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破解之机症相应

2018-11-05 09:54 楼主
伤寒论破解之机症相应

(生拉硬扯,疑惑多多。)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健康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晰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

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气不通四支,则支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齐而居,饱食则益大,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塞,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无逆天时,是谓至治。

目 录
病机十九条
五运六气
标本
气立神机
八纲:阴阳 脏腑 气血 寒热 表里 虚实 太过不及
病机:五行生克乘侮 药量计算
机脉相应
机穴相应
机症相应
病症
脉诊、穴诊。(问诊、望诊、舌诊、腹诊、眼诊、耳诊)
药物选择
治病八法

病机十九条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五运(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脏腑)主病、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主病
掉眩,皆属于肝(肝胆);
收引,皆属于肾(肾膀胱);
膹郁,皆属于肺(肺大肠);
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湿会导致满,但满不一定是由湿导致。)
热(暑火)瞀瘛,皆属于心(心小肠,心包三焦);

诸暴强直,皆属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暑、火);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暑、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暑、火);
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暑、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君火、相火);(躁为烦的进阶)(血并于阴(阴为寒)(惊),气并于阳(阳为热)(狂),故为惊狂)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君火、相火);
诸痛(血虚痛)(导致)痒疮,皆属于火(君火、相火);
(病痛(寒痛、血虚痛)者阴(里?血)也……痒者阳(表?气)也……。)?(病痛者阴(血?十二寒一热)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里?)刺之。病在上(浅,表?)者阳也,病在下(深,里?)者阴也。痒者阳(气?)也,浅(表?)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君火、相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君火、相火);
(血并于阴(阴为寒)(惊),气并于阳(阳为热)(狂),故为惊狂)?

诸厥固泄,皆属于;
诸痿喘呕,皆属于;

五运六气
风温(厥阴风木),寒寒(太阳寒水),暑温(少阳相火),湿寒(太阴湿土),燥凉(阳明燥金),火热(少阴君火)
五运六气之五运:为五运之化。(外部六淫致病)
病理之五运:(内部病变)

标本(外部六淫致病)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病:有外部六淫致病,标本中之化,
有内部损伤及传变致病,中化。(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生病起于过用。)

气立神机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经(经脉)、络(络脉)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经病者治其,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经别: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络脉: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络脉之血?),无泄其气(络脉之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举痛论》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举痛论》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痿论篇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帝曰:善。《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藏。

八纲
阴阳(脏、腑,气、血)表里寒热虚实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气血),不失衡铨。洪,(脏腑),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虚实)。变化相乘,阴阳相干(五行)则浮虚,则牢坚(寒热、六淫),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府藏(脏腑),独见若神。

阴阳

脏腑


气血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寒热
藏寒生满病。《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生矣。《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表里
表里只指症状在表在里,无关气血(气血不存在表里,表气里血?)?
输穴上气之表里、血之表里何在?
表里:经脉为里,孙络脉为表?经筋为表?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日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海论第三十三》
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官能第七十三》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日:悉乎能问也!发不远热,攻不远寒。

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经筋?)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表),其次治肌肤(表),其次治筋脉(表),其次治六府(里),其次治五藏(里)(病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阳入阴,一层层推进)。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虚实
邪气盛则实(来之于外之六淫)(或阴或阳之六淫邪气外加临)

精气夺则虚(源之于内之亏损)(或阴或阳之精气消耗减损)(夫精者身之本也)
实(阴实,阳实)则
泻之,虚(阴虚,阳虚)则补之。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桂枝汤:太阳膀胱表气血阴虚(内损耗,平常体虚)+外加临之风温?
麻黄汤:太阳膀胱表气血阴实(外加临之寒寒)(平常健壮)?


有(本藏病?)者求之(虚?),无(本藏病?)者求之(实?)

少阴厥阴之寒病必为虚或虚实相并。?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只有正虚邪实!
虚只能在本脏腑损耗产生,虚传导出去则为实。实只能是来自六淫或传导。
生乘传导出去为实,克侮传导出去为实还是虚?
生克乘传导出去为同,虚为虚,实为实 侮传导出去为反,虚变为实,实变为虚?
生克乘侮:传导出去形成对接受方的外加临?传导出去形成对接受方的索取?

四十八难
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太过不及
太过邪实,不及正虚?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太过,病在外(外加临实);不及,病在中(内损耗虚)。《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病机
一:寒凉温热平
二:风寒暑湿燥火
三:脏腑
四:气血
五:表里 [体表器官症为表,体内器官症为里,意识症为里?][体表体内如何归类?]
六:虚实(整体、气、血)(太过、不及)
七:气立(升降)神机(出入)、开合枢(前六条推出第七条)

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之生克乘侮一:
生克相对,克为生的反方向
乘侮相对,侮为乘的反方向
生、克(反生)、乘:寒传寒,热传热。
侮:寒传为热,热传为寒。
气传气,血传血;表传表,里传里。

五行之生克乘侮二:


药量计算
被生药数:
被克药数:
被乘药数:
被侮药数:
中土药数:
本病药数:

机脉相应:
脏腑:
寒热:
温凉:
气血:
表里:
虚实:
湿:滑脉:脾表里气血寒虚实相并(表里气血内损耗阳虚而寒+表里气血外加临阴实而寒)?
滞:
瘀:
血虚:代,结,细

机穴相应:井穴或输穴(知热感度)(定不出表里)(井穴为表,输穴为里?)
机症相应:
机药相应:
病症

本机之症(虚),本机传至它处导致之症(实),它机传至本处导致之症(实),数机联合之症,同症不同机,同机不同症(症之轻重反应表现不同)?

脉诊、穴诊。(问诊、望诊、舌诊、腹诊、眼诊、耳诊)
机诊:脉诊、穴诊(金氏脉诊诊症)
症诊:问诊、望诊、舌诊、腹诊(九宫腹诊、脐诊、腹部触诊)、眼诊、耳诊

药物选择
一:寒凉温热平
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三:脏腑(入经)
四:气血
五:表里
六:虚实(补虚泻实)(某些穴位有双向作用,黄芪之量的多、少有双向作用,是否某些药物亦有补虚泻实双向作用,或单补或单泻或补泻同时?)
湿: 如白术茯苓(入脾等,主里,白术主血,茯苓主气,主寒,泻阴实或补阳虚或既泻又补),主湿。
滞:
瘀:
血虚:

温热药规律:(略)。
寒凉药规律:
补药规律:甘草、人参、大枣等。甘草、人参药数可计算出来,但如何选择暂不知。大枣之选择机理及药数计算暂不知。

治病八法
汗:在表之寒、湿,汗祛。血虚不可发汗。发汗不可太过,太过则生变症(表不解,外热内陷。或转属阳明。)里有湿,不可发汗,发汗则动经。
和:
下:在里之湿,从小便祛(或为温加清法)。
消:
吐:
清:在表里之热,清祛。
温:在里之寒,温祛。
补:甘草、人参等。

二十二难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手太阴肺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里病?有表有里?)
(气病)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血病)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手太阴肺经络脉病候(表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呿[qū]小便遗数。
手太阴肺经经筋病候(表病?)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痛,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秋气者病在肩背,秋善病风疟,《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素问.调经论》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灵枢·本神》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五邪第二十》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热篇第三十二》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刺热篇第三十二》
肺胀者,虚满而喘。《胀论第三十五》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骨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肺咳之状,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咳论篇第三十八》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病候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
手阳明大肠经经筋病候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素问·缪刺论》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胀论第三十五》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咳论篇第三十八》

足阳明胃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gàn]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qiú nǜ),口歪,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足阳明胃经络脉病候
其病:气逆则喉痹卒瘖[yīn]。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
足阳明胃经经筋病候
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颓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热论篇第三十一》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素问·缪刺论》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胀论第三十五》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咳论篇第三十八》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 wǎn,惋则恶人。(惋:中医学术语。内热。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足太阴脾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气病?)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则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血病?)
足太阴脾经络脉病候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腹中切痛;虚,则鼓胀。
足太阴脾经经筋病候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与两胁痛,引膺中与脊内痛。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热论篇第三十一》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长夏善病洞泄寒中,《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素问.调经论》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灵枢·本神》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五邪第二十》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素问·缪刺论》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hàn]痛。《刺热篇第三十二》
脾热病者,鼻先赤。《刺热篇第三十二》
脾胀者,善哕,四支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胀论第三十五》
脾病者(虚?实?阴?阳?),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阳虚?阴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咳论篇第三十八》

手少阴心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手少阴心经络脉病候
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
手少阴心经经筋病候
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夏气者病在藏,仲夏善病胸胁,《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素问.调经论》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灵枢·本神》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五邪第二十》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刺热篇第三十二》
心热病者,颜先赤。《刺热篇第三十二》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胀论第三十五》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咳论篇第三十八》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腰、肘臂外后廉痛。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病候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
手太阳小肠经经筋病候
其病:手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眼目良久乃能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

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胀论第三十五》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喝,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咳论篇第三十八》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病候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qiú nǜ)。
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病候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热论篇第三十一》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宣明五气篇》
膀胱病,小便闭《素问•标本病传论篇》
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灵枢•本输》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素问·缪刺论》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咳论篇第三十八》

足少阴肾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荒][目荒]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骨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足少阴肾经络脉病候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
足少阴肾经经筋病候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瘛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热论篇第三十一》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冬气者病在四支,冬善病痹厥。《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素问.调经论》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灵枢·本神》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五邪第二十》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素问·缪刺论》
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骨行)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刺热篇第三十二》
肾热病者,颐先赤。《刺热篇第三十二》
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胀论第三十五》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咳论篇第三十八》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病候
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手厥阴心包经经筋病候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tūn],嗌肿,喉痹。
是主气(血?错简)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病候
实,则肘挛;虚,则不收。
手少阳三焦经经筋病候
其病:所过者支转筋,舌卷。

《本输篇》曰∶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素问·缪刺论》
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胀论第三十五》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咳论篇第三十八》

足少阳胆经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经络脉病候
其病: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
足少阳胆经经筋病候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热论篇第三十一》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素问·缪刺论》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素问·缪刺论》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胀论第三十五》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咳论篇第三十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11-05 14:08 2楼
这是你自己整理的?
2018-11-06 08:40 3楼
kastin 说:
这是你自己整理的?
这是我在破解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究根竟源性解读,而碎片式搜索性阅读拼凑而整理出来的。整理的不完全。
2018-11-06 09:14 4楼
vnqtd 说:
这是我在破解伤寒论的基础上,进行究根竟源性解读,而碎片式搜索性阅读拼凑而整理出来的。整理的不完全。
很不错了,条理性足。如果能补充完整就好了。能
⬅ 伤寒五六日---小柴胡汤主之 老茶馆 伤寒论破解机症相应之方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