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祛风解表法治疗痤疮的探索

2010-08-13 13:00 楼主
戴培锋
“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是14岁~24岁青年人常见的疾病,但早到10岁~13岁,迟至青春期以后发生者也不少见,往往男性多于女性。痤疮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
1病因
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分泌因素,皮脂的作用,毛囊内微生物等是痤疮的主要因素,此外,遗传因素,多脂及多糖饮食、缺锌、经前期及胃肠道功能紊乱、便秘等与痤疮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肺热及血郁滞肌肤,过食炙、膏梁厚味、脾胃积热上蕴皮肤,或腠理不密外受化妆品等刺激皮肤所致。此外,冲任不调或气滞血瘀也能导致本病发生。
2治疗方法
笔者治则以疏风为主,风热者宜疏风清热。风寒者宜疏风散寒,采用“青萍散”和“双白散”外敷,治疗痤疮200多例取得卓著成疗效显著,且无任何副作用。
2.1青萍散是由浮萍,珍珠层粉等组成。浮萍有祛风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作用。《圣济总录》与《玉楸药解》记载:以白蜜调和浮萍粉末涂面治疗粉刺祛黑斑,加上珍珠能起到祛风解表,消炎、生肌敛疮、增白的作用。双白散《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芷、白附子、味辛性温,均有治风湿痒之功效。
2.2风热型(丘疹型)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欣热,疼痛或有脓泡,用青萍散。
让患者平卧在美容床上,用温水清洁面部,常规清毒,清理暗疮,涂擦红霉素软膏于伤口,离子喷雾五分钟,取青萍散适量加2/3蒸馏水,1/3蜂蜜调成稀糊状均匀涂于面部30分钟~40分钟后洗净,外涂维生素B6软膏,3天1次,4次为1疗程。
2.3寒湿型:皮疹紫暗,以脓疱结节、囊肿、疤痕为主。治则用双白散。
让患者平卧,用洗面奶清洁面部皮肤,常规消毒,清理暗疮,离子喷雾5分钟,取双白散适量,用新鲜绿茶水调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每天一次,七天为一疗程。
2.4调摄护理
①鉴于病变在颜面有碍青年人的美容,部分患者喜欢用手挤压或抚弄,结果容易引起继发感染,且留下凹陷性疤痕,故禁用手挤压。②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宜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③宜用温水清洗颜面,以减少油腻附着于面部,堵塞毛孔。④起居有规律,保障充足的睡眠。
3典型病例
高某,男,26岁,自诉患痤疮五年,在各家医院治疗,内服四环素,灭滴灵、中药煎剂,外涂氯霉素酊、硫磺霜及各种市售霜剂均未见效。查见患者面部布满红色丘疹,粟粒至碗豆大小,有的其上有脓疱,皮脂溢出明显,诊断为风湿型痤疮,用双白散一周后皮损全部消退,皮脂溢出明显减少,至今未曾复发。
4讨论
4.1《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外科启玄》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诸病源候论》指出:“面上有风热气生包”,均提出了风邪外袭于颜面,是产生粉刺的重要原因,此外,风邪每多夹热、夹湿等发生皮肤病,所以《诸病源候论》中又说“夫体虚受风热湿毒之气,则生疮”。由此可见,凡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得以乘隙侵袭,阻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可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以致发生一系例皮肤疾病。所以治当辛散祛风,常用的有细辛,白芷、防风、水萍、升麻、藁本、荆芥、独活、杏仁、白附子、白蒺藜、白僵蚕等,这类药大多味辛气薄、擅祛头面风气。由于风邪致病有挟热、挟寒、兼湿的不同。上述用药也不尽相同。其中,细辛、白芷、防风、藁本、荆芥、辛夷性辛温、长于治风邪挟寒所致的粉刺;水萍、升麻性辛寒、祛风兼清热、偏致风热所致的粉刺;白芷、独活、藁本则擅治粉刺兼风湿者。
4.2祛风药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美容作用,是因为风邪是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淫邪气中对美容影响最大的邪气,中医学认为,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四季皆有风,它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也正因其能升发,并善于向上向外、所以风邪侵袭日常伤及人体的头面;风邪侵袭颜面后,产生粉刺及一些皮肤问题性疾病;另外使颜面肌肤营卫失调,营血和卫气不能营养皮肤,则颜面干涩、失之柔润,从而影响面部容颜美。因此,祛风中药能美容,原因即在于此。
“青萍散”与“双白散”经多年临床作用,治疗痤疮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无任何副作用和并发症,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戴培锋(浙江温州回春中医美容院温州325401)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标准化”中医:IBM与广东中医院信息“重组” 老茶馆 浅论中成药的配伍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