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名医 亦是民医——追忆中医大师李孔定

2011-01-08 15:13 12楼
愿敬爱的李孔定老中医一路走好!!!
2011-01-08 15:15 13楼
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2011-01-08 15:54 14楼
一起缅怀吧
2011-01-08 16:01 15楼
李老的离去,让这些为医的晚辈们沉痛追忆,但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2011-01-08 16:37 16楼
回复 1# WANGYUTIAN1991


李老的书我看过 药少力专效宏。好中医,愿李老一路走好。
2011-01-08 18:08 17楼
悼念恩师,大医李孔定,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恩师李孔定先生,自幼家贫,父亲早逝,又逢火焚屋舍,家中所有财产,丧失殆尽,自此艰辛历尽,造就坚忍与慈悲之心性,既长,矢志探求医道,以扶危救苦为终生不辍之志。又于行医之际,因见众生疾苦,非己一人之力足以担当,遂又以教授徒弟,传承自己研精极微之术,从无保留,60余年医、教、研生涯,浑然如朝暮之间,未知疲倦,未有丝毫一己一私之怨尤,救死扶伤无计,诲人无数,川中、川北、川西,绵阳、广元、德阳、遂宁数十县市,近几十年来很多中医临床骨干,都出自先生们下,而中医之学术,由是得以承继发扬,流布将来,先生于这一方数千万人,可谓造福无穷矣。其德其行,可谓大焉。先生学问宏博,于旧学新知,无所不览,临床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参,反对墨守陈规,不思进取;治医之余,于儒释道之学,皆有深研。先生逝世后,遵其遗愿,将安葬于绵西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圣水佛寺之极乐堂。先生福泽,流芳千古,谨撰此文,并此小记,愿先生安息,往生佛国极乐世界!


沉痛悼念恩师李孔定先生
今天凌晨,梦见唱着弘一的《送别》,醒来后,那种淡淡的忧伤的调子,在心底里久久回荡。
不料,下午刚刚诊视完病人,就先后得到沈其霖、谭亚平、费一轩等诸位师兄弟来电,告之恩师李孔定先生走了,并且大家都特别地告诉我:先生走得很平静,神情安详。一股淡淡的悲哀,还是不由得涌上心头。就想起去年回国时见到先生的情形。自2007年夏天发现前列腺肿瘤并广泛骨转移以来,在旧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先生自服中药调治,全身情况尚属良好,近四年多来,一直竭尽所能地带病坚持临床,带教学生,并且夜以继日的尽可能多一些时间整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及60多年来的临床所得。是时,先生深知自己毕竟八旬有三,病情的恶劣难以尽除,所以内心从容淡定,似是知道此或许是最后一面,十分坦然地告诉我,生命再长,亦终是有尽。谆谆告诫对中医临床的承继,对学术的发展方向的期望,再三交代。其情其景,今历历在目。现在时间过去一年又半,先生在来信中多所鼓励,却对自己的病情只字未曾提起。然而,对先生身受的病痛我感同身受,对先生与病魔抗争、尚且长期以来(自确诊迄今已近四年)尽可能强忍病痛、坚持临床、带教学生的意志与愿力,我从内心里无限钦敬景仰,相信这也是各位师兄弟姐妹们迄今之前和从今往后,终生不懈努力于中医学术与临床的动力与源泉。另一方面,我也深为不能亲自前往,相送先生最后一程而十分遗憾。
先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学问十分丰富,精诗词楹联,善书法,对于中医药学更有着精湛的造诣,师古不泥,更善于吸收现代医学科学、现代中药学研究新成果及相关学科新知识,有机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之中;强调辨病辩证结合,中学为主,西学为参,这在他的教学、临床上贯彻始终。从先生学,深感中医药学理并不古奥,进一步则觉得中医西医并无矛盾,西医之理与法,诊断护理治疗原则诸知识,完全可以为中医临床之借鉴。
先生常说,中医的关键,在于临床;中医临床,现在的关键,则在于临床人才的培养。由于对中医事业的深深热爱和责任感,先生一生,不仅自己博及医源,纵览古今,以精湛的中医药学临床知识技能服务临床,屡起沉疴大疾,更为培养中医的临床人才,不遗余力。对于资质良好,真心热爱中医,虚心向学者,往往毫无门槛,乐于教授,并且诸多资助和鼓励。如本人自1997年初以来,十余年间,不仅从来未曾收取分毫费用,而且时常还提供食宿,赠送古今中西医学及相关书籍近百余册,对于临床诊、治,理、法、方、药,读书及发展方向方面的疑问及指导建议,更是殷勤不倦。可以说,对中医学理认识体系的建立,中医临床诊治方药运用技术方法原则,皆因先生之指导而得以建立,从而使我在这条道路上能够进入不惑,能够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向自立。
先生1991年以来,屡被评为国家第一、二批继承名医经验导师,2006年更被评选为四川省十大名中医,被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教育特别贡献奖。然先生淡薄名利,对于同道医家,更是多所推崇,服膺张锡纯、章次公诸先生,当代则盛赞蒲辅周、邓铁涛、朱良春、颜德馨诸翁之学。记得2005年夏,去看望先生。先生告诉我,同出于吾乡梓的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去世了。已届八十余龄的孔定先生深为绍奇的才华学养、英年早逝而惋惜痛心,斯时斯境,亦历历在目。
多年来的学习侍诊中,深受先生儒雅之风所熏陶,亦为其学问道德所折服。师恩如海,情深似父,沉痛之情,无言以表。谨撰挽联数则,并悼诗二首,以寄此哀:
挽一
得道济苍生,鼓舞春风暖杏林(1);
有德润万物,留得桃李满天下。
挽二
一心系岐黄(2),沤心沥血,屡经妙手起沉疴;
大爱施众生,焚膏继晷(3),长为杏林传薪火(4)。
挽三
既诚且敬,心力所之,救苦扶危脱沉疴;
唯勤惟谨,功德无边,传道授业布绝响。
挽四
道济苍生(5)不遗余力,试问当今天下能有几人?
德化万物(6)穷极性命(7),堪比古来贤圣谅亦无多。
悼一
二十年来旧情宜,为师若父更知音。
寄语诸君多珍重,杏圃痛失好园丁(8)。
悼二(1月3日)
已罕能闻歌古调(9),更少文章逐日新(10)。
昨日惊悉定翁逝,狂歌难忍哭到今。
弟子袁胜敬悼,2011年1月2日深夜初稿,3日校定,时于英格兰之中部
注:(1)杏林,典出三国名医家董奉。为人诊病不收诊金,唯嘱种杏一棵于舍前舍后。因疗效卓著,来诊病人很多,舍前舍后,满山遍野,杏树成林,蔚为大观。后世以春满杏林愈医术高明,与妙手回春、橘井遗芬等成语义近。
(2)岐黄,古者轩辕黄帝与岐伯、少师、俞跗、雷公等问对,后人辑其言论而成中医药学之经典《内经》,阐述中医基本脏腑经络,气血生化、运行,津液分布代谢谢等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及基本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尤其是针灸对很多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针灸及药学的理法基础,是古今以来学习中医的基本和必读著作,故古来多以岐黄指代中医。
(3)焚膏继晷,膏者蜡烛也。晷者日晷也,为古时放置于太阳光下,以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意为夜间燃烛读书,不知疲倦,就像东坡夜游赤壁而“不知东方之既白”。
(4)传薪火:薪火相传。古来学问或技术师徒或父子代代传承,无有间断,如薪火之传递,带给世人光明温暖不绝于时。
(5)道济苍生:指先生凭藉所知所学所悟所得的中医临床技术和高明医道,为为病所苦的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救苦扶危,振起沉疴。
(6)德化万物:得,道德,道术与德行;化,教化,教育、引导后学之谓也。先生以身垂范,传授技艺、教导后学,引导我等步入中医之门,不至终生徘徊门外,恩德莫大焉。
(7)穷极性命:性命之学,古儒、道之所深究之大学问者也。今者医学之所研究,生命之原理、科学,亦今性命之学也。另指先生穷究医道,沤心沥血,于古今、中西医学之知识,从不自满,不遗余力。尚记4年前,来英前夕,曾见先生再次阅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并加批注,同时赠予一册,可见其用心之精勤。亦指先生“德化万物”,教导后学,虽重病在身,而无间断,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一语多关也。
(8)杏圃、园丁句:60年来,先生不仅以精湛医术救死扶伤,不遗余力、不计贫富,而且为培养医学人才,传承中医药学术,使吾等后学走上医学之正轨,为川中、川西、川北的绵阳、德阳、遂宁、广元数十县市数千万人口培养了众多临床卓有成就的中医骨干,诚为这一片地区“杏圃”极伟大又极平易的好园丁。
(9)已罕能闻歌古调:当今之世,事事尚新。艺术如是,科技如是,人文学术如是,中医界近亦大有此风气。为逞新奇,无奇不有。而真正把握中医临床规律,传承中医理法,而能立足中医,入古出今、于临床融会贯通,吸收当代新医学、新科技成果,为中医临床所用者,实罕其人。故如是云尔。
(10)更少文章逐日新:当今之世,诚然科学昌明,学术昌明,百家争鸣。然而,为鸣而鸣、为名而鸣、为利而鸣者,却不乏其人。学术著作,泛滥成灾。陈词滥调,辗转传抄,不知所云。甚至很多并无认真临床实践、并无真实心得体验,为赶时髦、为应时位之所需,亦争相出书,亦名曰“著作”。乃至为学之人,莫所适从。故如先生者,穷60余载,寝馈于斯,梦窹于斯,心力所至,蹊径独辟,匠心独运,多所成就,振聋发聩,于理经得起推敲,于法便于实践操作,于当今中医临床真有所补益,经得起实践再三验证者,实在无多。故如是云尔。
2011-01-08 18:21 18楼
李老的书:

李孔定论医集(李孔定)
/threads/81284

李孔定医学三书(沉其霖)
/threads/81283
2011-01-23 17:25 19楼
悲哀,中国又少了一口元气。
⬅ 现代人导致阴盛阳衰态势的原因 老茶馆 亲见路老治顽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