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欲解时和子午流注到底应该听哪个

2019-10-18 16:57 楼主
中医看病也会根据发作的时间来判断病位和病机。伤寒论中对各经病欲解时进行了明确,有部分人认为这是因为欲解时该经的经气强,所以到了时间有的人就解了,有的人正邪抗争剧烈,症状也会加剧。但不管怎样,经气强好像是比较公认。但显然这六经欲解时和子午流注的经气强的时间并不一样,那到底哪个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10-18 20:50 2楼
两个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六病欲解时是针对六病(而非六经),它是基于三阴三阳层次,比较宏观,所以更粗略但应用范围更广(包括脏腑病)。子午流注则是六经层次,更精细但范围更窄(只限于经病)。

内经说过,病邪犯人,先皮毛后腠理经络,然后脏腑,最后骨髓,如此逐渐深入。病邪进入的越浅越好治。由于经络里面都是气血的运转,因此用针、灸(进入腠理调理气血)比较合适,所以通常刚生病,用针灸是最好的方法——这也是为何在针灸领域提到“子午流注”比较多的原因。根据经络的气血盛衰来施针,可以效果最大化。

六病则不同,大多(相对于腠理病而言)病得比较深,或是久病。这时候在没有外部干预下(比如艾灸、用药),人体经络气血盛衰对于症状的影响比微弱(经络早已沦陷了,那点游击,对于病邪的庞大势力来说,微不足道),而在有外部干预下,则会出现所谓的“排病反应”(但多半要根据六病层次的转出来确定是不是,比如从少阴到太阴再到太阳)。
2019-10-22 09:22 3楼
对六病我觉得姚梅龄、刘英锋的解释比较好。他们觉得六病其实包含了对应的六经经络以及脏腑,所以与六经是有关系的。比如五苓散就是太阳经府同病。即便到了厥阴,也有当归四逆汤这种厥阴表症,并不是都病的很深。
所以在这种理解下,就觉得上面这两种判断的方法有不一致的地方。后来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还有专门的文章去讨论这2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有个说法感觉有点道理,六经欲解时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中天对人的影响。子午流注仅仅是人自身的运行规律。
2019-10-22 19:35 4楼
dangouseboy 说:
对六病我觉得姚梅龄、刘英锋的解释比较好。他们觉得六病其实包含了对应的六经经络以及脏腑,所以与六经是有关系的。比如五苓散就是太阳经府同病。即便到了厥阴,也有当归四逆汤这种厥阴表症,并不是都病的很深。
所以在这种理解下,就觉得上面这两种判断的方法有不一致的地方。后来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还有专门的文章去讨论这2种方法之间的关系。有个说法感觉有点道理,六经欲解时包含了天地人三才中天对人的影响。子午流注仅仅是人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不是说六病与六经无关,而是说它不等于六经病——它可以包含经病,但不等于就是经病。比如“人”的概念包含男人和女人,看到人字就认为指的是男人,显然不对。

另外,六病所涵盖的经病大多表现在足经区域,少有涉及到手经的,即使有也不全,或者对应不完备。比如炙甘草汤在太阳病篇,治疗心动悸,明显与心脏相关,跟手太阳经/小肠和足太阳经/膀胱无关。炙甘草汤,如果说是太阳病导致的少阴病(与手少阴心经有关),脉代结也明显不符合“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特征。又比如,太阳病篇里面有不少涉及到感冒痰饮咳喘之类症状的,明明属于太阴肺的病,怎么就放到太阳篇?又怎么会是太阳经病?明明应该算手太阴经病嘛。类似例子不一而足。所以可见,六病并非简单的手足三阴三阳经病和脏腑病的概括,它是一个特殊视角下划分的疾病层次体系,这本身也是仲景的一个创新。

虽然我们说三阴病入脏,三阳最多在腑,似乎给人一种从三阳发展到三阴,疾病越来越深,因此越来越严重的错觉。实际上六病并非这么简单呈现出线性关系,它不是一个简单地依次递进的病情程度——因为存在表里关系。比如厥阴病可以从少阳出。如果厥阴病是最深层的病,怎么可能这样来抄近道?

从六病顺序逻辑上也可以发现六病并非线性加深:如果说太阳是三阳,阳最多,故在表,病最浅,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顺次相传,病邪逐渐深入;但阳明过后是太阴,如此则应该太阴是最深层,因为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另外,三阳中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到了三阴却变为“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难道不应该是太阴为开,少阴为阖,厥阴为枢吗?

这些存在的反直觉规律都说明,六病并非简单的线性加深关系,即厥阴病也不一定是病情最严重的病,也不一定是病得最深的病。

六病本身我认为不能覆盖所有的病,它既不是严格的六经病分类,也不是严格的脏腑分类(也非同名混合)。这也是为何还附有论杂病部分(金匮要略)的原因,那就是有些复杂的病没法用这个方式归类。
2019-10-24 23:35 5楼
@先贤追随者一篇帖子清晰地说明了《伤寒论》中的六病并非人体的六经——
六经是《伤寒论》的根基,但是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历代医家争论不休,让人感到迷惑。

最有影响的说法当属把六经当做六经脉。这么做乍看上去似乎靠谱,因为太阳病重“头项强痛”症状与膀胱经的是动病部分契合;但是,如果把六条经脉的是动病与《伤寒论》中的所谓六经病做一个比较,很容易发现它们并不很相符。

比如“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与《灵枢·经脉篇》足少阴经病症状“不欲食”文字相同,以及咽干、上气、烦心、心痛等症状亦相仿,而《经脉篇》中手厥阴条所生病之心痛似属连及,而与足厥阴肝经则完全不同。

又如少阴病提纲中“脉微细,但欲脉”与《经脉篇》中手足少阴经病不同。

究其根源,《伤寒论》中的六经与六经脉恐怕本就不是一回事。

钱超尘先生说:“自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词汇分别加上‘经’字,在卷一《经络图》中绘出人体六条经脉走向,并引《灵枢》为理论依据,后世乃谓仲景《伤寒论》之三阴三阳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原来是朱肱老前辈画蛇添足,多加了一个“经”字,误导了后世研读《伤寒论》的人。
2019-10-25 10:17 6楼
kastin 说:
@先贤追随者一篇帖子清晰地说明了《伤寒论》中的六病并非人体的六经——
好的,我学习下。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小便热总是在晚上。以前想是不是血分有热,后来想晚上7点到11点是心包和三焦,会不会是厥阴之热,下移到小肠。再后来想到欲解时,想象会不会是足太阴表症未解,因为发现最近每到晚上8点左右,手脚就突然由凉转为蒸蒸发热的感觉,联想到伤寒论太阴病手足自温
2019-10-25 16:40 7楼
不能从子午流注去理解,它的影响力没你想得那么大,现实生活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比如胃炎患者,没有听说在辰时发作得厉害或者缓解的明显的。

对于六病欲解时,个人认为新病欲解时症状缓解,久病欲解时症状加剧。临床上发现,欲解时的第一个时辰最为明显。当然,因为我们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而古代的时辰是真太阳时,严格按照当地太阳方位进行测算的。因此,不同地区可能有些差距,比如你如果在西南、西北或东北地区居住,可能时间会相差1到3个小时。因此你的晚上8点不一定就是阳明病,也可能是太阴病。另外,即使在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日出日落时间不同,因此这个欲解时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何书上说从xx到xx上这种非常宽广区间的表述。

你这个症状,手脚凉要区分病态还是正常态,若是病态,那就要区分是新病还是久病。晚8点发热,注意一下上面说的时间,校正为当地时间,去看属于什么病。另外可看一下对冲时间(当地早8点)身上的现象。也许可以分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另外,还要看这个发热是原发的还是并发的,是不是吃药所致,或是饮食水土、居住环境、作息等原因,都需要详细分析排除。
2019-10-25 21:29 8楼
你用药还是用针啊,用药按伤寒论,用针按子午流注。这是两个系统
2019-10-26 07:46 9楼
关于疾病的日节律,这两个都不适合。它们都是限定范围和内涵的演绎。比较原理的东西在中藏经。原话忘了,可以去看一看。无非是人体的生理病理,那么,可以理解为阴阳气交,不能顺接,那就是郁滞。
凡是郁滞,其实都是要围绕阳明,杂病,都是四维与土气交争,土气不能生养正气而反助邪气,转生虚损。
六经欲解时,邪气亢盛,和杂病的情形不符。还是落实到阴阳五行,后天五行更适合。
2019-10-29 13:54 10楼
刘国栋 说:
关于疾病的日节律,这两个都不适合。它们都是限定范围和内涵的演绎。比较原理的东西在中藏经。原话忘了,可以去看一看。无非是人体的生理病理,那么,可以理解为阴阳气交,不能顺接,那就是郁滞。
凡是郁滞,其实都是要围绕阳明,杂病,都是四维与土气交争,土气不能生养正气而反助邪气,转生虚损。
六经欲解时,邪气亢盛,和杂病的情形不符。还是落实到阴阳五行,后天五行更适合。
已经下了电子书,看起来,谢谢推荐
⬅ 最大年龄的重症患者 老茶馆 中医随思之二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