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一例

2010-11-17 20:22 12楼
请吴师指点
2010-11-18 08:24 13楼
回复 11# 吴德

欢迎讨论,并真诚提议。
解释,不是随意的,这个说法,是在“典”的,所谓在典,就是在标准的。
同样,一味药之用,也是在经、在典的,这样用着才放心,才会二天不效,也敢让坚持。
您的说法,当然也是在论的。
在经,一贯不变之言;
在典,可以依为标准;
在论,泛泛诸家之说,——当然,这也可以做为重要的临床参考的,不过和经典比,其意义显然是有差别的。

用量,楼上朋友给出的答案很明确。这用是我所依的标准。
2010-11-18 08:35 14楼
关于姜之祛风逐风:
请查《神农本草经》: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姜就是姜,一样的作用,只是用生的更好。后来教材的功能分类法,把生、干归为不同的类,就有些多事了。理论固然重要,切于真实的效用才能更可信。

或断为“逐风湿痹”,亦无不可。
风之袭人,其径、其证明确,至成痹,一理。

“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此邪之入阴、入内之起始。

“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此从阴经入腑,而不是留在经的阴阳之别与理论依据。
这就是我讲的《灵枢》,落实在临床治疗上,不只是理论说辞,而是切于具体的用方、用药、用针上。
2010-11-18 09:12 15楼
金老师 这样解说

像我这水平的, 就容易看得明白了~~`

现在看方子, 还得有解释才行, 要不,我还是摸不着边际呢~~~

谢谢、谢谢哈
2010-11-18 09:23 16楼
《神农本草经》浓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
原来先生用药,有本有据,功深力厚,不同凡想,倒是在下蠡酌管窥,不知高低,多谢先生赐教了!
说厚朴每剂80克没见过,是指在日常诊疗中,及近现代文献中,如此剂量,确不多见。如按仲景分三次服的剂量,与本案80克,分两次服(只是根据一般习惯推测),倒也还是基本一致。
在经、在典、在论之说,得知先生再次提醒后学,经典之重要性,不可小觑,日后定要更加重视对中医经典的研读。
2010-11-18 09:33 17楼
吴医生所引资料很好。
朴之“主中风”,更能明白地看出经方用以治胀,此胀即风入腑所致。风、气、胀,一类。
出于谨慎,我也是让分三次服的。
2010-12-20 13:16 18楼
回复 1# 今古子


罗索好点,同行看什么,初学看才重要嘛
2010-12-20 13:48 19楼
谢谢 学习了 病例分析很彻底
2010-12-28 15:59 20楼
回12#可惜历来对这汉代的衡重有争议啊
⬅ 运动疗法治疗各种类型心脏病 老茶馆 即时小儿腹痛讨论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