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症治略解

2019-10-19 05:43 楼主
《六经症治略解》
上卷



医者,一为学也!二为用也!学者,学习相关理论为临症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用者,遇病利用学到的知识解而治之,此之谓也!而医者疗病,自身必备三个条件,一必有知也!二必有识也!三必有胆也!
何为知也?知阴阳!知水火,知气血,知五行!知六经!知病机!此乃六知也!
何为识?识病人!识病症!识病原!识病理!识草药!识药方!此为六识也!
何为胆也?遇病症临机决断探病求源解而治之,救人生死于顷刻之间,此非胆大心细之人而不可为也!所以天下能起死复生妙手回春者无一不是有知有识有胆之者也!
所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所以,孔子曾这么说过:学习知识并时时在生活中使用验证他的准确性,不是一件令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然而学海无涯心有不足,愚初进医门能力所限,而又欲将医学辑于至精至简而又人人可学一看即懂的境地,实非易事也!故道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欲示道与人必由简一而始,人知其一必可知其二也!知其二必知其三也!依此类推时长日久,必会由简及繁,由少至多而学而长,长而进,进而精也!所以我今以六经命名,每经一篇。而经脉有阴阳之别,脏腑有表里之分。虽此,每篇只择取与此经络脏腑有关且常用之方列举一二,以供参考学习模拟,并搜集该方现代临床案例以供比对,以达到融汇贯通古为今用之初衷也!
乙亥年金秋琅琊吕洪刚敬辑



总论 《 阴阳水火气血论》
清 唐容川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
何以言水即化气哉?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入于脐之下,蒸其水使化为气。气既生,则随太阳经脉为布护于外,是为卫气。上交于肺,是为呼吸。五脏六腑,息以相吹,止此一气而已!然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故太阳之气达于皮毛则为汗,气挟水阴而行于外者也!太阳之气,上输于肺,膀胱肾中之水阴,即随气升腾,而为津液。是气载水阴而行于上者也!气化于下,则水道通而为溺,是气行水亦行也!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交动,此病水而即病气矣!又有肺之制节不行,气不得降,因而癃闭滑数。以及肾中阳气,不能镇水,为饮为泻,不一而足。此病气即病水矣!
总之,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是以人参补气,以其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润。肺主气,其叶下垂以纳气,得人参甘寒之阴,内具阳性,为生气化水之良品,故气得所补益焉!即如小柴胡,仲景自注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是通津液即是和胃气。盖津液足,则胃上输肺。肺得润养,其叶下垂,津液又随之而下。如雨露之降,五脏戴泽,莫不顺利。而浊阴全消,亢阳不作,肺之所以制节五脏者如此。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咳,无水以济之也!下则闭结,制节不达于下也!外则蒸热,水阴不能濡于肌肤也!凡此之证,皆以生水为治法,故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猪苓汤,润利以除痰气。都气丸,补水以益肾气。即如发汗,所以调卫气也!而亦戒火攻以伤水阴,故用白芍之滋阴,以启汗源。用花粉之生津,以救汗液。即此观之,可知滋水即是补气。然补中益气汤,六君子,肾气丸,是皆补气之方也!何以绝不滋水哉?盖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滋有形之水质,入于口而化于下,所以传道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泻,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故补中汤,用陈术以制水。六君子,用苓半以利水。肾气丸,亦用利水之药以佐桂附。桂附以气药化水,苓泽即以利水之药以化气,真武汤尤以术苓利水为主,此治水之邪,即以治气。与滋水之阴,即以补气者!固并行而不悖也!且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故五苓散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能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然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故小柴胡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总见水行则气行,水止则气止。能知此者,乃可与言调气矣!
何以言火即化血哉?血色,火赤之色也!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男子则血之转输,无从觇验。女子则血之转输,月事时下,血下注于血海之中,心火随之下济,故血盛而火不亢烈。是以男子无病,而女子受胎也。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四物汤所以用白芍,天王补心丹所以用二冬,归脾汤所以用枣仁,仲景炙甘草汤所以用二冬阿胶,皆是清水之法。至于六黄汤,四生丸,则又以大泻火热为主。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补血。又有火化不及,而血不能生者,仲景炙甘草汤所以有桂枝,以宣心火。人参养荣汤所以用远志肉桂,以补心火。皆是补火生血之法。其有血寒血痹者,则用桂枝细辛艾叶干姜等,禀受火气之药,以温达之。则知治火即是治血,血与火原一家,知此乃可与言调血矣!
夫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阴分之血液不足,则津液不下而病气。故汗出过多则伤血,下后亡津液则伤血,热结膀胱则下血,是水病而累血也!吐血咳血,必兼痰饮,血虚则精竭水结。痰凝不散,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在躯壳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倚而行。一阴一阳,互相维系。而况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即为火盛。血为阴,血虚即是水虚。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人必深明此理,而后治血理气。调阴和阳,可以左右逢源。
又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水火二藏,皆系先天。人之初胎,以先天生后天。人之既育,以后天生先天。故水火两藏,全赖于脾。食气入胃,脾经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变化而赤,是之谓血。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仲景炙甘草汤,皆是此义。以及大黄下血,亦因大黄秉土之色,而大泄地道故也!地黄生血,亦因地黄秉土之润,而大滋脾燥故也!其余参 ,运血统血,皆是补脾。可知治血者,必以脾为主,乃为有要。至于治气,亦宜以脾为主。
气虽生于肾中,然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清气升而津液四布,浊气降而水道下行。水道下行者,犹地有江河,以流其恶也!津液上升者,犹土膏脉动,而雨露升也!故治气者必治脾为主。六君子汤,和脾利水以调气。真武汤,扶脾镇水以生气。十枣陷胸等汤,攻脾夺水以通气!此去水邪以补气之法也!又有水津不灌,壮火食气,则用人参滋脾以益气,花粉清脾以和气。凡治气者,亦必知以脾为主,而后有得也!李东垣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气分不可留水邪,气分亦不可无水津也!朱丹溪治病以血为主,故用药偏于寒凉。不知病在火脏宜寒凉,病在土脏宜甘缓也!此论不专为失血立说,然治血者.必先知之,而后于调气和血,无差爽云。


第一篇 脏腑的功能与表里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六腑的特点】是传化水谷,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
①饮食摄入人体之后,经胃的腐熟而下传至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浊。
②其中清者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
③剩余的水液经肾入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④浊者为糟粕,进入大肠传导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
⑤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过程中,胆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
⑥而三焦的气化作用,则促进饮食水谷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脏腑表里之间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如胃有实热,伤及津液,可致大肠传导不利,出现便秘。而大肠燥结,便秘不通,也会使得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
脾胃湿热,常熏蒸肝胆,使得胆汁外溢,出现黄疸。胆火过盛,也会影响至胃,出现呕吐苦水等症状。

①【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这表里相合的关系在病理情况下,表现更为突出。例如,心经实火通过经脉可以下传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这种病理变化称之为"心移热于小肠",表现为小便灼热、赤涩,甚则尿血。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使心火亢盛,表现为口舌生疮等。在治疗时,可采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

②【肺与大肠】互为表里。
在生理方面,肺与大肠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肺气降则有利于大肠的传导,使大肠传导排泄粪便的功能正常。大肠属腑居下焦,大肠腑气通畅,则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保持呼吸平稳。
肺与大肠不仅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又常互相影响。例如,肺有病时,其肃降功能失常,气机不利,津液不能下达,则大肠失其滋润,传导失职,从而出现大便干结,排出困难等病症。反之,如大肠功能失常,传导不利,则会影响到肺的肃降功能,使肺气不降,甚或上逆,表现为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
治疗肺与大肠的病变时,就应兼顾肺与大肠。治疗肺病,应注意通畅大肠腑气;治疗大肠疾病,亦应注意宣降肺气,这样,就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③【脾与胃】互为表里。
脾与胃同居中焦,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温润恶寒,脾喜燥恶湿。
脾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④【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居右胁,胆附于肝之短叶间。肝胆经络互相络属,故相互为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
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
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都与消化功能有关。
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
例如:肝病,疏泄功能失常,可致胆道不利,胆汁的排泄受到影响。如果胆腑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可致肝的气机不畅,产生胸胁胀痛,口苦等肝郁病症。在临床上,肝胆的辨证往往不能完全分开,二者临床表现常同时出现,如表现为黄疸、口苦的肝胆湿热证。

⑤【肾与膀胱】互为表里。
肾居腰部,膀胱位于小腹,二者经脉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肾主水液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为主水之脏。膀胱贮尿、排尿,为主水之腑。
而膀胱的开合作用,取决于肾的气化动能。肾的精气充盛,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排尿功能正常。如果肾的精气不足,气化不利,膀胱开合失司,则使水液代谢紊乱,出现排尿困难,小便失禁或遗尿等症状。
从临床实践来看,肾与膀胱的病变,往往互相影响。因此,治疗肾与膀胱疾病,就应互相兼顾。一般说来,实证者,多责之于膀胱,以治膀胱为主;虚证者,多责之于肾,治疗常从补肾入手。



第二篇伤寒 辨证心法

【一】识经辨症
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①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②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则知病在阳明经也。
③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④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
⑤引饮恶寒,或口燥舌干,则知病在少阴经也。
⑥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

然后切脉以辩其在表在里若虚若实,以汗下之。

【二】两感传经
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①两伤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食、谵言。
③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厥逆,水浆不入,不知人。

【三】七日传经
①其不两伤于寒者,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②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也。
③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脏也,故可汗而已。
④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于胃,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⑤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热舌干而渴。
⑥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治之奈何?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其病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病三日过者,可泄之而已。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并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补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矣。

【四】传经略解
①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②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热鼻干,不得眠也。诸阳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肤之间,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
③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皆可汗而解。
④伤寒四日,太阴受病。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首。是故三日以前,阳受病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脉络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满而嗌干也。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
⑤伤寒五日,少阴受病。少阴者,肾之经也,其脉贯肾络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热舌干,渴而引饮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
⑥伤寒六日,厥阴受病。厥阴者,肝之经也,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得病六日,烦满而囊缩也。此则阴阳俱受病,毒瓦斯在胃,故可下而愈。
⑦伤寒七日,病法当小愈,阴阳诸经,传病竟故也。今七日以后,病反甚者,欲为再经病也。再经病者,是阴阳诸经络,重受病故也。

【五】伤寒三治
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交争,荣卫痞隔,周行不通。
①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洗浴发汗即愈。
②病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胸心填塞,故头痛、胸中满闷,当吐之则愈。
③病五日以上,气深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


下卷

第一篇 太阳经脉症治略解

【一】手足太阳经脉循行: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上接手少阴心经于小指,下接足太阳膀胱经于目内眦。经脉分布于手小指的尺侧、上肢外侧后缘、肩后及肩胛部、颈部、面颊、目外眦、耳中、目内眦。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首穴是少泽,末穴是听宫。
手太阳小肠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小肠。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行于头颈后项,下行背部脊柱两侧,至下肢,行下肢后侧正中线,经外踝后至足外側,止于足小趾外侧里角旁的至阴穴。
循行方向:头一一足
起止穴:晴明穴一一至阴穴
联系脏腑器官:膀胱、肾、脑、目、耳。

【二】太阳膀胱经伤寒症状:

伤寒一日,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则知病在太阳经也。

【三】太阳膀胱经症状解析

伤寒一日,太阳受病,太阳者,膀胱之经也,为三阳之首,故先受病。其脉络于腰脊,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而头项背膊腰脊痛也。


【四】太阳膀胱经用方

见此以上症状,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五】太阳经通经主方葛根汤一方多治

凡是由风寒水湿侵蚀引起,并且是在太阳膀胱经沿行路线表现出来的病症,都可以内服葛根汤治愈。
由水湿寒引起的小肠膀胱不正常症状,也可以用葛根汤治疗。
葛根汤所治其它病症:一风寒引起颈项不利和颈椎病,二风寒引起双肩冷凝,三误食寒凉大泻无尿。


【六】症方双解

葛根汤专治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此二经互相联通,专司水道,因水无阳不化,而太阳又与水湿寒互相制约,故此二经:受风寒相侵,水液冷凝,水液凝则不化而阻滞经络,经络外阻则关节不利冷痛。经络内滞则水液不行,水液不行则逆行泛滥,故无尿而水液与大便顺势大泻。

先说感冒初起,风寒自项背风府侵入太阳膀胱经,经络受寒而滞塞不通,故头疼发热无汗项强背疼,服葛根汤立愈。


本方具有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
本方是桂枝汤加入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解肌散邪,生津通络;辅以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诸药配伍,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经之功效。
至其它如风寒湿引起颈项不利颈椎病,双肩冷凝用葛根汤治之亦与治伤寒同一理也!

【七】亲效病例

误食寒凉拉肚子(大泻)治法

年关将近,我昨因贪图口腹,生吃了两个变蛋(即用石灰灶灰等物包裹鸭蛋制成的松花蛋而且未煮[大哭]),又吃了肉馅水饺两碗,至半夜乃醒,大泻不止如水,天未明竟泻四五次,天明又呕一次,至胃中食物尽出,乃查辨证录用奠土汤治之,效微,白日所吃喝水食皆下泻而出,无小便,胃容而脾不受,腹冷,忽想葛根汤不是治太阳膀胱经利小便的吗,再查伤寒论,葛根汤下赫赫然有两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大悟,我之病情不是胃寒加小便不通吗,乃太阳阳明合病呀。于是在家中药柜抓葛根汤一剂,加于奠土汤中再加水煎熬,服药后又喝米粥一碗,小便乃下,大泻止,神方也!至今,吾已入仲圣之门矣!
此症乃食用寒凉致脾闭而困,失去吸收胃中精微之功,而致食物直接进入大肠,而大肠小肠亦受寒闭,致小肠失去渗化之功而膀胱不能接收小肠所渗水液,故尿闭。尿闭之后果是大肠无法忍受所有干湿粗细食物,故自肛门一泻为快。
此方妙在奠土汤专以健脾醒脾开胃,而葛根汤专通膀胱之经且温阳温润小肠使小肠恢复渗液之功,开启膀胱下泻之门,两方上下济之,安不能不小便下而大泻止乎?

参考:《辨证录》之《大泻门》
人有饥渴思饮食,饮食下腹便觉饱闷。必大泻后快,或早或晚,一昼夜数次以为常,面色黄稿,肢肉减削,此非胃气之虚,乃脾气之困也。夫脾与胃宜分讲也,能消不能食者,胃气之虚,由于心包之冷也;能食不能消者,脾气之困,由于命门之寒也。今饥渴思饮食,食后反饱,饮后反闷,是胃能纳,而脾不能受也。但脾不能受,何至大泻后快?盖脾乃湿土,既无温暖之气,又受水谷,则湿以助湿,惟恐久留以害土,情愿速传之为快。譬如黄河之水,入于中州,既无高山峻岭以为防,又少深池大泽以为蓄,水过之处,土松水泛,易于冲决,其波涛汹涌,连泥带水,一泻千里,不可止遏,亦其势然也。日积月累,非断岸之摧崩,即长堤之迁徙也。脾正中州之土,其大泻之状,正复相同。治法不宜治胃,而宜治脾;不宜单治脾,兼宜治肾中之火。 方用奠土汤∶
白术(一两) 茯苓(一两) 砂仁(五分) 山药(一两) 人参(五钱) 萝卜子(二钱)附子(三分) 半夏(一钱) 破故纸(一钱) 水煎服。
此方白术、茯苓、人参皆健脾之圣药,附子、破故纸助命门之神品,山药补肾之奇味,砂仁、半夏醒脾之灵丹,而萝卜子又厘清浊之妙剂也。一、二服便能止,泻止不必多用。然多用亦无妨碍,自能回阳于既危,生阴于将绝。
此症用加味四君汤亦效。
人参 小茴香(各三钱) 白术 山药(各一两) 肉桂(一钱) 萝卜子(一钱) 甘草(一钱)肉豆蔻(一枚 茯苓(五钱) 水煎服。



伤寒 肩凝 颈椎不利三症同方治法

伤寒即伤风之重也!伤风即伤寒之轻也!伤风不治即为伤寒,即今日之感冒也!感冒病虽小,如不治或误治,亦会转为致命之疾也!然吾近年已过不惑,体质已大不如前,四季之中每有不慎便染风寒,而吾深知医道广大,时时惧怕疾患困扰已与家人,乃苦研医轻,亲身临症实践,屡屡实用仲圣葛根汤原方而脱离困境,轻者一剂愈,重者三剂愈,此方不传之秘在于药量,用之神效,吾用方如下:
葛根四十克,麻黄三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二十克,甘草二十克,生姜三十克,大枣十二枚。
感冒乃风寒自背部经穴侵入而引起,初起症状或项背疼,或头疼,或发烧,或鼻流白涕,遇此症状葛根汤或一剂愈,或二三剂愈,神效。若不治或误治转为黄涕或喘息气热,或咳喘,则用麻黄汤治之,麻黄汤方:
麻黄三十克,桂技二十克, 甘草十克(炙) ,杏仁二十五克。
此葛根麻黄二汤实是治轻重伤风感冒之良剂也,吾屡屡用之得效,特此推荐,以解世间天行病之困惑也!

再说肩凝与颈椎,此二症状皆部位受凉风寒侵入致双肩冰冷故曰肩凝,颈椎病亦此。此症多是夜卧被裘不严露肩而感此症,今人不解病源病因而称之为肩周炎劲椎炎。病因反矣!明是寒症却认作热(炎)症,所以百治而无一效。
前几年我妻患此症,她说我得颈椎了,又说听别人说的,这个症很难治。但我知道她经常被子盖不严,推断是与晚上受凉有关。那时我才刚刚接触伤寒论,对书中经方一知半解,从未使用过其方。但见葛根方解中症状有项强背疼一说,便抄下药方买来两剂试用,没想到竟一剂而愈。我妻颈项再无不适之感,我亦大感惊奇,感叹经方之神妙!
多日之后,我因不慎着凉。第二天便发热头疼项背疼,我查阅经方发现又与葛根汤症符合,于是将妻子剩下的一剂葛根汤水煎服用,竟一剂致效,所有症状消失。我的病神奇般的痊愈了,哈哈!从此伤寒杂病论又成了我家中必不可少的宝贝。后来我又买了一套《张仲景医学全书》,十部书整整装满了一箱子,我如获至宝,从此踏进了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大门。
最近我因痴迷医经,晚间卧床浏览手机成习,致肩颈受凉,双肩冰冷,颈项几几,严重时脖颈与耳后有如硬物梗塞。初始服葛根汤一剂双肩得愈,但脖颈如常,耳后疼痛,指压可缓。因当时心中困惑不知何故,多次服药不效。后经名师指点解惑,方知亦为寒凉侵蚀所致。乃服葛根汤一剂,经多次水煎服用此症乃解,痊愈。

亲效葛根汤症治病例

有人忽症,小便清沏多溲,且腹冷背寒,不口喝不欲饮水,此非消渴之症也!夫消渴之症饮一斗溲一斗,口必渴嗜饮,而今无此症,乃是肾寒也!人食之食物必由胃而入于小肠,水液经小肠吸收再渗于肾,由于过食寒凉之物,致水液入肾肾感寒而失温化吸收之功,故水液自肾脏直接渗入膀胱,故小便清而多溲。
而腹冷背寒亦因肾冷失温阳之功所致,故治之应以逐水驱寒温阳为主,方用葛根汤一剂而愈。
葛根汤方:
葛根四十克,麻黄三十克,桂枝二十克,白芍二十克,甘草二十克,鲜姜三十克,加白术三十克,大枣十二枚,水煎服,煎服一次而身热小便减,煎服二次而愈,煎服三次而健如常人矣!
此葛根汤可通小肠膀胱之经,且方中白术逐水祛湿,鲜姜大枣暖胃温阳又可驱体内之寒,进小肠经肾入膀胱致诸脏恢复正常机能,故一剂而愈亦非神奇,实天地阴阳造化之神奇也!

亲效双肩冷痛效例:
春寒,冷雨,衣薄,乃致双肩冷痛,举手困难,服用羌活汤二剂即愈。
羌活汤方:
羌活桂心芍药葛根麻黄干地黄
(各三十克)甘草(二十克)生姜(五十克)
双肩冷痛,举手困难,此系天凉保护不当,双肩受风寒侵蚀所致,医经曰正气不固,外邪必侵。此系人气血亏虚,才致外部风寒侵入,治则补血驱寒逐风,用羌活汤一二剂即愈,此方系仲圣葛根汤加地黄羌活而成,地黄补血,羌活专驱人体上部之邪,此二味加入葛根汤效如桴鼓,专治肩痹,神效!


【九】葛根汤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腹泻、颈椎病、项背筋膜炎、周围性面瘫等病症。

1·感冒:以葛根汤合剂治疗外感风寒型感冒115例,与荆防合剂治疗115例对照。疗程为3日。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不良反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判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7%。(《临床荟萃》2005年第6期)

2.腹泻:以“复方葛根汤”治疗婴幼儿腹泻307例,脱水者可按脱水程度、性质予以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不另用其他抗生素等药物。与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治疗77例对照。如需补液,同治疗组。结果:72小时内止泻者,255例;48小时内止泻者,161例:24小时内止泻者,68例。228例发热患者中,72小时内退热者,22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年第12期)

3_颈椎病:以本方随症加减治疗102例,疗程为30日。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内服及针灸理疗等外用疗法。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为治愈。结果:总有效率93.2%。(《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第1期)

4.项背筋膜炎:以本方加味治疗142例;服药后,药渣用纱布包裹敷患处30分钟,1个疗程为1周。疗效评定以疼痛消失、功能恢复,休息1个月无复发者为痊愈。结果:总有效率95.07%。其中,1个疗程治愈36例;2个疗程治愈68例;3个疗程治愈41例。(《陕西中医》2006年第11期)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麻黄、葛根组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药,有解肌退热之功。此外,又能升津液,舒经脉,以疗项背拘急;能入脾胃,升发清阳而止泻利。桂枝汤中减少桂枝、芍药而加麻黄者,一则调和营卫,以利太阳经气运行,再则欲其发汗解表,以治恶风无汗之表实。又因经脉受阻,津液难以升达,故不能峻汗。此即以桂枝汤为基础加葛根、麻黄,而非麻黄汤加葛根之由来。

临床应用以发热畏寒、项背强几几为辨证要点。若有汗者,可去麻黄;表邪犯胃作呕者,加半夏;感寒夹滞,加大黄、黄芩、黄连;头痛剧烈,加蔓荆子、藁本;伴风疹,加川芎、防风、蝉蜕。

【现代研究】对于本方的应用涉及多个系统、多个病种,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等。临床报道尚见于治疗流感、肩周炎、落枕、面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眩晕、荨麻疹、硬皮病、枕神经痛、慢性胆囊炎、脑卒中后抑郁症、紧张性头痛、药物反应、冠心病、高脂血症、颞颌关节炎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抗炎、镇痛、抗流感、抗血栓、抗过敏、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及解热等作用。

【十】太阳经经络范围症状用药总结:
太阳经分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阳经,顾名思义,亦包括膀胱和小肠疾病范围也!而葛根汤通治膀胱和小肠因受寒凉水湿侵蚀所引疾病,腹泻,尿闭,尿频等症,还能统治足太阳膀胱经络沿行区域因受风寒引起的颈椎双肩冷凝等症。葛根汤之功乃驱逐体内风寒,疏通经络,以起到温阳化瘀通滞,恢复脏腑功能的奇效。吾屡用屡效而不可不传也!


第二篇 阳明经脉症治略解

【一】阳明经脉循行

足阳明胃经循行
体表:起于鼻翼旁,上行眼眶下缘,折回下行口角,在下颌角前分成两支,一支上额角,另一支下沿颈前外下行缺盆,循乳中,夹脐旁两寸,经下肢前缘下行,止于足次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至中趾外侧,跗部支脉从足背至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体内:属胃,络脾。入上齿龈。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穴),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二】二日伤寒症状
二日阳明受之,身热鼻干,不得眠。
【三】病源病解
伤寒二日,阳明受病。阳明者,胃之经也,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热鼻干,不得眠也。

【四】常见症状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解之。

本证最常见的症状有四组:一是往来寒热或发热。二是胃肠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三是胸胁部症状,如胸胁苦满肋痛等。四是口苦、咽干、目眩。舌苔多见薄白、薄黄。

【五】本症适用方
足阳明属胃经,故以上症状或属风寒侵入足阳明经胃受寒致恶心呕吐胸胁苦满舌胎发白或因少阳胆经之病引起胃部不适而口苦咽干症状,皆可适用小柴胡汤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六】【方证释义】
本方功能和解少阳,舒肝和胃。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一散一清,清透并用,外解半表之邪,内清半里之热,故而和解少阳;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本方功能和解少阳,舒肝和胃。本方诸药为伍,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扶正祛邪,有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和畅气机的作用。可使枢机畅利,脾胃安和,三焦疏达,内外宣通,则半表半里之邪得解,虽不用汗、吐、下三法,而达到祛邪之目的。


【七】小柴胡汤现代临床应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黄连8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加水煎取150毫升,每次服50毫升,1日3次,饭后1小时或饭前1小时热服。治疗86例,结果40天后获痊愈44例,占51.2%;好转27例,占37.4%;无效15例,占17.4%;总有效率为82.6%[4]。


胆汁返流性胃炎: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9克、党参10克、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治疗36例患者,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久病兼有淤血者加丹参;热重者加黄连;腹胀满者加枳壳;合并溃疡者加服三七、乌贼骨、枯矾;大便潜血强阳性者加大黄、白及、枯矾。
治疗1个疗程后,胃镜检查胆汁返流消失者占97.1%。经组织活检和胃镜检查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自觉症状大多消失或明显好转。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很多胃病,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症见恶心、呕吐、胃胀、嘈杂、反酸、心烦、口苦、口干、胸闷、心悸等等,往往是胆热胃寒、胆热犯胃所致。治宜清胆温胃。
用法:生姜50克、陈皮20克,煎汤,冲服小柴胡冲剂。一次3袋,一日三次。



第三篇 少阳经脉症治略解

【一】少阳经脉循行路线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循行路线起于眼外角(瞳子 ),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 窝。直行脉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

手少阳三焦经,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手少阳三焦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三焦,阳气少的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部位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到达面颊,直至眼眶下部。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翳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经过客主人前边,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丝竹空、瞳子髎)。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二】伤寒症状
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

【三】病源病解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通于脏也,故可汗而已。
伤寒三日,少阳受病。少阳者,胆之经也,其脉循于胁,上于颈耳。故得病三日,胸胁热而耳聋也。三阳经络始相传,病未入于脏,故皆可汗而愈。


我对胆结石症的分析和名家症解(上)

胆石症乃肝胆郁结所致,肝胆郁结乃至胆汁不足,郁热內炼成石。而肝胆郁结乃肾水溃乏所致,所以治胆必大补肾水舒肝利气。肾水足而肝疏,肝疏而胆疏,胆汁足而疏,则石自化矣!症状表现为胁疼。
本人因爱好医学成癖,眼看诸多熟识之人因患病不治而终,深感惊惧,恐有朝病魔祸及家庭而探索不休。因本人非医而只有二三十例治家病例而不成气候,只将搜集所得自认为有用的资料整理公布,为有知之士作为参考。能为患者解除一分痛苦,而深感欣慰:
下面段落及胆结石效方选自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不传之秘——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首治疗胆结石的神方:

正想着,贺财那里已把方子开好,柳孜致接过单子一看,只见单子上写着:
乌梅60克,山茱萸10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知母10克,天花粉15克,红参6克,黄芪10克,
果然是补肝敛肺汤!
虽说中医诊病用药得参看地域、气候与饮食习惯,但像贺财这样另类的用药却是少见,对于这张处方,柳孜致只有保留意见的份,只待病人复诊时再行判断得失。

病人在服完第八副药之后,自觉情况不错,便到医院复查了一次,检查的结果让人意外:B超竟然显示没有结石!老夫妻俩怕县里的机器有问题,在家中商议一番后,又跑到上海检查一次,结石真的沒有了……(评论:神效!)

陈远公辨证录之胁痛门中所用之方,我觉得也可化胆中结石,兹录如下:
人有房劳又兼恼怒,因而风府胀闷,两胁作痛,人以为色欲损肾,怒气伤肝,理当兼治,而不知兼治之中尤当治肾也。盖肝为肾之子,肾足而肝气易平,肾亏而肝血多燥,肝恶急,补血以制其急,不若补水以安其急也。况肝血易生,而肾水难生,所以肝血不足,轻补肝而木得其养矣。肾水不足,非大用补肾之味,则水不能生。然则房劳之后胁痛,其亏于精者更多,乌可重治肝而轻治肾哉。方用填精益血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柴胡(一钱) 丹皮(二钱) 沙参(三钱) 茯苓水煎服。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胁痛止,连服十剂全愈。
此方重于补肾以填精,轻于舒肝以益血,治肝肾之中而复去通腰脐之气。腰脐气利,而两胁之气有不同利者乎。故精血生而痛亦止耳。
此症亦可用水木两滋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钱) 白芍 当归(各五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

我对胆结石症的分析和名家症解(下)

以下是当代排石专家黎家贵排石经验谈,黎家贵大夫是祖传中医排石,经验丰富,包括胆结石,膀胱结石和痔疮。虽然有论无方,但也却为治疗结石提供了宝贵资料,在此致谢!

系列故事十——肾结石、胆结石的“气化”
书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祖曰:“肾、胆生石,脏腑之里病,乃其气一时虚极而邪乘之也。法治之,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在“气化”也,须固气平气。祖曰:“脏腑之法治,心须清,肝须平(或和),脾须调,肺须降,肾须补。”然则治肾与胆生石,何固气平气乎?肾有补无泻。肾中有先天之水火。水亏则火越。又谓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阳有余正显阴之不足也。水火不平衡,则肾与膀胱之水道(表里)阻塞矣(有谓膀胱之开合赖肾气也),久则石生。故治肾之病,补水为先。水足火自降,未可轻用寒凉。此固肾气也。何药为上?熟地、山萸也。或曰:熟地性腻,肾且已虚,何能受乎?况山萸之性酸收,入肝多于入肾,宜乎?对曰:此大补肾水之味,如人食肥腻之味致腹胀饱闷,而少食酸之果品之类,则解矣,易于消化。或曰:桂附参芪可投乎?对曰:明肾阴阳之道,则可知矣。前二味补阴之药,火足以调也。然或阴大亏而火亦损之人(尝见用寒凉药泻肾火过者及年龄偏大者)则须投补阳之药也,阴阳平衡而水火既济,故肾气足,气固矣。肾气旺,何能容一石乎?必化之也,石自化也。后用利水之味引之导之,溶石尽随下流。比起用寒凉泻火之味强下之,更胜一筹也。然胆腑之治,则虽与肾同是“气”化而有别也。肝胆表里关系,肝病胆亦病,胆病责之于肝也。惟须平之和之,而其郁结可除也。郁结一除,则胆之渗可生矣。以人常理推之,如二人因生气之事而怒,火正遮眼,必不听任何人言劝也。今有一得力和事者介入,平息怒气,则二人重归于好。此和事者,正取白芍、柴胡二味也。治肝胆,先须平,后才言补,补者不从肝补而言从肾补也,从肝补者,惟用当归活血而不言补也。今气平,自无石之“摩擦”“阻塞”,何有发寒热及腹背胀痛诸症也?气一平,则肝输胆之气自旺,结石可化也,又何用内金“磨”石之多事哉?固气平气,又止言治肾胆之生石乎?余症皆可从此治也!
排石专家系列故事十一:连中医师都惧开药排石的超大胆囊结石与柴胡
近遇一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患者:今年7月份作B超检查:显示胆囊52*26,多发结石,最大为20*15,胆总管6mm。时在中医院求诊,中医师见结石巨大,不敢轻投排石药。且患者惧手术,询之余。余对曰:石虽大,虽不可排,但可溶之化之,何惧乎?遂开十付(10天)药,并服“熟芍同气汤”五付。服后9月初再作B超检查:显示胆囊68*25,最大结石由原来的20*15缩小为16*10。患者甚慰,吾嘱再服药。
至此,吾欲再表柴胡之功,并请同道鉴之。祖曰:肝胆病,多有郁结或受寒,而后火或湿热乘之。肝胆表里关系,治肝亦即治胆。但胆主渗,病则难治,其邪不易出,故用药须得当。入胆之药少矣,柴胡首选也,取其入肝而又入胆,且祛肝胆之邪。柴胡为引药,亦臣佐也。正是基于此论,在治胆结石、胆息肉、胆囊炎诸症,投之效
应如响。此每用二、三钱之药,不可轻视之,配药者不妨虑常投也。望珍之。
祖传系列故事之八------治胆结石(囊炎、息肉)无影刀:当归、柴胡、白芍之合力
祖曰:肝胆属木,治之最忌动刀。因刀为金,伐木之具也,故忌之。君不见肝诸症之强介入治疗,多不得善,不若用三分治七分养之法。
或问曰:胆何生结石乎?
胆主渗,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凡十一脏之气,得胆气渗之,则分清化浊,而奇功建焉。
胆寄于肝,二者互为表里,如手足相亲,无分彼此也(肝胆表里关系详见本人发的“祖传表里用药经验”贴)。肾水生木,肝属木,是先生肝,肝即分其气以生胆也。故肾水旺而肝胆同旺,肾水衰而肝胆同衰。
今胆之生结石而痛者何(过去没当今之B超设备观到结石,而生结石诸症多归于胁痛也)?其因有二:一曰胆感外邪之寒也,一曰胆遇内郁也。胆感外寒和遇内郁,则胆气不通。若单补肾水,虽曰肝肾同治,而不解其郁,胆木不舒,则木势必下克脾胃土,而腹胀痛、胃纳差诸症生矣。故治肝胆又须健脾也。
胆郁久之,必耗水而亏肝,于是乎胆郁而肝亦郁也。至此,胆主渗化之功能失调,故结石诸症生矣。若生结石作痛而又发寒热,是内热也(今言炎症),重症也,宜早治。
此言治结石之“无影”刀,实不用开刀取石而结石能化也。试观用药之妙:
当归------味甘辛,可攻可补,补血生血之圣药。肝为血之府,此物最生肝血也;
柴胡------味苦,微寒。最泻肝胆之邪,能止胸胁之刺痛,是郁症之要药也。
白芍------味苦、酸,最善平肝。肝性最急,得白芍平之,则火可散,郁可除,而痈自消,痛可除,坚积自化。
今合三者之力,而肝气得平,郁气得解,肝血得生,故肝气旺而胆亦旺矣。胆气一旺,其渗化之机重振,结石何能不化乎?此治结石之实有妙理也。
此三物之合力治石,不正若“无影刀”乎?因其不用开刀而能治石也。甚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9-10-19 08:18 2楼
修正:序中乙亥年应为己亥年
2019-10-22 13:15 3楼
这是谁写的书?网上搜不到,角度挺不错
2019-10-24 04:53 4楼
我自己整理汇集的
2019-10-26 07:20 5楼
泥沱月色 说:
遂开十付(10天)药,并服“熟芍同气汤”五付。
后面五付的药方有了,前面10副的药方是什么?
另外阳明篇好像没给什么药方啊
2021-10-27 13:53 6楼
蛮好!
⬅ 六经症治祥解 老茶馆 六经症治略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