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字符和卍字舞(万舞)探义及“韩国江陵端午祭”

2018-10-31 21:20 楼主
卍字符和卍舞(万舞)探义及“韩国江陵端午祭”
(雍牧特注:本文基本论点直接辑抄或源于张远山《玉器之道》)


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华夏南蛮族先民发现了北斗七星每季顺时针旋转90°,北斗斗柄可作四季指针,画出了“四季北斗绕极图”:也即先秦道家著作《鹖冠子》所言:“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华夏北斗四季合成符“卐”字由此产生,这是全球最早的标准卐(万)字符。河姆渡卐字符的天文解密,是一切万字符和全球一切万字符的天文解密。

河姆渡万字符通过对四季北斗的合成与解折,完美揭示了北斗七星的四季循环,于是在新石器时代迅速传遍华夏全境,续传全球各地。这种卐(万)字符先见于河姆渡,另见于大纹口文化晚期、阴山史前岩画、广东石峡文化、马家窑文化、新疆天山史前岩画,不胜枚举。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蜀国太阳鸟金箔,外圈四只太阳鸟对应地球的逆时针旋转,内圈十二月太阳山,对应天球顺时针旋转,是其万(卐卍)字符所含天文历法最好的艺术化形象阐释!

卍字符源于上古华夏南蛮族天文,传遍全球,包括印第安人玛雅,后来由印度波罗门和佛教回传中国,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后,分裂为东西罗马,东正教和基督教都曾把万字符作为标志,中世纪欧州把万字符十字化。佛教现在把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万字符俱用,同时争论不休。西藏本地宗教笨教采用地盘逆时针卐,是为了区别当时佛教使用的天盘顺时针卍,说明藏传佛教的万字符当是天盘顺时针卍。二战时希特勒认为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纯种后裔,把印度雅利安人的波罗门教倾斜万字符,用作纳粹党徽。

两种标准形式:对应顺时针的天球之天盘卍,对应逆时针的地球之地盘卐。前者是后者的升级,其时华夏伏羲族已把逆时针的连山历升级为顺时针的归藏太极历!上古华夏民族完美的创造了表达四季北斗绕极旋转的两种(卐卍)万字符。天盘卍、地盘卐对应天球、地球的旋转方向。同时“卍“字又画成了”法轮“,即”天文历法之轮“,各大宗教所言”法轮“,俱都源于华夏上古图像历的”天文历法之轮“。只是把天象符号移用于宗教符号,用宗教新义替代了天文初义!

中古夏商周三代,承袭了上古华夏四族的万字符。但是黄帝族通过“炎黄之战”征服神农族、入主中原、建立夏朝以后,为了神化王权,实行“绝地天通”,导致夏商周的万字符极其罕见。蕴涵天文历法的万字符,因为炎黄之战后的“绝地天通”,导致“从上古华夏的日常习见,变成了中古夏商周的极其罕见;万字符的天文内涵,也从上古华夏的公共知识,变成了中古夏商周的隐秘知识”。

《尚书·周书·吕刑》:(周穆)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罔中于信,以覆诅盟。(颛顼)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明言“绝地天通”以前,蚩尤“作乱”(神农族抵抗黄帝族征服),“苗民”(九黎三苗)不服黄帝族统治。“罔中于信,以覆诅盟”,亦即黄帝族征服王朝的王权统治受到了严重威胁。

“炎黄之战”,黄帝族的颛顼击败神农族的蚩尤,颛顼为了巩固黄帝族的王权统治,实行“绝地天通”。颛顼时代执行“绝地天通”的“重黎”,正是尧舜时代的天文历法官“羲和”。“绝地天通”的内容,就是重黎、羲和等天文历法官“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

学界对“绝地天通”的基本解释,是剥夺民间的祭天权利。这一解释并不确切,“绝地天通”的核心内容,实为严禁传播天文历法知识,包括天文历法符号。

“绝地天通”以前的上古,伏羲族的彩陶纹样和玉器族的玉器纹样均为天文历法纹样,天文历法知识及其符号,均非秘密知识。“绝地天通”以后的中古,天文历法知识及其符号,由巫史专掌、世袭、秘藏,普通民众、多数文士茫然不知。此即顾炎武《日知录》所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由于“绝地天通”的核心内容是严禁传播天文历法知识及其符号,所以夏商周黄帝族秘藏了上古伏羲族六十四卦的天文初义,对外仅仅宣传卜筮新义;又秘藏了上古伏羲族太极图的天文初义,目前仅见于少量商周文物(详见张远山:《老庄之道》第五章,及张远山:《史上最美太极图——西周太极图的天文历法解密》);也秘藏了上古玉器族的万字符及其天文初义,导致夏商周的万字符极其罕见,因而四千年来的中国人浑然不知佛教万字符东传中国以前的夏商周,竟然秘密存在作为天象符号的万字符——四季北斗合成符。

华夏上古形成,中古承袭的第一祭天乐舞“万舞”(卍舞),即是万字符之舞。

商代甲骨文把“万舞”写成“卍舞”,凡历代祭天乐舞,均为万舞。《墨子·非乐上》记载夏代万舞:“万舞翼翼,章闻于天”。 《诗经·商颂·那》记载商代万舞:“庸鼓有斁 ,万舞有奕”。《诗经·邶风·简兮》记载邶国万舞:“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诗经·鲁颂·閟宫》记载周代鲁国万舞:“万舞洋洋,孝孙有庆”。《史记·赵世家》记载晋国万舞:“赵简子日:‘我之帝之所,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上古以降的万舞传承史见于《吕览·古乐》,仅见历代祭天乐舞专名,未见历代祭天乐舞的总名“万舞”,但上述已证,其所言历代“古乐”实为历代“万舞”。《吕览·古乐》所言万舞史,始于上古晚期的伏羲族,上古、中古之交的黄帝族袭之,中古夏商周承之,后世称为"蚩尤戏“的也是万舞,唐明皇的《霓裳羽衣曲》是其余绪。虞舜万舞的专名《九韶》可见于《楚辞·远游》。

道教的“踏罡步斗”,也即“禹步”,也是万字舞之造型“罡”,从四从正,即言四季北斗的斗柄指向四正,可见“罡”字是万字符所含天文内涵的文字化。而“禹步”则是万字符所含天文内涵的舞蹈化;“禹步”之“步斗”,即走出万字符的四条折线,“禹步”之“踏罡”,即走向万字符的四正斗柄。

“舜步”是舜受于太上,而演天罡地纪,出为“舜步”(见:《太上助国救民总要》)。方相氏傩舞,方相氏扮演北斗猪神,舞姿模仿万字符造型,方相氏傩舞的特殊步法,中古文献称为“舜步”,因其法模仿万字符所含四季北斗,又称“踏罡步斗”。西汉扬雄《法言·重黎》言:巫步多舜, 认为“舜步”即巫舞之步,傩舞之步,实为大舜万舞《大夏》舞步的简称。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七星坛》记载了舜步与北斗七星的深度关联:“七月朔至七夕 ,各道院立坛祀星,名日七星斗坛,盖祭北斗星也”。道士七月七夕作法,登七星坛,持七星剑 ,必须”踏罡步斗”跳“舜步”舞,证明道教“舜步”舞正是方相氏傩舞的特殊变体。七星剑的玉剑柄,纹样为北斗猪神,或为花体万字符,同样证明“舜步”舞即万舞,万舞即万字符之舞。

万舞祭天娱神,模仿天帝造型,意在祈祷天帝确保天行有常,风调雨顺,阴阳顺遂,农业丰收。有文舞、武舞之分:文舞、羽舞,武舞、干舞,道具不同,舞姿基本相同。《山海经》里的“刑天舞干戚”,属于万舞之武舞。“刑天”是反抗黄帝族征服的伏羲族酋长“蚩尤”神话化。

按照夏商周礼制,天子独享颁历权,天子所颁历书,则由天文历法官们根据包括万字符在内的华夏天文历法体系编制,天子又独享植根于天文历法的万舞(卍舞)最高规格“八佾”。所以《礼经·祭统》说:“八佾以舞《大夏》”,《大夏》即夏代万舞,最高规格舞者人数是八八六十四人,取自伏羲六十四卦,专名“八佾”。诸侯必须遵守天子所颁历书的正朔,同时按照其爵秩高低,依次递降万舞(卍舞)规格,公爵“六佾”,侯爵“四佾”,士大夫“二佾”。宴乐万舞:娱人,最低规格;祭祖万舞:《六列》、《六英》,中等规格;祭天万舞:《九韶》,最高规格。

万舞(卍舞)既植根于上古以华夏南蛮族为首的玉器三族标示四季北斗的万字符,又植根于上古伏羲族记录全年圭影的伏羲族六十四卦,融合了上古华夏四族的天文历法。

天上北斗绕极,众星拱月,拱卫北辰紫微星;人间诸侯事王。万民忠君,拥戴北庭天之子。

天子对应北斗,受命于北极天父,观象授历,临制天下,万舞公庭;诸侯对应群星,受王命于北庭天子,领受历法,尊其正朔,万舞降格!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诸侯僭越,陪臣执命,晋国执政大夫季孙氐僭用天子颁历权的万舞(卍舞)最高规格“八佾”,遭到孔子怒斥:“八佾舞于庭,可忍孰不可忍!”

汉代宴乐舞是夏商周万舞消亡以后的世俗化万舞,因为秦汉君王“以王僭帝”,导致了祭祀天帝的万舞消亡,于是祭天娱神的神圣万舞,演变成了祭祖娱人的世俗乐舞。但伎乐群体是师徒传承的专业团体,所以秦汉后的世俗化乐舞仍然传承上古的万舞舞姿,万舞之名虽亡,万舞之实仍存。

《史记·赵世家》:“广乐九奏万舞”,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认为:“广乐九奏万舞,即九歌”。最早叛周称王的楚国,僭用天子专用的最高规格祭天乐舞,见屈原《九歌》。《九歌》总计十一篇,首篇《东皇泰一》即北极天帝,极尽文学想象,难以窥见万舞舞姿,却也仍有不少诗句涉及万舞舞姿,与文舞、武舞均有对应。屈原《九辨》同样源于万舞,分为前篇、中篇、后篇。另外《庄子·天运》对黄帝万舞《咸池》三叠曲、三叠诗、三舞姿的描写极其准确:“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黄帝在洞庭之野,用万舞《咸池》祭天,“帝日:……故有炎氐为之颂日:‘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黄帝承认,万舞始于“有炎氐”,即神农族。

万舞是一切祭祀乐舞的总名,根据祭祀对象和祭祀目的,分化出降神的巫咸巫舞、驱鬼的方相氐傩舞、祭历的建鼓舞、祭天的颂舞、祭祖的雅舞、民间的风舞、宫庭的宴乐舞、祭祀日食的羲和舞、祭祀月食的常羲舞、祭天分春秋,祭祖分婚丧。

古人认为人类繁殖与农业丰收具有相似性和相关性,所以万舞祭天之时常伴有交感巫术的交媾仪式,中古夏商周的庙堂万舞摒弃或弱化性舞内容,于是成为“雅乐”;郑卫乐舞保留或强化性舞内容,被称为“郑声淫”,其实二者都源于上古万舞。

由此可见,韩国江陵端午祭,其仪式据说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其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等有十二位之多,正是典型的“万舞”。至于演戏、游艺等,民间郊游踏青、情人对歌,抑或陌上桑下,更是农节或祭祀日里的题中之义了!

韩国端午申遗,国内以不是中国一样纪念屈原内容自嘲,这让人牙都笑掉,屈原什么时代?!人文意义在于爱国和封建“忠君”,端午农节源于伏羲立圭测影,属伏羲天文历法,韩国江陵端午祭,就是最正宗的祀天娱神节日 ,本源于华夏上古文明,也就是祭祀天文历法四时八节。

上古、中古端午本非纪念屈原,这里涉及屈原,仅言端午农节,不谈屈原在中国历史上的人文定位。屈原他自已的楚辞《九歌》全部篇名,都是来源于祭祀万舞(卍舞),亦称《九韶》祭神舞蹈的每首乐歌、阙名,屈原时代和上古祭祀天神万舞(卍舞)发韧时期二者相差了四仟年!

炎黄大战后,中原以北的中古黄帝族后裔和中原以南的中古伏羲族后裔,中古南蛮族后裔,不属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仍像上古先民一样乐舞祭天。每逢祭天祭祖的重大节庆,全民载歌载舞,因此华夏四裔的“少数民族”区域,中古以后仍有大量的万舞岩画,至今保留能歌善舞的“古风”。

朝鲜半岛上古、中古时代属秽貊族群,华夏东夷的一支,居东北方,后来的夫余、高句丽皆属此族,早在殷商或更早及西周前期就居住在东北地区和山东半岛,据《逸周书·王会解》:“正北方稷慎,大尘,秽人前儿”。周曾封箕子于箕氏朝鲜,秽人的最初分布范围,北起松花江流域上游,东南到朝鲜半岛北部。貊族系的分布范围大约东到现在的农安、辽源,西到通榆、沈阳,南到本溪、丹东,北到齐齐哈尔,其东为秽,西为东胡。可见,貊族与秽族不是同一民族。只是由于两族居住地相邻,语言习俗相近,政治关系密切,接触频繁,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渐合称秽貊,或秽貉连称,两个民族趋于融合。后来,秽、貊都臣属于夫余、高句丽。韩国保留有源于上古、中古人文传统的“江陵端午祭”,并不奇怪。

2018年11月 鳌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神奇的黑桃,周身全是宝 老茶馆 深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