译,阴阳关系的本质是自然哲学——平方反比守恒,有具体的物理意义——展与聚:从状态而言就是无与有,其二进制数理为0与1;从能态而言就是展与势,阳为1次方量势态,阴为2次方量展态,比如自旋为势态动能,物理量为角频率ω;公转为展态动能,物理量示为 v²。阴阳关系的数学最简表述只能是是Xy²守恒;而五行就是赋予X\y²具体的物理意义——可名之名:“假《易》柄灯悟,几更新轮回”;可道之道:阴阳五行循环生克化合。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右图):
四象分野图 [5]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比如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其中甲电与戊磁、辛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对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物质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五行学说的形成

商代“五方”观念

据考证,五行在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萌芽。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说,不难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观念,四方加一个中央,就是五方。张其成认为五方的观念就是中国人在空间问题的觉醒,这样五行就诞生了。

五行的“行”字,就是一个空间。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有一个叫“倒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那个陵墓的形状是一层一层,上面大,下面小,到最下面、最底下的时候,就像亚洲的“亚”字,中间就是一个棺材,这个形状就像一个倒金字塔。据专家考证,这个“亚”就是四方,再加中间就是五方。

在《五行识人》 [6] 一书中提到:在殷墟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大量“亚”字的出现,就是五行的开始。因此,商代就有了五方的观点,而且崇尚“中央”。

///////////////////////////
2018-10-01 09:25 9楼
接8楼,至于几百年后的《内经》,仲景是看到过没集成前的单行本的!仲景时,还没五行!
2018-10-02 11:14 10楼
这是帛书中的五行。
你能看到仁克义?智克礼?义克圣?
你能看到木火土金水吗?

///////////////////////////////
【经1】〖五行〗:
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
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经2】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经3】五行皆形於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
士有志於君子道,谓之志士。
【经4】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
思〖不〗精不察,思不长不形。
不形〔则〕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经5】不仁,思不能精(清);不智,思不能长。不仁不智。未见君子,忧心不能〖××,既见君子,心不〗能悦。〔《诗》曰:“未见君子,忧心××。〕亦既见之,亦既觏之,我心则悦。”此之谓也。
不仁,思不能精;不圣,思不能轻。不仁不圣。未见君子,忧心〖不能忡忡〗,既见君子,心不〖能降〗。
【经6】仁之思也精,精则察,察则安,安则温,温则〖悦,悦则戚,戚则亲,亲则〗不忧,不忧则王色,王色则形,形则仁。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
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王言,王言则〖形,形则〗圣。
〔【说6】『圣之思也轻』。思也者,思天也;轻者尚矣。
『轻则形』。形者,形其所思也。酉下子轻思<思轻>於翟,路人如斩;酉下子见其如斩也,路人如流。言其思之形也。
『形则不忘』。不忘者,不忘其所□也,圣之结於心者也。
『不忘则聪』。聪者,圣之藏於耳者也,犹孔子之闻轻者之鼓而得夏之卢也。
『聪则闻君子道』。道者,天道也,闻君子道之志耳而知之也。
『闻君子道则玉音』。□□□□□□而美者也,圣者闻志耳而知其所以为□者也。
『玉音则圣<形>』。□□□□
『〈形则圣〉』。□□□□圣。〕
////////////////////

看了半天,根本就没什么生化制克的意思。
后儒喜欢不求甚解、牵强附会,拿一个名字,不管其概论,就说继承什么什么的。
老子最恨的就是拿"名"说事——"名可名、非常名"!
现在提到的五行最关键的是其相生相克关系,和帛书的五行,八竿子打不着啊!
帛书埋于汉初,仲景生于汉末,如有后人说的那种生化制克五行,仲景不可能不知。
王弼——紧接仲景之后的名人,其定稿的《道德经》《周易》,也并无五行的影子。

这生化制克的五行,来自何方?
2018-10-03 11:38 11楼
后世的那种生化制克,最初体现在京房易里。
《京房易》,中国古代传统术数书。西汉京房所撰。多言灾异之说。
京房易是易经的一支。易有三坟、五典此乃上古易,又有连山归藏此乃中古之易。据说孔子传易于商瞿子木,再五传至齐田何子庄,再三传为孟喜,而孟再传焦县之延寿即焦赣;焦氏著有《焦氏易林》,焦氏终传京房。京房本姓李,西汉元帝时人。京精通「吕律五行」音律,因能推律遂定为京氏;京氏的乐律五行本于延寿,而其易理皆非全本于焦氏,而有其独特的发明。

京房易擅长于灾变,然不明乎消息盈虚之理、语默进退之机;是故焦氏曾谓︰『学吾道而亡其身者,必京生也。』京房果于四十一时因直言得祸而亡。京房易固有以上缺点,火珠林系其所传亦有同样缺失,因京氏易承袭了中古易的思想,在学术上不无可取之处。
京氏易最大特色是把六十四卦纳入八个纯卦中,以乾卦为例,乾卦第一爻变,成为姤卦;即姤卦为乾卦的一世卦。而一世卦之第二爻变则成遯卦,即遯卦为乾卦的二世卦。如此推演下去可得三世卦、四世卦、及五世卦,但到了五世卦就不能以第六爻为变,否则如剥卦第六爻变则成坤卦己到了别宫去了。这时只得往回即第四爻变而成晋卦,此有一特殊名词称为「游魂卦」;再在游魂之后返回乾卦成为大有卦,因它有归来之意,所以称大有卦为「归魂卦」。
京房易所称「专、义、系、制、宝」即近世术家所称之「兄弟、父母、官鬼、妻财、子孙」六神。而京易占法所用月建与术家所谓月建不同。近世以占日所隶之节为月建,而京易以爻直月从世起建,布于六位,一卦凡一百八十日,而近世以月为直符,以日为传符,以见于爻之卦支,合于日月者为旺相。京氏月建积算法,魏晋以后已鲜有传,因其法繁琐,反不如近世术家之捷便。
/////////////////////
"兄弟、父母、官鬼、妻财、子孙",这里有明确的生化制克关系,但没提出五行。
⬅ 我们并非地球上第一批人类 老茶馆 闲扯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