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

2009-02-01 22:17 12楼
孙曼之先生说“生姜汁通便”,此说不知何解?在下孤陋,不知是古人有记载还是先生临症心得呢?
2009-02-01 22:22 13楼
呵呵,既懂得,又不赞成,说说您的看法.
2009-02-03 22:41 14楼
13# liujianli0371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我曾和人谈天时说:中医古书上讲的不少大病、坏病、败症、逆症,以及疑难疾病若用现代医学眼光来看,可能并非重症;古人医案中一些灿然生华之“美”文,常常并无实用价值(黄煌称之为文学化和玄学化倾向)——当时我也举过清宫医案为例。但是对叶天士的评论要慎重,对他的学术我只是刚刚开始研究,感到此老功夫多从伤寒中来,遣方用药变化由心,正如程门雪所见——案方虽简却“则则有味”,至少对开拓思路大有好处(按图索骥是我们自己笨,不能怪老前辈骗人)。清宫医案那堪与之比较?
2009-02-03 23:03 15楼
呵呵,我好像理解一点.所谓的温阳养胃法我是这样看待的: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所谓的"温阳阳胃法",是注意到脾胃气机运转的原因,这和现在通常的香砂养胃丸大意大概相同.现在的社会饮食变了,食品熟加工的多,民众下馆子的时候多,而里面的食品,不知道夹杂了多少辛辣的调味品,所以,现在的患者多"上火".即便是"胃寒"的患者,也是寒热夹杂的多,所以,临床应用辛开苦降的机会多,若模仿前人的,温润养胃,恐怕是"刻舟求剑".
2009-02-03 23:35 16楼
15# liujianli0371 liu版所言甚是。不过叶天士对古方化裁之精妙,实在令人赞叹——是否应用于临床会有良好效果我个人当然不知,但确实能开阔眼界和思路。
比如我在9楼摘选孙先生收集的第一案就是这样,能从白虎加人参汤中化出温胃阳的方子,此老真乃天才!我很受触动,相信对我以后研究方剂和自己组方会有帮助。




1.某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2009-02-03 23:57 17楼
不管如何说,胃以降为顺,临床治病,能做到"降",方是"顺".
2009-02-06 23:36 18楼
因为一开始学习就受了当下盲目崇古思想的影响,我一直都把精力集中在伤寒金匮内经等古经典,而直到跟随孙曼之老师学习,在老师的细心教导下,我重新学习了四大经典,用心研究了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等大家,才发现温病的美丽,和叶氏的伟大。
2009-02-07 00:16 19楼
这个好像不是对温阳养胃法的见解.
2009-02-09 03:21 20楼
呵呵,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下面的这个案子吧.
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
人参 粳米 益智仁 茯苓 广皮 炒荷叶

叶天士医案之特色在于简明扼要,就如"胃阳受损"一句,我们已经可以明了病人症状当为:胃脘绵绵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等证,有了这个基础,再来分析叶天士的评语,才见的叶天士的功夫.
叶言"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此两句绝为至理名言,若非精通医理,如何道得.胃腑为腐熟之器,以通降为顺,是胃阳之功在于腐熟通降,其理甚明.故用人参、益智为君,补胃阳之不足;臣以茯苓、陈皮通降阳明,使胃腑之气下行;佐以荷叶升清运脾;使以梗米滋养胃气。寥寥数药,标本兼顾,通补兼施,天士之巧思,常人如何可以祈及!
⬅ 古人用附子为什么不先煎? 老茶馆 人体到底有多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