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阳之关、阖、枢

2019-09-09 15:52 楼主
〔原创〕足三阳之关、阖、枢(《素问.阴阳离合论》)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原文〕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名曰一阳。

金栋按:据《素问.皮部论》《灵枢.根结》
《太素》萧延平校正及历代注家所释,试将经文调整如下:

〔试调整〕帝曰:愿闻〔足之〕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指腹部)曰广明。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地,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结于颡大〕,名曰阴中之阳。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后(指腰部)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结于窗笼〕,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足〕三阳〔经〕之离合也,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足〕三〔阳〕经者不得相失也,合而为浮(外),名曰一阳。

金栋按:所谓“广明”,即大明,阳气盛明、大明。以身体前后而言,则前(腹)为阳,为广明,后(腰)为阴;以身体上下而言,则身半以上为阳,为广明,身半以下为阴。前为阳,上为阳,此两阳相合,故曰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灵枢.阴阳系日月》)。此即〔广明之地,名曰阳明〕之义。以脏腑而言足六经,皆腹部器官——前面是脾胃,后面是肾膀胱,侧腹是肝胆。有认为“广明”乃心胸之地,如王冰注、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等,非也!

所谓“太冲”,正如王冰注“冲脉在北,故谓后曰太冲。然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因冲脉循背里(在后),与肾脉相合而行,故有“太冲”之说。此太冲之地,正是足少阴。

面南而立,足六经之分布:腹脐以上为足阳明(广明),腹脐以下为足太阴。(腰)背为足太阳,腰(下)为足少阴。侧腹胁肋为足少阳,是足厥阴之表。(与手六经无关!)此乃以经脉而言分布部位(腹部、腰背部、侧腹部),非言循行规律部位。

人体有内外两道门,在外者“名曰一阳”而由足三阳经组成,其中足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门闩),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门扇),足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门轴)。

杨上善《太素·阴阳合》说:“三阳离合为关、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具有三义:一者门关,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关(闗-閞),取义于门闩;阖,取义于门扇;枢,取义于门轴。

根据经脉的循行规律,足三阳经脉之足太阳行于身之后为关,足阳明行于身之前为阖,足少阳行于身之侧为枢。此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之含义。

本篇题目——所谓阴阳离合,即离则为三(三阴三阳),合则为一(一阴一阳)。经文说“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乃阴阳相离之故!为何“离则为三”而不是四、五等,乃因“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三”(《素问.生气通天论》)之故!所谓三者,天、地、人三元之气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09-11 21:53 2楼
别再自作聪明了,
你也只是搬运工而已,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维。
经文中尚有很多处,司开阖,或开阖利等。你都去把他改了。
读经篇名很重要,它大致表明了本篇是在说什么。就《皮部论》来说它大致讲的是皮部。你拿皮部论的名字去对应阴阳论,是牛头不对马尾吧。而且也只是个猜测
历代以来总有些自作聪明的人妄图去修改经文,自以为超越了内经,理解了内经,实际上连内经在讲什么都没明白。
2019-09-11 22:01 3楼
我拿个比方。
太阳之气就像我们给作物灌溉那样,最后喷出来雾散的那种水。其特点,就是散,面积大。
阳明之气就像是通到田地里的水管,里面的水,特点,水集中。
2019-09-11 22:58 4楼
古人抄书是十分严谨的,而且如此大的工作量绝不会是经一人之手,一般稍有些名气的书都会被皇家收藏,重抄。你看清代修四库全书,抄手人很多,且精心挑选,这些人书法工整,字迹都差不多。每人一天只抄个一二页而己。除非这些人串通好全部抄错。再者你当皇家检阅的人都是傻瓜。
2019-09-13 03:44 5楼
阴阳离合论首先要知道日为阳月为阴,为阴为阳即为道。道,日为阳,阳主动,为天复,见于昼;月为阴,阴主静,为地载,见于夜。日有长短 月有大小,为阴为阳,而以制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道之所为也。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分阴阳离也,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而谓太bj为开,即(本经疏正)当导阴而上者,必阴实而阳虚者也(即冬至后,太阳为开)。当导阳而下者,必阳实阴虚者(夏至后,太阴为开)。如下之阴不足以纳阳,(冬至之谓)。上之阳不足以化阴(夏至之谓。则升降之原已戾,可期其升降相因,推移气化者乎。
⬅ 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老茶馆 原创:黄可清《四部医纬·溯源浚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