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讨论

2020-01-19 20:39 楼主
发几个用附子的帖子转过来大家看看

谈本人吃生附子的体会(转)

谈本人吃生附子的体会(转) www.360doc.com

10年前20斤附子的亲尝体会(单剂量180g) ——供直灸和四逆参考_天涯医院_论坛_天涯社区

近日才知道,在一个体会实践直灸的群里面十几个人,就有很多朋友在尝试重剂四逆汤等纯阳无阴的药物。我把我十年前的经验:用过20斤四川江柚附子,以及单剂量一百七八十克的亲身体会,还有当时看到的前辈的经验告诉大家,避免大家走一些可能的弯路。... bbs.tianya.cn 近日才知道,在一个体会实践直灸的群里面十几个人,就有很多朋友在尝试重剂四逆汤等纯阳无阴的药物。我把我十年前的经验:用过20斤四川江柚附子,以及单剂量一百七八十克的亲身体会,还有当时看到的前辈的经验告诉大家,避免大家走一些可能的弯路。
很多体会,我会慢慢的写出来和大家交流,不轻易否定也不轻易推崇。
慎重。
目录如下:
一、关于中药的偏性和质量
二、关于扶阳派、火神派和附子
三、转一些前辈对扶阳思路的看法
四、10年前尝试附子和扶阳经方的体会和思考
五、真扶阳还是假扶阳?病人必读、医者必读书目
六、关于扶阳过程中的“强食生肉”等补养元气的理解
七、作为西医无救的病人或者身边有病人怎么办?

一、关于中药的偏性和质量
在当年为了用中药给家人治高血压,也为了给自己调理身体学习中医,就开始尝试中药。把自己整拉稀过、便秘过,方知中药的偏性力道之强大——确实药对症了是药,不对症了就是毒!中药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矫正人体的偏性。药物有上中下三品。凡是药食两用的,偏性不重就能调理身体的,那是像食物一样能一定程度上长期食用的,是上品。因为几乎没有偏性,所以成为药食两用的药膳。也导致了人们“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的误解。

当年的中医热和中医养生书籍,相当一部分还是闪耀着真正的中医思想的。不像后来拼凑的书越来越多。那个年代就从制度上把民间中医的正规培养和行医的路几乎给堵死了。现在留了个名师带徒的路子,作用也微乎其微。只要不是科班出身的,不可能考中医的医师证,就是科班出身的考了医师证的,也不给你办个体中医营业执照,你还是只能在医院行医,只能按中国药典的药量开药方。于是中药在药量的灵活应用上就快死亡了。

还有中药的质量,当年还在关注中医中药的时候就发现,确认保守的讲,真药材多还是假药材多,真不好说。在一个二线城市一个区的范围内,同样的一味中药跑几家到上十家药店,价格能差异出5倍甚至7倍来!比如就像当归这样的常用药。所以买中药,我只敢在同仁堂买,或者找人从中药原产地网购。只有这两个渠道。

即便是这样,同仁堂的药物或市场上的药物,几乎全部是硫化过的。短期用用可以,中长期服用的话,到底是在喝中药呀,还是在喝硫磺水?而托人网购又会滞后3、4天,所以虽然了解中医、中药内幕,也知道它能治大病,但是我一般不向别人推荐。仅仅是买不到好药材,就把人折腾个够呛,而全国各地的同仁堂,一些大药方一副可能就在200元以上,一周5天就是1千多元,还都是硫化过的!

还有现在中药有效成分和古代的差异,药量就卡死了多少中医的疗效,还有这个人才培养体制!

二、关于扶阳派、火神派和附子
附子当年我用过很久,从10g慢慢往上加,我用的附子是从四川江柚附子原产地买的无硫附子,质量一看比中医院和同仁堂的都不知道好多少。用王正龙先生《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结合伤寒论的经方来折腾家人的高血压,以及给自己调理体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母亲20多年的高血压控制住了,中间记不清换了20多个药方还是多少个,有时候遇到了疑惑请教一些民间高人和网上高人,现在母亲记不清断药了多少年了,高血压早好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1-19 20:47 2楼
王正龙先生的《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直指本质,没有套话、空话,非常难得。这种文法在正式出版品中是不太可能看到的。但是他的思路和方法是不会被院校医生和医院认可的。但经过长期的实践,对于他,还有那个年代流行的火神派,也像一些前辈一样觉得有一部分是值得商榷的。

仲景医圣真是太伟大了,《伤寒论》一百多个药方,每个药方像孤独九剑一样,加减变化能治疗现代疾病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一两百种或者更多的病。近代、现代研究《伤寒论》的经方大家,都是临床功力极高的,即便那样,谁都没有穷其究竟。而医圣除了《伤寒论》,还有残缺不全的《金匮要略》等传世,奠定了近现代中医80%的基础!

这里面问题就来了——当年《伤寒论》是孤本秘方,药王孙思邈之所以被称之为药王,是因为他能随意的根据病情派兵遣阵一般创造药方,流世的药方有5000个以上。他,是到了晚年才得以拜读《伤寒论》。如果他早年能读到伤寒论,就不用那么费劲一个个药方的去发明了。只留下一百多个药方的《伤寒论》依然是中医经典中的最经典,而药王孙真人留下5000多经典药方的著作,被认之为是次半个档次的。但是再到后来,《伤寒论》在中国医学界成了烂大街的普通著作,启蒙读物一般,问题是,谁学会了?

近代的伤寒经方大家一辈子没有研究透伤寒论的,就已经能治疗现代疾病谱90%以上的疑难杂症,包括相当一部分癌症……就像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新华书店就有卖古代的武术秘籍,武术大家家传功法,门派绝技的,近现代人怕失传,很多都公布出来了,又有几人因此而成了武林高手?

很难想象医圣仲景和药王老先生到了现代不会治现代的疑难杂症,现代的疾病谱和古代有一定差异,只是用同样的思想和方法论来融汇贯通应用就可以了。

从上个世纪末,火神派名声鹊起,因为屡起陈病,疗效卓著。但是即便是最负盛名的人物,在某些医案中不仅效果不佳,而且被部分同行质疑医理可能不通。不敢对那些救人无数的大德妄加点评,但如果一位大师医理没有完全融汇贯通,那就只是对部分药方的应用和部分疾病的应对非常有经验。虽然中医是全科医生,但一个医生穷其一生,不可能把古代经典著作全部学习完的,更不要说全部融汇贯通。

注意,只是对部分药方的应用和部分疾病的应对非常有经验的医生,就足够名动一方救人无数,在很多时候也堪称名医。

后来到了宋代窦材,以及清代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等,并没有说自己是扶阳派,而是反对盲目使用寒凉药物。比较有意思的是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世的时候名满天下也只是以伤寒经方大家而为人称道,“火神派”这个名号是后人加的。他先学易经,再学内经,伤寒,学成出山悬壶济世的时候也只有26岁。而且他的郑氏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比现在王正龙先生的文章更简洁深刻又只指乾坤(如果对比一下王正龙先生的书和医法圆通,王正龙的文章像是简洁阉割版的)。

郑钦安在医书上举例的种种疑难杂症,95%用的都是《伤寒论》或古代的经方,极少自己发明新药方的。据说这只是为了针对当时满大街的庸医,略带点愤世嫉俗嫌疑的告诉大家——中医的不传之秘不在什么祖传秘方或发明新药方,仅仅是几千年前老祖宗传了这么久的小药童都知道的药方,融会贯通的运用就几乎能包打天下。

这让人想起了《天龙八部》上面的乔峰,从小就有一个特点——同样的师父教的同样的招数,别人就是打不过他。后来在中原武林豪杰一对几十的大战中,只使用初级入门功夫太祖长拳,别人照样奈何不了他。

如果背个死方子就能治病,那仲景为什么总结了一百一十多个典型药方就完书了;如果背个死方子就能治病,那药王问什么还要发明成千上万的新药方?

后世火神派的医案,往往举那些经方中比较惊世骇俗的药量和大家耳熟能详的方子,这可能是为了重重的针砭时弊(或者为了带有一点宣传效果)?但不管各行各业,知识永远是死的,方法论层面和思想层面的事情,才是活的!

被誉为当代中医脊梁的李可老先生,救治的人数以万计,在这个范围之外,有些案例依然引起业内的争议,但不是因为附子用的多,而是思路和医理的问题。刘力红写出了《思考中医》这部启发很多人成为传统中医的名著,他也拜过很多明师,但是在网友口碑中依然认为他的临床功力有待继续提升。至于罗大伦,在中医文化传播上卓有贡献,但是很少给人看病,据他自己说,他当年下狠功夫研究过《伤寒论》一段时间,然后对于亲朋好友来求诊的,只要和《伤寒论》上面的模板一样的,就出手,有差异的就不出手。这样接诊了一半的病人,治愈率在90%左右。当然,那一半没有被他出手的亲朋好友,就只能另寻高明了:)
当年真扶阳派、真火神当道的时候,都要自己亲尝自己医院或药店的附子,这样才能把握药力的力道。后来中药材市场上的附子质量普遍下降后,四川卢崇汉卢火神,也减少了对附子的使用量。

在经方派那里,附子不是大部分药方必用的,而在“火神派”那里,附子几乎成了必用的药,于是排病反应也特别多。对于有些病,想好得快,病气想让它直接出来,是有排病反应。但是从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讲,为什么在病气的出路上不精益求精、层次递进,或者扎针放血拔罐或者用类似的思路遣方用药(针灸药是不分家的),而是直接几剂猛药像甩个炸弹一样然后就看着一派混乱?
从医理的圆融贯通上来讲,碰到时间长的病不管是阴虚还是阳虚,确实都可以用“附子”,但并不是大部分病都可以只用四逆汤、麻附细辛汤就能搞定的。而且,很危险。

三、转一些前辈对扶阳思路的看法
不知道中医博士彭鑫的这篇文章自己是在10年前看到的还是什么时候,反正很久了:
“火神派的医术我在念硕士的时候研究过,我自己吃附子最多到二百多克一次的量,体验过附子的功效。郑钦安、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卢崇汉、李可、王正龙等各位老师的书也拜读过,有的老师还当面见过。火神派用对了很好,能起死回生,我自己也非常喜欢用大剂量附子类的中药,针对重病往往效果很好!

实际上,这在古代王好古《阴证例略》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后世医家张景岳、赵献可、薛生白、陈修园乃至于清代的黄元御,都是个中高手。

对于真火神我是恭敬的,现在有很多假火神,一出手就是100多克附子,而且医嘱也没有交代好,病人回家犯邪淫丧真精、熬夜耗元气……比比皆是,造成面目浮肿、急性心脏病、毒性发作、头发变白、舌苔红瘦屡见不鲜,甚至有的送到急诊抢救,说都是吃大剂量附子造成的,给火神派抹黑!!!我就不在这里点名了。

火神派的东西只要仔细研读,你就会发现里面的东西与经典临床联系密切,而且自古有之,并不是什么新的派别,郑钦安的东西没有一点偏颇,完全立得住,只不过强调一下阴阳,不但善于扶阳,也善于滋阴清热。

我曾经就用扶阳的思路救了好一例濒临死亡的病人和几个顽固性的疾病,但前提是辨证准确!!!

附子的应用一定要谨慎,一般来讲,医生在进药的时候都要尝药,以判断该药的药力如何,确定使用剂量,尤其是附子这一类的药。我在看病的时候用到大剂量附子,首先就是自己先尝一下,考量一下药力,否则用起来不踏实。

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诸多麻烦,比如网上的某某先生、某学校的某某教授之所以出了种种医疗纠纷问题,这可能与可能与附子的产地、炮制方法、煎煮方法……都有关系,因此要谨慎谨慎,尤其是作为医生。”

还有论坛上一段《火神派的是是非非》评价比较折中客观,转一部分过来:“
1、敢用附子者,不是火神派;会用附子者,才是火神派!“敢用”与“会用”之间,虽一字之差,但其中境界相隔万里。
2、真寒易识,假热难辨。火神派的最大优点在于擅长识别“假热”证。而医者之误,多为假象所惑。中医为假热所惑者犹多。
3、火神派的缺点在于:过度偏重寒热而略于虚实。治病多直取而少迂回。直取效捷,但其害有二:
1)囫囵吞枣:比如食竹笋得先层层削皮,吃花生则先去壳,但火神派不屑于削皮去壳,直截了当,嚼而吞之。
2)欲速不达:以雷霆之势直奔对方主帅,简捷明了;但有时,对方主帅外围还有许多阻碍,会使你鞭长莫及。
比如:对于一位中焦湿证患者,许多中医可能先用平胃散之类化湿,舌苔浅薄后,若有寒象,再用温阳。而火神派则可能直截用四逆汤加茯苓砂仁之类。可能二者皆有效,有时甚至火神派效果更好一些。但若患者湿偏重而寒热指征并不明显,妄用温阳,服药之后,会感脘腹不适,或胀,或吐,或泻。现在一些自认为火神派的弟子治病,之所以“排病反应”特别多,特别大,根源可能在于以上二点。如果分层次用药,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排病反应”。
4、阅无数名家医案,鲜见排病之说。中医治病,药若对证,十之八九,症状减轻。服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者,偶尔有之,但绝不多见,此类反应以痹证稍多。《王正龙排病反应详解》一文,其排病反应之多,之猛,之久,独成一家之说。若为其实证经验,值得重视。但如今,排病之说,多为用药不当,成了文过是非之语。曾见一例网诊咳嗽患者,过用温阳,剧咳不止,医云排病反应,实则肝火犯肺,后平肝降肺,重用白芍甘草方止之。
5、个人的感觉是:排病反应,多在服药后1--2小时左右发作,数小时之后药力攻病已过,缓解即能,甚至减轻。再服药,又可出现症状暂时加重的排病反应,同样数小时之后病情缓解。也就是说,排病反应所产生的不适,应当是间断的,暂时的,随服药而产生的。如果停药之后,依然持续症状不能缓解,恐怕不一定的排病反应。
6、排病反应确实存在,但如何区分何为真正的排病反应?何为病情加剧?这是一门新的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容易沦为误人邪说,
7、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治法也不应强分流派。皆当尊循“有是证则用是药”、“以平为期”之旨。任何一派,有所长则必有所偏。知其长而不识其短,必为之所误。
8、假热证的特点在于:舌、脉、症之间的相互矛盾。或症状与症状矛盾,如面赤而足凉;或症状与舌象矛盾,如口渴而舌淡;或症状与脉象矛盾,如咽红肿而脉沉弱。或舌象与脉象矛盾,如舌红而脉沉,舌淡而脉数。
9、火神派先贤之用附子,在于其慧眼识病,不是凭臆测用药,治病的时候要四诊合参,不能断章取义。
10、中医本来是用于纠偏的,执于一派或执于一法,本身就已经偏了.有火神派大家言:98%是寒证;没见过阴虚证;可能吗?
最后要说明的是: 表明自已的医学观点,是为了共同提高,而不是为了抨击谁或某个流派,不希望引起是非之争。医学关乎人的性命,不要因虚荣心而生意气之争。”
⬅ 用附子当养生保健药吃的人都是蠢货 老茶馆 中国中医药协会违规表彰鸿茅药酒被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