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9个月小孩不吃饭,易怒暴躁,求助

2019-07-23 16:35 12楼
两周前开始不吃饭了, 吃过半个月的中药,山药5莲子肉5薏苡仁5麦冬4沙参4生地4.。 两周前开始吃此方,越来越重?
中焦寒湿化燥,先吃点香砂六君丸看看,不行再用汤药温通降气
2019-07-23 17:08 13楼
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一是寒,肯定有手脚冷,二是经络不通。应该是查不到问题,赶快找个中医按摩类医师,通腑,通经络,好的情况当天就可以吃下饭
2019-07-23 19:12 14楼
你让小孩吃了半月中药,但看你的药几乎都是滋阴跟甘淡渗利的,药性都偏寒凉,小孩本来就寒气比较重了,再吃这么久寒性药,怎么不越来越重呢,你可以试一下布衣说的大承气汤,应该比较对症,按他说的应该半剂就可以好了,即使不对症也不会让小孩病情加重,何不放手一搏
2019-07-23 20:22 15楼
担法,小柴胡汤加减
2019-07-23 21:05 16楼
事过境迁,现在中医对于小孩惊吓致病,早以忘得九霄云外了!
2019-07-24 16:33 17楼
布衣之路 说:
我仔细看了你上面对孩子症状的描述,你这孩子的病似乎是大柴胡汤的症状,你照原方抓一付药吃,如对症一付药应见效,药的剂量取原剂量三分之二就行了,判断这个病就三个点,舌失红有白苔,心烦燥和大便干结
好的,谢谢你。可以顺带评一下喝了半个月的那个药方吗?本来认为他是脾虚胃口不好,容易暴躁才开的,喝了半个月,没有什么变化,胃口稍微比之前不好
2019-07-24 17:02 18楼
这病现在的小儿常用药就可以,王氏保赤丸,小儿奇应丸之类通一下就好了。现在的小儿,早慧,身体跟不上脑部的发育,脑部供血太足。
2019-07-25 01:24 19楼
经方是否对症以一剂或者两剂为标准,如果喝了两天还没变化那就赶紧换方子或者换医生,一个方子能坚持喝半个月没有用,这就不叫经方,而是温病派方子,不用想也是退热为主。如果一个方子以寒凉为主,喝了三天没用,马上换以热为主的方子,一定有效。反之一个方子以热为主,喝了三天没用,换个以凉为主的方子,应该会收效。同理,如果方子以补为主,三天没改变,就换泻的方子,以滋阴为主的方子三天没用,就换散寒的方子,总之如果不太会辩证,一定要会变,经方治病小病三天,如感冒发烧,连治疗带收尾工作,三天足够,中病七天,因为病六天到七天一传经,如果在传经之前截住病,七天后不会再传经,病情也不会有新的变化,从太阳传到阳明不用管,传到少阳一直到厥阴,至少需要四次,也就是即使厥阴病如果治疗得当,病会一路传出来,四次传经经历28天,也就是重病治愈的周期为一个月,这是真正的经方大成的人才可以做到。即使根本不知道用什么药对,至少要知道怎么判断大致情况,如判断寒热,先看看舌苔,白色为寒,红色为热,小便白色为寒,黄色为热,拉稀便,大便里面食物不消化为寒,拉稀便,大便很臭为热,摸手心脚心凉为寒,手心脚心燥热为热,或者让病人自己判断,让他手心摸自己额头,再用同一只手手背摸自己额头,手心感觉凉,手背感觉热是正常,反之为热。判断完寒热,心里有个概念,寒用热药,如胃寒必有水,需要白术加半夏,生姜大枣附着,如脾湿气重,则白术茯苓类,如下焦寒,则附子细辛等。热用寒药,热在胃必用黄芩,热在心必用黄连,热在膀胱必用黄柏,如果一路都有热,那就三药同用,这就是著名的三黄泻心汤,可以把从胃到膀胱的热全部泻完。然后简单判断虚实,肚子疼,用手按据按,一按就疼,实症,肚子疼用手按着不疼,虚症,同理身上只要感觉疼的部位,只要越按越疼就是实症,如果按着特别舒服就是虚症,另外实症是持续一个地方疼,几乎不间断,虚症是疼来回游走不定,一会疼一会不疼,实症用去实的药,虚症用补虚的药。中间还有一个悸动,以肚脐为脾中土,四周四个方位分别为东南西北,对应右上左下,对应脏器分别为肝心肺肾,肚脐东侧悸动,为肝木风动,肚脐上悸动为寒水围心,两者用桂枝解悸,肺一般不会悸动,肚脐下悸动是肾引起的,用茯苓解悸动。再简单判断表里,用观察就可以了,如果跟皮肤表层跟肌肉有关的,无论疼痒都是表症,如果在三焦或内脏的就是里症,常见的表症有浑身肌肉关节痛,皮肤瘙痒,过敏等,痛是寒水累积而排不出去,对血管神经造成压力,一般是风水或皮水,用发汗解表的药,如葛根麻黄桂枝,寒水排出马上就会减压而不痛,比如感冒发烧不出汗,浑身酸痛,发汗后马上就不痛了,还有颈项强直疼,或者偏头痛,不管多少年的,用桂枝汤加葛藤,葛根分量要多于桂枝,如果剂量加倍,吃下药后,十分钟就能止疼,最多三到七天彻底全愈。如果在三焦跟内脏,上焦胃不舒服常用吐发,如十枣汤,中下焦不舒服常用泻发,如大小承气汤。最后就是判断阴阳,这个比较难把握,不过有了以上三种判断,如果再会脉诊,就可以确定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或者阴阳双亏。这个先看病人气色,如果病人出现很烦燥,多动,面色潮红,失眠等症状,很明显阳盛阴衰,需要用潜阳的药,如龙骨,牡蛎等,如果病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呆在阴暗的地方,怕见人,怕见灯光阳光,非常胆小,很明显阴盛阳衰,这时需要用振奋情志解郁的药,如百合,远志等。当然判断一个人病情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事,这只是一种最简单的判断方式,连辩证都说不上,只是为了怕不太会辩证而想要给病人用药,怕自己用错了也不知道怎么错的一个衡量标准,不能作为治病的依据。现在楼主可以用这个方法简单判断一下小孩的病症,再根据药性看那副吃了十五天的药,到底哪里有问题。
2019-07-25 02:16 20楼
如果所有情况都判断不符合病情,还有一种可能,跟神志有关,心藏神,心中有一滴血叫心头血,心头血一直在循环,新的血过来代替旧的血,就像一个弹子静立不动,新来一个弹子把那个弹开,占据以前弹子的位置,再来一颗把上一颗弹开,占据位置不懂,心血就是这样不断更换着,由于速度太快,看起来就像一条小河在流着,每次弹动引起的共振,就像在河里投了一颗石子,振波引起别的脏器回应,就是我们的脉搏,这滴血的位置就叫神宫,心神就藏在这里。五脏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思,肾藏志。心为君主,统管魂魄思志。有一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那就是有一天这滴心头血突然丢了,心神的房子没了,神无处安放,也就管不住别的臣,天下大乱了。很多成语形容这些情况,比如神志不清,心为神,肾为志,心属火,肾属水,肾阳为气,肾阴为津,肾气从命门火处加热,通过督脉向上,经颈部风门等三穴冷却,直达脑部生脑髓,肾阴从任脉向上到达人舌根部。当肾水不足,心火过旺,就会形成心肾不交,心脏烦躁,大脑没有足够的水供应商,就会神志不清。至于魂不守舍,六神无主,说的都是这种心头血丢了的情况。至于丢的原因据猜测有很多种,其中最被认可的一种是,当一个人大便干燥,肠道有很多燥气,而大肠右上角跟肝脏有个管道在连接着,他就相当于一个止回阀,平时肝脏把血输送给大肠,使大肠可以正常蠕动消化食物,一般大肠润滑的情况下,这个阀门会关闭的很紧,不可能从大肠这里打开,但如果肠道长期干燥,阀门没有足够的粘液润滑就会干燥,从而会有松动,当有一天这个大便干燥的人突然受到惊吓,大肠剧烈收缩蠕动,阀门会裂开逢,燥气也就趁虚逃逸进肝脏,顺着肝脏的血液循环系统流经心脏,但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于是就会以加速心跳来迫使燥气离开,于是这滴心头血就可能丢失,并且病人会有心悸产生。这种情况因为太特殊,能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不过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还是很容易治好的,首先要找回这滴心头血,其次加强心脏的摩擦力,这不是加强心脏的搏动率,心脏搏动太快人会受不了了,但心脏摩擦力增强,搏动有利度,就能把燥气排出去,这跟速度无关。同时把肠道清理干净,恢复肠道的润滑,不让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找回心头血很简单,就一个方子,黄连阿胶汤。这里黄连就是增强心脏摩擦力的药物,可以在不让心跳变快的情况下,让心脏跳动有利,桂枝是增强心脏搏动速度,如果心脏温度不够时,需要用桂枝增加心脏跳动次数而增温。阿娇补血也可止血,这点都知道,但血补到哪,需要补到心脏里,这么精准的定义只有一个药引可以做到,那就是蛋黄。中医认为像是入药的标准,比如桂枝,皮对应人的皮肤肌肉,中间对应人三焦,芯对症脏器内部,所以很多地方把桂枝分开用,比如为了强心就用桂枝加桂,加的就是桂芯,其实没必要分的那么清楚。中医认为心脏悬在身体中央,一般的药药性要么上,要么下,没有能停留在中央不动的,但鸡蛋黄却被蛋清包围,就做到了悬浮在中央,所以用蛋黄做药引,才能把阿胶带到心脏中间位置,从而把哪滴丢了的心头血补上。至于吃后的效果,因为没有亲自验证过,所以也不知效果如何。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希望有所帮助。
⬅ 求大神帮我看看舌苔。我自学中医中,有好多地方不懂 老茶馆 多动症怎么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