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桂枝损阳的文章

2019-06-20 14:00 楼主
《伤寒论》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脉洪大者是心阳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就是用桂损心阳。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这是阳虚了,所以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伤寒论》原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桂枝(肉桂)损阳。对于阳虚厥逆下利脉微者, 万万不可用桂枝“补阳”,否则祸不旋踵。 经方方证凡用桂枝者,都是阳气强。如奔豚气上冲者就是阳气强,桂枝发泄奔豚气就是 损阳。苓桂剂治气上冲,也是损阳。桂枝汤证翕翕发热(缘缘面赤)有汗也是阳气强;桂枝去 芍药汤证脉促胸满也是阳气强;桂枝甘草汤证自冒心也是阳气强。原文凡心悸者加桂、脐上筑 者加桂,也是阳气强。小建中汤证“虚劳里(少腹)急、悸、衄、四肢疼、手足烦热”也是阳 气强。阳气强则为有水邪。如《金匮要略》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气强则为 水”。桂枝泄阳,就是发散水气。阳气虚者,慎用桂枝;阳气虚衰者,禁用桂枝。
对此观点如何评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6-22 09:06 2楼
也不算损阳,重用豁然开通降逆气。
配伍不同功效不一样,若是损阳,桂枝配附子又怎说?
2019-06-22 20:28 3楼
伤寒论上的说法只是一方面而已,桂枝表散能伤阳气也能散寒气温膀胱,如果真到了吃桂枝都损阳的地步,那病人得虚成什么样,即使吃桂枝损阳,加入补气之药还能伤阳?
2019-06-23 11:15 4楼
桂枝是“通阳”,不是“损阳”。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其功效:能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桂枝甘温,其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但其温经通阳,行血除痹之功较著。虽日归心肺,膀胱,而实则上行头目,下走血海,内及脏腑,外达肢节,上下表里,无处不到。
2019-06-23 12:23 5楼
这是李国栋的帖子吧。割裂经文,牵强附会。他的帖子基本都是这么个水平。
阴阳是工具,为了分辨。却不知阴阳本身的外延却随时在变。就因为这个变,让中医存活至今。也因为这个变,使初学者进阶难度颇大。
正气之阴阳,有别于邪气之阴阳。根于正气,得益于土气之厚薄,后天之补充。所以,人参用错,正气受戗,大黄用对,大补元气。可见,阳气之补,不在于用药的属性,而在于药证是否相对。对则有益,错则有害。所以,所谓桂枝损阳,在这个阳是正气的时候,是伪命题,用错了,附子干姜,都是损阳的。无论这个阳是气,还是津液。
邪气的阴阳,仲景已分六气。风暑温,是为阳邪,桂枝用于风邪,但也用于寒邪。如果说损阳邪,那么暑邪能用桂枝吗?温邪呢?所以,这根本就是无聊的命题。
他这个帖子,在黄煌经方,我看见过了。他那种人,没必要较真。且那个论坛感觉有点那个。
2019-06-23 20:46 6楼
唉,为啥那么多人断章取义呢?还自以为发现了新大陆,殊不知真真是诊断错误,用错了药了!阳强用桂枝,犯了虚虚实实之误!经文都没读懂!
估计所谓中药的副作用,不良反应都是这么来的!
2019-06-23 21:28 7楼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只是25,29条如何解释?
2019-06-23 23:00 8楼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这里的脉洪大,不能说一定是心阳强,而是因为大汗出,可能回心血量减少产生的少许邪热,发汗也可以散热所以可以继续用桂枝汤;也可能是服药后的药物反应----加大心脏的血量输出。说桂枝损阳气是完全错误的,就算是桂枝用错了损的也是阴液。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这是阳虚了,所以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这一条很多注家说的很清楚,这是表里俱病;小便数,脚挛急,都是下焦肾有寒有水湿;自汗出,心烦以及续发的咽中干,是上焦有少少热,也就是说上下寒热不均,明显是中焦的问题,而烦躁吐逆就证实了确实是中焦的问题。张仲景采取的是甘草干姜汤是最善之法,温阳健脾,用土来克水,用水来制火,水液上承上焦微热自消,水湿阴阳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病愈。也所以用桂枝汤不对,更加谈不上桂枝损阳气!
没查资料,想到哪说到哪,和伤寒大家有出入的话看各人的取舍了。
2019-06-23 23:47 9楼
江海余生 说: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这里的脉洪大,不能说一定是心阳强,而是因为大汗出,可能回心血量减少产生的少许邪热,发汗也可以散热所以可以继续用桂枝汤;也可能是服药后的药物反应----加大心脏的血量输出。说桂枝损阳气是完全错误的,就算是桂枝用错了损的也是阴液。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得之便厥,这是阳虚了,所以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这一条很多注家说的很清楚,这是表里俱病;小便数,脚挛急,都是下焦肾有寒有水湿;自汗出,心烦以及续发的咽中干,是上焦有少少热,也就是说上下寒热不均,明显是中焦的问题,而烦躁吐逆就证实了确实是中焦的问题。张仲景采取的是甘草干姜汤是最善之法,温阳健脾,用土来克水,用水来制火,水液上承上焦微热自消,水湿阴阳达到一个平衡状态,所以病愈。也所以用桂枝汤不对,更加谈不上桂枝损阳气!
没查资料,想到哪说到哪,和伤寒大家有出入的话看各人的取舍了。
我好奇的是,29条中为何会大汗出,通常桂枝汤令微汗而痊;若大汗反损津液,严重甚至亡阳(此时不能继续用桂枝汤)。脉洪大,若文字流传无误的话,应该是邪在太阳往阳明去的路上,此时还用桂枝汤应该是一种非典型应用(“与”桂枝汤,而典型应用应该用桂枝汤“主之”),即大致判断还在太阳位,故仍用之。
后续说(服用桂枝汤后)若形似疟,日再发,说明风寒正邪交战,互有胜负,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里用的是“宜”,可见更加不确定,因为也可能是往少阳病方向走了(若有汗出,则必解——说明用药对了,否则要进一步找证据验证是否是少阳病)。

29条自汗说明出表虚,更有小便数、心烦(水气气化不够,前面提到自汗,几乎可判断阳虚了),微恶寒、脚挛急,说明津液损失太多,进一步确认是汗出亡阳导致水汽不化,津液缺乏原因。用桂枝汤可化水汽,但它需要消耗阳气来发挥作用,且桂枝会使得津液更缺(这也是桂枝汤中为何要用炙甘草和大枣的原因)。原本亡阳缺津液,故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干姜甘草汤主要目的还是补津液(顺便补阳)——去桂枝的目的正是如此——见其组方可知,甘草为君,若回复阳气,则应以干姜为君,甚至用还可用附子。可视为炙甘草汤的修改版。用干姜不用生姜就是去其散性,保留温性(桂枝则是散性和生姜一样不能用于表虚,否则自汗出亡阳更甚——这就是所谓的“损阳”的意思)。
2019-06-24 00:25 10楼
24条,服桂枝汤,反烦,刺风池风府。25条,前半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用桂枝汤,如前法。26条,大汗出后,烦,脉洪大,用白虎汤。
这几条要连起来。都是出现服药后病情加重。怎么分辨是误,还是药轻病重。临床上确实不好分。但是这个道理要在心里有。25条的如前法,其实是24条的刺风池风府,因为文法上,24条没有如前法,说明25条如果还是只服桂枝汤是不用加这句的。所以用祛风解痉的穴位来解除过剩的阳邪。要是还用桂枝汤,基本上就是26条的结果。这几条都是桂枝汤的不典型证的应对方法,仲景算是给开个思路。各种变方,也算是有本有源。到了28条,兼了饮,所以开始去桂枝了。后世争是该去桂枝还是去芍药,如果从水饮病看,胃气不能降的,都不适合桂枝。29条,这就开始说伏邪病了。凡有伏邪,都需泄下。你可以看29条和30条,病仅有误用桂枝汤,根本没有误下,不可能有表邪内陷,这调胃承气汤下的是哪里来的邪?是本就伏在内的邪气,算是伏饮吧。所以,凡是水饮病痰饮病,湿温病等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表证恶寒的情况下,不能温散,这就是仲景的依据。29条说微恶寒就是提示,这些病症看起来像表证,其实是中焦郁滞,营卫不畅,假性表证。所以我以前说这是温病,就是这个道理。临床上很多人就是发烧,发表,烧微微一退,然后又烧。轻轻一泄,马上热退身凉,食欲恢复。
2019-06-24 00:32 11楼
疾病不是靠猜。临床病人千奇百怪。其实出不了伤寒金匮的范畴。但有时候仲景只是大概说了个简单的方向,后世给出的具体的解决方法。吃透了里边的内在联系,才能治疑难病。我是没希望了。但我希望我的经验能有点用。
⬅ 黄帝内经中的趣味人生 老茶馆 何谓“阴阳交”和“尺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