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大青龙汤疑问多

2019-07-05 09:35 楼主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这里即然是太阳中风为什么有浮紧脉?即然是浮紧脉为何还要用这么多补津液的药?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生姜。不是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吗?太阳中风本来津液就虚,脉缓弱,方义中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不就是汗出恶风吗?那怎么还用大青龙发汗峻剂来发汗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我认为“太阳中风”应改为“太阳伤寒”为妥当,如果是太阳中风是绝不可用大青龙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7-05 14:33 2楼
杏林独行 说: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这里即然是太阳中风为什么有浮紧脉?即然是浮紧脉为何还要用这么多补津液的药?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生姜。不是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吗?太阳中风本来津液就虚,脉缓弱,方义中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不就是汗出恶风吗?那怎么还用大青龙发汗峻剂来发汗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我认为“太阳中风”应改为“太阳伤寒”为妥当,如果是太阳中风是绝不可用大青龙的。
伤寒论大青龙汤证两条,1)即上条。2)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为麻黄,桂枝二方合剂去芍药加石膏而成。水气不甚夹热者用之。论中有(脉微弱,汗出恶风,为阴阳俱虚,不可更下更吐也)之言。此脉不微弱而浮紧,非阴阳俱虚。然不汗出而燥烦,又不呕不渴,即水不甚夹热者。所以青龙汤故用之。湿无来去,风有休作。那末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虽是伤寒,为寒少风多,亦水气不甚夹热者。也就以大青龙汤主之了。
2019-07-05 16:58 3楼
风为阳邪,烦为阳症,所以用中风来标识。就如同阳明篇的中风中寒一样。
2019-07-05 22:26 4楼
楼主说的有道理。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当治伤寒而非中风。
2019-07-05 22:53 5楼
大青龙是太阳病(中风或伤寒)的变症(微传阳明),或者是平素阳明经气偏盛的人得太阳病的情况
2019-07-07 15:42 6楼
大青龙汤证是中风和伤寒兼而有之,又有内热的,恶寒最重,烦躁的又一证。
2019-07-07 17:24 7楼
读书断章取义,人人皆知不可取!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药: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多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感染风寒,毛窍闭塞,原本散热的通道受阻,所以本来应该散出去的热堆到太阳经在体表造成发热,而热量的外散是持续的,所以受其影响阳明经也蓄热了,阳明经的蓄热就会影响太阴脾经,脾主肌肉,身疼痛基本就是全身的肌肉疼痛,而阳明经的热势还会影响心经,所以心烦!阳明经的热当然会煎灼津液造成津液亏虚,用石膏,大枣不要太奇怪啊!毛窍闭塞风寒颇重,再加上体内的热闭用了石膏,恐无力推开毛窍当然要用偏重于开窍的药物或方剂----麻黄汤。太阳中风的首选方剂是桂枝汤,然桂枝汤历来被尊为群方之祖,是因为药味的增减可以改变其功效,可谓是千变万化----可阴可阳,可表可里,可补气可养血,寓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双重含义。那么如果外邪风寒势大,内热也有所增强,桂枝汤力有未逮,辛甘化阳未必就不能强化,酸甘化阴为了增阴液,清热同样也是为了保阴液;驱寒清热力量均相应的增加,不用桂枝汤原方而是用其制方之意,这有什么好质疑的呢?读懂一个方剂,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运用。

经典都是经过验证之后的文字记录,除非是错简或文字散佚。
质疑经典需要很深的功底!但在论坛,真的很不少见啊!
2019-07-08 00:02 8楼
杏林独行 说: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这里即然是太阳中风为什么有浮紧脉?即然是浮紧脉为何还要用这么多补津液的药?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生姜。不是犯了虚虚实实之戒吗?太阳中风本来津液就虚,脉缓弱,方义中说:“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不就是汗出恶风吗?那怎么还用大青龙发汗峻剂来发汗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我认为“太阳中风”应改为“太阳伤寒”为妥当,如果是太阳中风是绝不可用大青龙的。
,楼主所说太阳中风绝不可用大青龙汤是非常正确的。不过看来楼主未曾读过胡希恕的伤寒论讲座,胡老解释说:张仲景是把禁忌症放到了开始,提醒医者太阳中风千万不能用大青龙汤,后面服之则厥逆就是说太阳中风若服大青龙汤的后果。大概是这么解释的、
2019-07-08 00:03 9楼
江海余生 说:
读书断章取义,人人皆知不可取!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药: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多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感染风寒,毛窍闭塞,原本散热的通道受阻,所以本来应该散出去的热堆到太阳经在体表造成发热,而热量的外散是持续的,所以受其影响阳明经也蓄热了,阳明经的蓄热就会影响太阴脾经,脾主肌肉,身疼痛基本就是全身的肌肉疼痛,而阳明经的热势还会影响心经,所以心烦!阳明经的热当然会煎灼津液造成津液亏虚,用石膏,大枣不要太奇怪啊!毛窍闭塞风寒颇重,再加上体内的热闭用了石膏,恐无力推开毛窍当然要用偏重于开窍的药物或方剂----麻黄汤。太阳中风的首选方剂是桂枝汤,然桂枝汤历来被尊为群方之祖,是因为药味的增减可以改变其功效,可谓是千变万化----可阴可阳,可表可里,可补气可养血,寓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双重含义。那么如果外邪风寒势大,内热也有所增强,桂枝汤力有未逮,辛甘化阳未必就不能强化,酸甘化阴为了增阴液,清热同样也是为了保阴液;驱寒清热力量均相应的增加,不用桂枝汤原方而是用其制方之意,这有什么好质疑的呢?读懂一个方剂,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运用。

经典都是经过验证之后的文字记录,除非是错简或文字散佚。
质疑经典需要很深的功底!但在论坛,真的很不少见啊!
我觉得楼主不是质疑,只是自己有疑惑而已
2019-07-08 00:04 10楼
先贤追随者 说:
楼主说的有道理。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当治伤寒而非中风。
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和越婢汤的合方
2019-07-08 10:34 11楼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这段文字前面“太阳中风”这四个字,或许应该为“太阳病”,也未可知。
⬅ 热量丢失的原因 老茶馆 扁鹊见蔡桓公阐述了疾病的发展方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