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能量的讨论 张海生

2021-10-10 11:01 12楼
涂医生 说:
其实简单说来,质量就是势能,就是阴气。释放着的能量就是动能,就是阳气。
: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2021-10-10 11:19 13楼
华夏古人把物体的产生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太易,气还没有产生。太初,已经产生了气,还没有产生形体。太始,已经产生了形体,还没有产生质。太素,已经产生了质。气、形、质是宇宙的三种存在状态。气,就是运动。质,就是静止。形,就是运动范围。所以,气就是高度运动,于是无法看出它的范围,有气无形。质,就是高度静止,导致范围极度缩小了。形,就是运动与静止平衡着,于是运动范围就突显出来了。
2021-10-10 12:03 14楼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涂医生 说:
华夏古人把物体的产生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和太素。太易,气还没有产生。太初,已经产生了气,还没有产生形体。太始,已经产生了形体,还没有产生质。太素,已经产生了质。气、形、质是宇宙的三种存在状态。气,就是运动。质,就是静止。形,就是运动范围。所以,气就是高度运动,于是无法看出它的范围,有气无形。质,就是高度静止,导致范围极度缩小了。形,就是运动与静止平衡着,于是运动范围就突显出来了。
你的论述涛涛,刹有介事。试举例说明一下,这四个阶段在人体的具体过程,可否?
不能证明就是玄学!如同玉皇大帝。
2021-10-10 12:10 15楼
炎黄海生 说: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你的论述涛涛,刹有介事。试举例说明一下,这四个阶段在人体的具体过程,可否?
不能证明就是玄学!如同玉皇大帝。
人体是宇宙的一个部分,这四个阶段是宇宙产生的过程。
2021-10-10 12:32 16楼
宇宙有两个极,譬如银河系,它的中心超大质量黑洞是阴极,周围高度空虚的太空是阳极。太素,素就是西方化学说的元素,太素就是氢元素,氢元素在高度空虚的太空中产生,它们凭借万有引力形成恒星,恒星中形成各种元素,各种元素凭借万有引力高度聚集形成黑洞,黑洞增大形成星系。元素在高度空虚的太空中产生,在高度密集的黑洞中被消灭。这就是宇宙的整个形成过程。它分为四个阶段。
2021-10-10 12:33 17楼
银河系是一个宇宙,质子、电子也是一个一个宇宙。
2021-10-10 12:43 18楼
在高度空虚的宇宙太空中,譬如银河系与其它星系之间的宇宙太空中,物质密度非常非常低,低到每立方米几个氢原子质量,这样低密度的虚空中氢元素无中生有,不断产生新的氢原子,完成从气到形到质的过程。氢原子聚集形成恒星,恒星中形成重元素。重元素在黑洞中被消灭。
2021-10-10 13:03 19楼
炎黄海生 说:
古人是怎么样认识“气”的?
1.3 气是可感知、可证明的

虽然气的存在毋庸置疑,但是这个“炁”即抽象且神秘,是不是唯心主义呢?何以证明其存在性呢?显然“何以知之”正是古今共同的疑问和关切。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伸屈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经典回答:“此其候也”。“症状”表现可证明气的存在,这个方法历经发展形成了临床的望闻问切。(即“以象测藏”)。候是征候现“象”。即耳聋、失明、汗大泄、伸屈不利、色夭、色白、脉空虚......。这些症候现“象”(信息)可以作为探测藏(cang)于内部秘密的指纹,以了解气“少”、气“多”(状态)。比如眼球、耳朵、关节、脸面、脉管这些器官组织一如既往,何以失聪?汗大泄、伸屈不利、未老先衰、耳鸣?面无血色、血脉空虚?

目翳是肝血不能上达致视力功能失常;伸屈不利是关节组织的功能表现;憔悴是皮肤肌肉营养不良,反映了营养代谢和精神状态;脉相是心血及五脏六腑功能的综合表现等等。通过“候”而得到的是:“无形的”功能活动表现。这些功能状态及趋势变化正是生命之气的运动-阳;而器官、耳目、汗、关节、脸面、脉管可以理解为表征“信息”的“载体媒介”-阴。(它暗合于阴静阳动的属性准则)。虽然“精脱”是产生病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是能够看见或触摸的物质。上述“彰于物”各款,意味着:气是状态、功能及表现。若未能解疑,继续拜读。

1.4“六名”同一气耳?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精、津、液、血、脉,今乃辩为六名。余意以为一气耳,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精、津、液、血、脉明明是形态物质,为什么古文刻意例举,并称“六气”呢?难道实体物质也是气吗?这不是与“气”的属性“炁”相矛盾吗?应精津液血脉之名目的论述,显然是指它们与气的相关。经文以问答方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之“取”是怎么回事(何谓)?“腠理发泄,汗出溱溱”谓何?“壅遏营气”其主体谓何者?....通过枚举六种不同形态的生理现象(包括无形“之溉”),使我们自然领悟得:“气是某主体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有序”的结论。不同的行为动词如“合而成形、取、泄、之溉、屈伸、壅遏”,揭示着虽各有所主同谓气耳。与此同时,何谓?何谓?之辞字里行间的隐隐作问,并不能够说明领悟到了什么神秘的“物质”;或者俾营气无所避者是精微物质所为。所阐述的气之神秘“存在”才是《灵枢·决气篇》的最大关切和千古的疑问。

由此可见《灵枢·决气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证明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者正是指生命活动的“功能”而言;而不能认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因为该“候”而知之者是可重复的,所以其论断是科学!

你的论述涛涛,刹有介事。试举例说明一下,这四个阶段在人体的具体过程,可否?
不能证明就是玄学!如同玉皇大帝。
不是玄学,玄学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学。华夏古人把宇宙形成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那是很清晰的。
2021-10-10 13:07 20楼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这是华夏古人明确地把宇宙形成过程区分为四个阶段。内个阶段区分很清晰,并不模糊。当今我们不理解古人说的名词术语,于是就把它称为玄学。不是古人不清楚,而是我们不清楚。
⬅ 什么是精神 老茶馆 医古文|『固本培元,调气补血』八字图解,从甲骨文金文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