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准备录制针刺麻醉专题片 针灸推拿

2011-01-05 20:39 楼主
18.准备录制针刺麻醉专题片

1972年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突然团部上空的大喇叭广播的一条新华社新闻让我立刻停住脚步。它播的是: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现在的仁济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以几根小小的银针打开了心脏禁区,应用针刺麻醉于4月19日为一例三联症(一种严重的心脏病)成功地实施了高难度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弹指一挥间,34年过去了。

2005年6月的一个夜晚,复旦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的曹小定教授给我打电话,英国著名的BBC电视台,专程来华,准备录制一套有关针灸治疗技术的专题片,他们十分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针刺麻醉的内容。曹教授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是我国最早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之一,尽管她已七十多岁了,仍然对这份事业情有独钟。电话中,曹教授希望我能提供目前上海还在开展针刺麻醉的医院的名单。我立刻告诉她:据我了解,这些年来尽管时断时续,但坚持在做的还有5家医院。这5家医院,不仅都是三级大医院,而且做的也都是高难度手术。它们是华山医院的针刺复合麻醉下颅脑手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肾移植手术、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新喉再造术、仁济医院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及肺科医院的肿瘤手术等。曹教授听后既高兴又感叹,她高兴的是,在针刺麻醉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大起大落之后,它的发祥地上海总算还一直保留着薪传火种。而令人感叹的是,这一项完全是中国人自主创新的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成果,我们自己冷落一旁而洋人倒专程前来取经。后来,经过曹教授的建议及有关人员、部门的反复协调,并征得上海历史上开办最早的西医医院——仁济医院和BBC摄制组的同意,最后决定全程录制一例针药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这个手术的麻醉实施者就是仁济医院浦东新院的麻醉科。

2005年6月30日,这是患者陈良莲终生难以忘怀的一天。在这一天,陈良莲缺损的心脏在仁济医院的手术室里得到了完满的修复。这个来自安徽农村21岁的姑娘,在娘胎里就得了一种叫做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病,在心房之间添了个不该有的洞,导致本来互不相关的两个心房内的血液互相乱窜,造成心脏内的血清浊相杂,动静脉血混流。这种病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用手术修补好这个洞,使2个心房重新隔绝。这是一种难度十分高的手术,它不像做其他内脏如肺、胃、肝、胆等手术——这些器官活动度较小,该切除该缝合都任医生摆布。而要对一直活蹦乱跳的心脏动刀则没这么容易。第一步,你要先得让它稍作休息——目前一般采用的是让血液在体外循环的方法,使昼夜不停的心脏暂时停止跳动;然后再将心脏打开,用人工组织片缝补漏洞。这个手术的名称有一长串,叫做“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房间膈缺损修补术”。

手术前几天,医生告诉陈良莲这次准备采取我们国家发明的用针刺结合药物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法进行麻醉。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王祥瑞教授的心理压力却比陈良莲要大得多。这次手术拍摄,英国方面,是由负责文化交流的戴金蕾女士亲自出马联系协调的。应该说,用针麻,确切地说用针药复合麻醉完成这台手术,对王祥瑞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尽管他作为麻醉学博士,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仁济的,但是针麻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过他前面两代人的努力实践、不断改进,已经趋于成熟。他本人虽学的是西医,但他和他的前任孙大金教授等多位专家,始终没有停止对针麻的临床探索,并完成了多项有关针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针麻手术不仅仅是麻醉医生的事,而且是涉及外科医生和护理等综合因素的“团队努力”;仁济的针刺麻醉心脏手术团队可以说是从1972年起,数十年如一日,一代传一代,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个优秀团队,他们一直配合得十分默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17.我感到有些匪夷所思 针灸推拿 老茶馆 治疗口腔溃疡:温水漱口后在创面涂抹蜂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