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本草用药论杂谈

2019-02-17 01:26 楼主
这篇会写简短一些,多年前曾读四圣心源,有一段写医不难与用药,而难与辩证,当时气愤难当,非攻击名医前辈,实用药不容易,古今本草用药方法要不自圆其说,更改气味,牵强附会比比皆是,要不论述模糊不清,方剂十个方剂有一半无效,有效者多是见效而非治愈,生活中有经方派大师,何为经方派?无非古人写下药物,后面赘述治疗某病,研究多年创方不行,技巧反而摸索不少。其余诸医,胡乱加减,如若治病,见效其实非常容易,大约分清阴阳,如白术燥湿,治腰疼有湿,生地苦寒,药先入胃,可治疗胃热,甘能化水也补水,心火热导致失眠用以黄莲。熟地经火则寒气散,单补水,人参补气且生精,中药千百种其余,照本宣科就可以,何必学医,十岁娃娃都可以,自古补气药物无非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湿无非白术这类药物,行水无非补脾药物,身体有寒无非肉桂温补药物,怕冷无非补气补火药物,胡乱加减,只要不是笨蛋总能见效或者治愈,此等方法用药,自以为本事高明,其实内心茫然无定,本草种类很多,除了治疗主症大约相同,其余太多擅自更改气味,让后学者自误其中,要不为了追求自己理论正确,为了自圆其说而自圆其说,本人才智浅薄,读医书常有不平之气,实在很多古代名医不讲理,诸君莫要觉得本人偏激,以下写的对于不对大可议论。

论述之前先谈五气入脏,不少本草只谈微凉,寒,微温,温四气,个人感觉牵强,内经和本草都记载五气,大约后来解释不清,所以后来本草对这问题避而不谈,药物之中大约气平入脾,长力气,除寒热。入肺则人参微寒补肺气,后来本草记载多人参温,牵强居多,人身体气足则火有力,但也很难说人参气温。熟地一味有医家记载温,更难以服众,熟地经火炒,则寒气容易散,内经云壮火食气,意思就是火大伤气,气随火散。所以熟地制成应该气弱专攻补水,又有记载肉桂辛温入命门补相火,明清中医把命门相火归肾,全是如此论述,但肉桂此药大约治疗几种病症,一则脾有寒生痰,药物肯定先入胃,脾胃为表里,胃温则脾温,则脾阴升腾这是常理,但实在难说肉桂入肾然后肾火温脾才治疗好的,再有温应夏入心,入心则燥湿治疗脾湿生脾胃之土,但不能单凭这些就说入肾难以服众,所以肉桂补心阳但没有心阴苦制但说入心补火就好,实在没必要说入命门肾论调。其余脏皆如此,又如仲景前辈白虎汤主药的石膏,石膏先入胃治疗胃火太过,石膏微寒入肺,治疗肺火,白虎西方金,就是肺意思,微温应春入肝如巴戟天,男科疾病,因为肝主筋,所以巴戟天微温入肝。以下根据比比皆是,诸君无事可以细细深究神农本草经
摘录内经 , 肝苦急,急食急甘以缓之;肝欲散,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此篇乃用药法门,但感觉以往解释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
在谈医书解释千奇百怪为自圆其说而自圆其说,肝苦急,肝应春,有微火,相火所居,明清中医大约说在肾实在牵强,急是肝性质不是病,不急反而不升腾,就是怕太急,肝为脾主,相火入脾克脾,则升腾太过,所以补脾阴甘味治疗,则脾火有制,除却上面治法有两种,用药可用微寒,微寒入肺,微寒克微热,可以治疗肝热,二是补用肝阴酸味以制肝火。
肝欲散,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 肝想散何必用辛? 五味之中各有阴阳,辛属阴中至阳,所以在最上面肺,酸属阴中微阳(这是我自己比喻,知道意思就可以)肺为肝主克肝,辛味入肝则酸就不会过酸,不酸则收敛之性就不会太厉害,收敛之性不厉害就容易升腾,所以要以辛散之,肝有微温,应春,以散为可贵,所以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意思是肝火太过,以酸收敛,说是泻其实是守肝相火泻入心意思,这里谈错觉问题,看以辛散之,会给人造成错觉,酸就是不散意思,其实酸也散,只是散的不那么严重而已,不散何谈补心。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意思是心火不足,酸入肝,肝内有相火,收敛相火入心以补心火,治疗也可以用气温药物。心欲软就是心太燥意思,心气属温,苦在阴为燥为干,心属火应夏,最怕热怕燥,温燥则不守而生土,以咸补之意思就是心性大散,以守为补,甘泻之意思是甘克咸,则咸变得不拿么咸,心之本性就是泻,顺其本性。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性湿,苦在阴为干燥,所以用苦治湿,治湿方法很多,可以用苦,可以用气温补君火药物,温则脾湿升腾,可以用微温药物补肝相火以克脾。大约白术,苍术还有苦药,温药肉桂,还有巴戟天微温,顺便题外话杜仲辛平,杜仲长用来治疗阴囊湿,疗效不在气,杜仲在气为平,所以不在气,杜仲味辛入肺克肝,入脏造成酸容易升腾,湿不停留,肝经,大约味辛有治疗阴囊湿疗效(辛治肝湿,没有验证过,推理居多),反之推理,酸克肝,甘阴中阳,酸属阴中阴,脾胃不好喝酸寒最容易拉肚子。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意思,脾火稍微急,滋补甘阴缓解,为啥用甘缓?脾在气为平,在味为甘,用咸缓,则咸制心火,心火缓慢补脾力度弱,用酸缓则收敛肝相火,相火不克脾则脾无火。人行走路上,缓慢行走,是减速,是想行走而不至于太快,用其他味缓容易停,容易太过,甘为阴中之阳,升腾不会太过又可抑制脾火,所以单用甘缓,然而生活中脾太急万中无一,脾火太旺也没几人,唯有人病胃火过旺,以寒治就可,如果人要增肥补甘倒是可以。以甘补之好理解,长肉用甘,长力用甘平,以缓为补,但是现代人与古人不同,现代人营养很多,脾胃多湿,脾有湿比比皆是,个人感觉以急为补,以火为补,以去湿为补。以苦泻之,苦能燥湿,脾有湿容易升腾,用药基本以苦温,脾火足则瘦,脾阴多则胖,想增肥减肥的都试试很有效。
太晚了,慢慢写,诸君看看就好,我的道理不代表大家也认可,诸君如有看法,请留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2-17 06:43 2楼
很多人只所以茫然,其实有个明显的问题被忽略。高考报志愿,不知道大家经历过没,理解过,肯定知道现在的报考方式,报考某一学校时,要用一分一段表。为何呢?
人体,古今之人体到底变没变?药物名称,变了吗?种植方式呢?书变没变?本经,内经,伤寒,后世医家,所论的概念相不相同?名称相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相同吗?你心里想的那个名词是古人书上所言的那个吗?
那么,你也需要找到那个一分一段表,内在的规律。世界运行的法则没变。
用药的规则,以本经为本。后世的本草其实不过是具体化了,太细,就缺了变化。对本经理解到位的还是本经疏证这一脉,规律找的好。
叶天士师十七人而不惑,心中必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学来的,变不成自己的,始终茫然。但,即使如此,仍不能治百愈百。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百分百客观。
2019-02-17 11:43 3楼
是呀,也怕今日写,然后明日自己又否定
2019-02-17 20:08 4楼
好不容易看完楼主的帖子,感觉又看到了前几年还在迷茫中的自己。
不由得想多几句嘴,抛砖引玉,勿怪。

虽然我也喜欢研究药物药性,但是中医看病首重辨证确实是至理名言
就如同射击一样,枪打得准不准,必然比用什么枪打的要重要得多。

看楼主帖子,似乎还未参透药性的本质是为何物。
请问楼主用温度计量量药斗里面的附子和石膏谁的温度更高?
这不是插科打诨的笑话,而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不用我解释,大家肯定都会说温度一样,那么为何会认为附子性“热”,石膏性“寒”?
是因为药品作用于人体某些特定的器官,刺激这些器官作出或寒或热的各种反应而已。
然后古人就把这些反应工工整整地记录在了本经之上,说某某某,味什么,性什么,作用于什么器官就入什么经。

但是请问楼主有没仔细想过,虽然不同的药物都可产生相同的效果,但是它门的原理却有可能千差万别?

比如黄芩,跟石膏都能清肺火,都是被列为“性寒”但是它们的原理真的是相同的么?

还有,我看你对人体的辨证,还停留在寒者热之,虚者补之,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之上。

没有把它给细化到每种脏器之上,这也是每每用药不效的原因。

举个例子,你认为如果病人喉咙干痒,干咳,唇舌红。但是又苔白腻,水滑,便溏,该如何用药?

是清火还是润肺? 亦或补土燥湿?

这就考验一个中医区别主症和兼症的能力。

想明白这个问题,我想你上述所提出的诸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的。
2019-02-17 22:45 5楼
看到楼上帖子,误会不误会反而不重要,就我心中所想,从来没想过继承中药知识,就是想超越所有名医找出本草真正用法规律,可能那种规律不存在,可我真渴望做到,无论什么病,一副药见效,超越张仲景前辈,这样说法可能痴人说梦,但是确实想参透对所有名医说一句,你们不会用药
2019-02-17 23:35 6楼
我能理解楼主的感受,因为我也在寻找中医背后规律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2019-02-17 23:46 7楼
举个例子,你认为如果病人喉咙干痒,干咳,唇舌红。但是又苔白腻,水滑,便溏,该如何用药?

是清火还是润肺? 亦或补土燥湿?。。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说,现在看法真没有,因为一些想法没完善,心乱勿怪,但要说十几岁时候对这种病宏观看法是,病发主因当在肾寒,肾寒原因是肾水虚,造成肾火浮动,上越不养脾胃。下药反而会补火燥土,用药依据大约,补土则便溏可治,补火有三种考量一则补火生土,二则白腻看似湿热夹杂,其实是阴虚造成肾火浮动下寒上热之相。第三种则是补火以救水,脾火有力则肺气有养,肺阴也有养,肾火有力则入膀胱方能储水,以火救水。越扯越远了,通俗用药大概,用白术燥湿,茯苓行水,人参补气,山药健脾,佐药可选择麦冬,以润肺,也可轻微佐熟地,佐肉桂加熟地,想快速治白苔可加柴胡,治疗水滑多加白术。越说越多,就一个意思,看似六种症状,其实是一个症状。。。最近整理东西,让我现在回答回答不了,只能拿十几年前照本宣科给你读一遍。
2019-02-18 01:20 8楼
]我谈谈我的看法吧
首先,我认为肾寒是因为肾水虚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
肾阴肾阳就像一个道家的太极两仪图一样,互根互生,消长平衡。
肾阴虚的结果不是肾寒,而是肾中雷龙之火上炎。

我看你的思路似乎是对症治疗的方向。
我举这个例子是我以前遇到的一个病人,病情不重,却老是反反复复,治不彻底。

用培土燥湿的方法,肺燥越厉害,咳嗽愈盛。用润肺止咳的方法,则脾越虚。令人好生为难。
直到有一天突然恍然大悟:
把五脏抽象出来,带入五行循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其结果竟然一目了然。

患者症状在肺,脾两脏。属于金,土两行。而五行中能同时制约这两行的,那种就只有一种五行——肝木!
肝木贼土,木火刑金。
造成脾肺受制。

一摸病人脉象,果然是左脉细,略弦,右脉弱
遂投清利胆之药兼养肝血之药
不曾想却效如桴鼓,患者当晚便干咳大减。

剥开兼证,抓住主要矛盾,这才是中医获效的关键。
2019-02-18 05:26 9楼
工具不适用的时候就不要了,每种辩证方法都有其存在价值,理解了就会用。伤寒温病的思维方式其实一样,方法不同而已。自己有构架就可以信手拈来。楼上就找到了构架。
2019-02-18 16:41 10楼
看了朋友留言,楼上留言简洁精悍,比较喜欢。说一下自己看法,可能说的有些乱,朋友勿怪(喉咙干痒,干咳,唇舌红。但是又苔白)这是一种症状,肺有热以传心在舌显,其实解释起来很荒谬,喜欢动静方式解,干痒,干咳,是动词,部位应肺所以为肺火,苔白为邪火,邪火在我看来意思就是不是心脏之火,其他脏传来的,舌红而白告诉我肺火旺 。 所以这些症状告诉我意思就是肺火旺。 腻,水滑,便溏 告诉我的是脾气大虚而生湿。总体症状告诉我也就四个字 脾虚肺热。朋友看法是 ,木火克土,则脾气不上行造成便溏,湿聚集与脾,木火刑金造成肺热,所以以清热治标,平肝佐之,养血治本,也不知道理解对不对。其实心里倾向朋友方法,但也要说自己理解,可能如朋友所言,我喜欢微观不喜欢宏观,脾受克在与脾虚,脾旺则不受克,所以补土行水则脾旺不受克,补火助脾则土更有力,脾旺盛则肺金有源,佐以麦冬润肺,则便溏克解,肺热可止,佐之柴胡以平邪火,说这些朋友可能不认可,一直觉得肾火旺其实就是肾火虚,肝火旺也就是肝火虚,心火旺也就是心火虚,看古人用黄连治心火,在我看来就是补心火,心火旺则循经流与外,克心火就是养心火,常用白芍平肝火,肝火旺也是肝火虚,平肝则肝火不离,守留肝内。某脏火旺来自某脏阴衰,火越旺则某脏气越衰反成气胜之相。
我举这个例子是我以前遇到的一个病人,病情不重,却老是反反复复,治不彻底。

用培土燥湿的方法,肺燥越厉害,咳嗽愈盛。用润肺止咳的方法,则脾越虚。令人好生为难。
如朋友先前治疗所言,好比人阴阳两虚,投之补阳药则燥,投补阴药反沉反精神不佳,何不药物双投。如人肚子受寒疼又干渴,用温则更渴,喝水则肚子更疼,何不把水烧开,水中有火,火入水中,又能解寒又能止渴。
可能我说的这些是错的,就是想说一下自己看法,朋友勿怪
2019-02-18 17:18 11楼
呵呵,正常讨论问题而已,越激烈越好,哪里有什么怪与不怪的。

请问什么叫“火”?

气有余便是火!

脏器功能的亢进就是火。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这种功能的亢进,究竟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如果是主动的那么它就是病因。

如果是被动的,那么请找出导致它出现这种状态的的脏器。

多半这个脏器就是病因。

(往往真凶是隐藏在幕后的,临床上反而症状不明显。)

还有,咳嗽一定是有肺火吗? 要知道肺虚一样也会咳嗽,我举这个例子便是肺气虚的典型。

其实患者每一种症状都可已逆推出原因,从而追根溯源,找到真正的病因。

每个脏器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肺火就是肺火,肝火就是肝火,心火就是心火,不能一“火通杀”,相互混淆。

肝火可以引发心火,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本质,一个是表象。如果光清心火而不治肝的话,往往停药即复发。
⬅ 新手请教关于麻黄的剂量 老茶馆 吴茱萸怎样分辨大花中花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