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脉多数是推断出来的

2018-10-08 09:06 楼主
《伤寒论》条文中的脉我通过多年研究学习,觉得是别人加上去的,是后人的推断,并不是真正现场由仲景把脉把出来实况。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些病我们有实践经验的都会有体会,不可能像《伤寒论》里说的那种脉出现。
比如这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是说即有下利又有太阳表病,这种脉不可能会浮的,你想想,身体里的正气是有限的,即要对付里虚寒的下利又要对付体表的太阳病,一分散不可能还浮得起来,多数是不浮不沉的中脉。这个我是平时的体会来说的,不是猜测,大家平时多留意一下就会知道。
再者,《濒湖脉学》里的太阳中风和伤寒脉都没有说对,中风是浮迟,伤寒是浮紧脉,应该是中风浮虚数脉和伤寒浮紧数脉,不可能会出现迟脉,中风和伤寒都是有发热的,就是发烧,发烧了,脉还能平静甚至还比平时缓慢吗?凡是有智力的人都会否定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10-08 11:27 2楼
2018-10-08 11:52 3楼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所以不要妄图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比如,在没有经历过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案例之前,学医者是很难用所谓的常识或医学理论进行逻辑推理、解释该现象的。古今医案中于是出现了许多所谓的“舍证取脉”,“舍脉取证”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无奈解释。

外有表邪,内有下利,“即要对付里虚寒的下利又要对付体表的太阳病,一分散不可能还浮得起来,多数是不浮不沉的中脉 ”,这只是自己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实践观察。

即便从逻辑推理上来分析,也要根据人体是生命,其本质在于维持生存优先。比如,若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虚寒下利复有外感相当于内有起义军外有敌寇入侵。政府此时明智的做法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或是同时并举(那安内的力量分配得多一点还是攘外的力量多一些)?

答案是:兵力粮草充足时,内外并举同时抵御(并且对外优先);兵力粮草不足时,先对外。

为何?因为若优先“安内”,边境外敌入侵,边关失守,此时不管内乱是否已经平定,仍急需力量对付深入我境的外敌;然而此时因为安内,已经消耗很多力量,外敌突破边境后能用到的关卡减少,面对防守力量薄弱又无险可守的情况,外敌几乎如入无人之地。这种情形最有可能亡国或割地。

若先分配力量解除外敌,因为边关有险要可守,只需比敌军更少的部队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能腾出手来安心对付内乱。内乱一停,就能集中力量击退边境外敌(或是敌军眼见形势不利,自动散去)。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明朝末年,面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外有满清入侵,袁崇焕如钢铁长城一般将清军阻挡在辽东,始终无法过关。后来皇帝误信谗言,杀害了袁崇焕,自掘长城。于是形势急转直下,在内外夹击下,明朝灭亡。

抗日战争,张学良不抵抗,结果东北三省迅速被占领,还被日本移民过来占领。蒋介石一直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结果上海、徐州、郑州、武汉等相继失陷,不得不移都重庆,甚至一度想要移动到云南西藏以避日军锋芒。还好毛主席看得远,对外为重,在多方促成下国共合作,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然后才是出现国共战争。

因此,人体调动正气也必然是优先除去外敌,所以脉浮。此时仲景在条文中多次提到对应的治法:内虚又有外感的情况,当优先去表邪;若内外俱邪,可同时内外双解,或优先解外。
2018-10-08 14:37 4楼
kastin 说: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所以不要妄图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比如,在没有经历过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案例之前,学医者是很难用所谓的常识或医学理论进行逻辑推理、解释该现象的。古今医案中于是出现了许多所谓的“舍证取脉”,“舍脉取证”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无奈解释。

外有表邪,内有下利,“即要对付里虚寒的下利又要对付体表的太阳病,一分散不可能还浮得起来,多数是不浮不沉的中脉 ”,这只是自己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实践观察。

即便从逻辑推理上来分析,也要根据人体是生命,其本质在于维持生存优先。比如,若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虚寒下利复有外感相当于内有起义军外有敌寇入侵。政府此时明智的做法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或是同时并举(那安内的力量分配得多一点还是攘外的力量多一些)?

答案是:兵力粮草充足时,内外并举同时抵御(并且对外优先);兵力粮草不足时,先对外。

为何?因为若优先“安内”,边境外敌入侵,边关失守,此时不管内乱是否已经平定,仍急需力量对付深入我境的外敌;然而此时因为安内,已经消耗很多力量,外敌突破边境后能用到的关卡减少,面对防守力量薄弱又无险可守的情况,外敌几乎如入无人之地。这种情形最有可能亡国或割地。

若先分配力量解除外敌,因为边关有险要可守,只需比敌军更少的部队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能腾出手来安心对付内乱。内乱一停,就能集中力量击退边境外敌(或是敌军眼见形势不利,自动散去)。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明朝末年,面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外有满清入侵,袁崇焕如钢铁长城一般将清军阻挡在辽东,始终无法过关。后来皇帝误信谗言,杀害了袁崇焕,自掘长城。于是形势急转直下,在内外夹击下,明朝灭亡。

抗日战争,张学良不抵抗,结果东北三省迅速被占领,还被日本移民过来占领。蒋介石一直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结果上海、徐州、郑州、武汉等相继失陷,不得不移都重庆,甚至一度想要移动到云南西藏以避日军锋芒。还好毛主席看得远,对外为重,在多方促成下国共合作,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然后才是出现国共战争。

因此,人体调动正气也必然是优先除去外敌,所以脉浮。此时仲景在条文中多次提到对应的治法:内虚又有外感的情况,当优先去表邪;若内外俱邪,可同时内外双解,或优先解外。
你不也是理论上说说,有实例吗?
2018-10-08 15:40 5楼
杏林独行 说:
你不也是理论上说说,有实例吗?
实例上面不是说了吗?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舍证取脉”,“舍脉取证” )。还有那些战争例子。你看不懂我在说什么吗?
2018-10-09 08:00 6楼
kastin 说:
实例上面不是说了吗?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舍证取脉”,“舍脉取证” )。还有那些战争例子。你看不懂我在说什么吗?
这也算是例子啊?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吗?要有案例,你的明白?
2018-10-09 08:10 7楼
kastin 说:
实例上面不是说了吗?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舍证取脉”,“舍脉取证” )。还有那些战争例子。你看不懂我在说什么吗?
你用战争来打比方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人固然是高级动物,是非常有智慧的,会动脑筋来解决问题的。但是人的身体是没有那么高级智慧的,不知道什么“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什么的来和疾病作斗争的,要是有那么聪明怎么还会生病?其实,人的身体和动物身体一样,对待病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哪里有病痛,正气就往哪里去斗争,不可能知道要集中优势兵力打仗,甚至用计谋。你那完全是一种臆想而已。我说的是平时临床的实践总结。
2018-10-09 12:33 8楼
杏林独行 说:
这也算是例子啊?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吗?要有案例,你的明白?
看来你阅读的案医案太少,你自己研究吧,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又不交学费,凭什么给你说得一清二楚。
2018-10-09 15:24 9楼
kastin 说:
看来你阅读的案医案太少,你自己研究吧,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又不交学费,凭什么给你说得一清二楚。
得,你举不出例子就说举不出例子,为什么临走还要损别人一把?不厚道吧!
2018-10-09 15:30 10楼
杏林独行 说:
得,你举不出例子就说举不出例子,为什么临走还要损别人一把?不厚道吧!
激将法不管用的,你爱咋想咋想,随你开心就好。
2018-10-10 08:18 11楼
⬅ 怎样学习伤寒论? 老茶馆 安医生 胸痹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