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生活道理新年篇

2019-02-10 21:41 楼主
很早想细细论述,一则时间不多。二则言语偏激部分有违部分中医经典,怕受到攻击,非哗众取宠,实乃不吐不快。以下言论,必有佐证,非夸夸其谈,然中医脉络宏大,细微处难免解释不清,万望诸君体谅。诸位新年快乐。
自汉以下,理论药物错漏百出,要不言语不详尽,让后来学者头大。
一论五味不全,皇帝内经必有删减,以至不全,世人皆论五味不知五气。五气,微寒气入肺,气平入脾,气寒入肾,气温入心,气微温入肝。凡气平皆治脾,凡气温皆治心,凡气微温皆治心,凡气微寒皆治肺,凡气寒皆治肾。脾在阴喜甘在气喜平,所以甘草味甘气平为脾之正药,肺应秋,所以喜欢微寒,人参乃肺之偏药,何为偏药?气微寒应肺气,在气补肺,然味甘则补脾。心喜温,白术苦温,所以白术为心正药(所有论述皆以神农本草经气味为准,后世医家虽有发明,难免根据自己理论牵强附会,何况白术味唱过确实苦的)余脏皆如此。
二论错觉,凡学中医切勿被错觉影响,何为错觉?白术和肉桂谁热?错觉就是给人感觉肉桂热,其实温度大约相同,肉桂辛温,白术苦温,苦能制温,辛则不能。白术就好比肉桂加入熟地,热也不热。肉桂味辛不能制热,所以虽同白术同属于温,然无苦制,用人身显热。
三论五阴,五味属阴人人皆知,咸属肾阴,酸属肝阴,苦属心阴,甘属脾阴,辛属肺阴。然咸味则沉,部分走肾气,所以医家,治疗五脏可以不遵守五味入脏,五味本源相同,甘在五味属中和之味,所以多以甘治疗五脏之阴,然治病终不如哪脏阴用对脏药物快速。仲景前辈制生地为熟地,乃不用其气,而用其水,用炒则生地寒气散,不寒则胃喜,后世名医言熟地气温,实在难以服众,熟地几载岂能炒一会由寒变温?如果那么那么容易何药物不可用此方法制作?那推理汤药物煮几个小时是不是寒药也变温?物各有性,如棉花哪怕冬天再冷也是温的,如铁石本性就是寒,哪怕经过夏天炙烤它本性依然是凉的,可暂热,不可久热。中药可以气散,然本性难变,可以暂变,不可久变,如生在古代,想与前辈对峙。
四论气治阴治,读医书常有记载,苦伤热,类似表述比比皆是,中药,有苦温,甘温,咸温,甘寒,酸微温各种皆有,这就证明是阴就不伤阳。阴能守阳护阳,阴如果能伤阳何必每种药物味不同气也不同。如人失眠要药黄莲,黄莲味苦为心阴以守心火。凡气病皆以气治气,如人牙痛,原因虽多无非君火相火,生地气寒入肾,然药先入胃,也能治胃热,元参苦而微寒,味苦补心阴制心火,微寒补肺制肝火。会有朋友说元参明明入肾泄肾相火,此见解不同,后世医学家常论相火藏与肾,我却认为在肝,有很多佐证,下面各个辩论。然君火相火旺盛,本源多因阴虚,治法以气治气治其标,补阴守火治其本。
五论中医迷茫关,这个其实本人有些不知道如何说,虽然说起来简单,但个人觉得蛮重要,每个人刚学习中医都迷茫,细节有所得,但感觉不通透,迷茫一片,有医理方面,有药物配伍方面。大约每脏都掌管一些经脉,药物入血脉,五脏,五脏脉气流经,气各有所喜,气寒喜肾,微寒喜肺,温喜心,微温喜肝,气平喜脾。气病治其主,肾为心主,心为肺主,肺为肝主,肝为脾主,脾肾主。如心火旺,气治用寒,寒入肾为心主克心热,苦为心阴,药物代表类似黄莲(不过基本每个人都认为,黄莲苦而寒随着苦入心)这是一个人一个看法,我是因为推理到最后觉得那个说法难以服众,所以分析五气入脏论,不随五味走。
六论药物入脏,感觉后世中药本草论述太过牵强附会,如肉桂入肾,到目前也没找到入肾论依据,解释千奇百怪,记得张景岳前辈说因为味重?辛味是阴中之阳何来味重?有说入肾补肾火,那我问一句,巴戟天微温为男科要药,也有说巴戟天入肾,那为何不用肉桂治疗不佳,反而巴戟天效果很好,所以觉得肉桂温入心补火,而无苦治,心为肺克肺,治疗肺寒有痰我信,其余入肾论真难以服众。熟地入肾论,前辈这么写不觉得有些牵强吗?给后人感觉就是熟地直接入肾,熟地味甘为水,水性下流终归入肾,然熟地哪脏不入,可以说熟地补水,切不可单单说入肾,很多药物论述比比皆是,不一个一个论述。
写到这里吧,希望祝君别埋怨我夸夸其谈就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2-11 07:49 2楼
很有点意思 。。。。。。
2019-02-11 10:27 3楼
国人崇古,永远不敢指出前人的谬误,而是千方百计的给予粉饰,掩盖。
前人写了个错别字,也变成了“通假字”。
千年以降,在后人的各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下,基础的理论早就成了一团乱麻,理不清,剪还乱。
因此,尽信书不如无书。
现今社会,先生读书能沉得下去,也能钻得出来,这一点实为难得。
在下这些年来也对,中医,中药,针灸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理论方面提出过一些质疑的地方,现在很高兴拿出来与君分享。
2019-02-11 10:54 4楼
您说的五味不全,其实不准确,个人认为应该是气味不清。为啥这么说呢?

气味其实是两个概念,气属阳,乃鼻子所闻到的气味。味为阴,乃舌头尝到的味道。

酸苦甘辛咸,其实只有酸苦甘咸是味,而辛为气,而不是味。此乃谬误之一也。

五味入五脏,补五脏之阴。

而在各个脏腑的内部,阴阳乃是个统一平衡的整体。“阴”旺了自然“阳”便会变弱。

酸入肝阴,因此能够收敛肝阳。

苦入心阴,自然能够制约心火上炎。

甘入脾,所以能够滋养脾之阴血。

后世医家不识别其理,硬是先用人试出药性,再平白给药物安上一些本来没有的性味。

导致后世药品性味搞得一塌糊涂。

风药,和驱风的药混为一谈。看药物能治疗什么病就归什么经,其实是个笑话。

说葛根味“辛”,牡蛎“味”咸也就是这样来的。
2019-02-11 11:17 5楼
说到这里有些意犹未尽,我再来吐槽下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谬误。
在中医藏像学中,五行:木火土金水
对应:肝心脾肺肾
对应:眼舌口鼻耳
千年以来无人敢有异议,但其中包含一个大问题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其实,与鼻对应的不是肺,而是“胃”! 而肺对应的其实是“喉”!

君不见,鼻为胃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金指标”。

胃热则鼻头发红,胃寒鼻头发青,一用一个准,百试百验。

而在董针中,鼻翼穴也是治疗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的要穴。

而“喉”与肺的关系则更是人尽皆知,就不用我在这里絮絮叨叨了。
2019-02-11 13:35 6楼
碧流云水 说:
说到这里有些意犹未尽,我再来吐槽下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谬误。
在中医藏像学中,五行:木火土金水
对应:肝心脾肺肾
对应:眼舌口鼻耳
千年以来无人敢有异议,但其中包含一个大问题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其实,与鼻对应的不是肺,而是“胃”! 而肺对应的其实是“喉”!

君不见,鼻为胃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金指标”。

胃热则鼻头发红,胃寒鼻头发青,一用一个准,百试百验。

而在董针中,鼻翼穴也是治疗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的要穴。

而“喉”与肺的关系则更是人尽皆知,就不用我在这里絮絮叨叨了。
这是色诊范畴,相应部位见下图
2019-02-11 13:42 7楼
kastin 说:
这是色诊范畴,相应部位见下图
浏览附件93659
这图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局部细节还需讨论。
我个人认为鼻属胃,口唇三角区属脾,尤其下唇沟尤其如此。
提一点佐证:您看看董针中位于下唇沟的,“水金,水通”二穴的功效就明白了。
2019-02-11 13:43 8楼
素髎穴治疗胃疼,特效。
——我个人经验
2019-02-11 20:44 9楼
碧流云水 说:
这图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局部细节还需讨论。
我个人认为鼻属胃,口唇三角区属脾,尤其下唇沟尤其如此。
提一点佐证:您看看董针中位于下唇沟的,“水金,水通”二穴的功效就明白了。
关于面部的应位并非完全唯一,网上也有很多版本,在一些细节上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有些部位的色会发生移动,并不总是在一个固定位置不变。上图只是给出的比较稳定的位置,也就是通常情况。比如上图显示肾的本位在颧骨那里,但有时候会下移到嘴角两边,有时候会上移到眼睛斜下方。
2019-02-12 08:48 10楼
唉,楼主的帖子看了,见猎心喜,遂匆匆翻看楼主旧贴,这个愿意深究的劲儿是顶好。
⬅ 代脉不能自还是啥意思? 老茶馆 请高手解答,口吃的病因病机究竟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