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脉多数是推断出来的

2018-10-10 10:35 12楼
kastin 说: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所以不要妄图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解释一些现象。比如,在没有经历过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案例之前,学医者是很难用所谓的常识或医学理论进行逻辑推理、解释该现象的。古今医案中于是出现了许多所谓的“舍证取脉”,“舍脉取证”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无奈解释。

外有表邪,内有下利,“即要对付里虚寒的下利又要对付体表的太阳病,一分散不可能还浮得起来,多数是不浮不沉的中脉 ”,这只是自己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实践观察。

即便从逻辑推理上来分析,也要根据人体是生命,其本质在于维持生存优先。比如,若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虚寒下利复有外感相当于内有起义军外有敌寇入侵。政府此时明智的做法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或是同时并举(那安内的力量分配得多一点还是攘外的力量多一些)?

答案是:兵力粮草充足时,内外并举同时抵御(并且对外优先);兵力粮草不足时,先对外。

为何?因为若优先“安内”,边境外敌入侵,边关失守,此时不管内乱是否已经平定,仍急需力量对付深入我境的外敌;然而此时因为安内,已经消耗很多力量,外敌突破边境后能用到的关卡减少,面对防守力量薄弱又无险可守的情况,外敌几乎如入无人之地。这种情形最有可能亡国或割地。

若先分配力量解除外敌,因为边关有险要可守,只需比敌军更少的部队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能腾出手来安心对付内乱。内乱一停,就能集中力量击退边境外敌(或是敌军眼见形势不利,自动散去)。

历史上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明朝末年,面对内有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外有满清入侵,袁崇焕如钢铁长城一般将清军阻挡在辽东,始终无法过关。后来皇帝误信谗言,杀害了袁崇焕,自掘长城。于是形势急转直下,在内外夹击下,明朝灭亡。

抗日战争,张学良不抵抗,结果东北三省迅速被占领,还被日本移民过来占领。蒋介石一直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结果上海、徐州、郑州、武汉等相继失陷,不得不移都重庆,甚至一度想要移动到云南西藏以避日军锋芒。还好毛主席看得远,对外为重,在多方促成下国共合作,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然后才是出现国共战争。

因此,人体调动正气也必然是优先除去外敌,所以脉浮。此时仲景在条文中多次提到对应的治法:内虚又有外感的情况,当优先去表邪;若内外俱邪,可同时内外双解,或优先解外。
感觉仲景治法选择,首先考虑的是保本!
这个本就是津液!
津液过多也是危害,比如水肿!
津液好比军队,军队没了,啥都没了。
一战下来,损失的津液能否迅速恢复?
下一战还要不要打?
怎么打?先补津液?
还是耗津液除残敌?
2018-10-10 16:57 13楼
观战中,期待真枪实弹切磋。
2018-10-11 07:33 14楼
⬅ 怎样学习伤寒论? 老茶馆 安医生 胸痹案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