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亡阳”你怎么看

2009-03-27 21:28 楼主
在《脉经》的“病发汗以后第三”篇中,提到2条文
1。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气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以上两条文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引用了,但是历来没有或者很少有来解释的,就因为有谵语,又有亡阳,两个词似乎不靠边。这就是说明张仲景的理解程度的问题了。最后一句,张仲景指处了本条文的病机所在,也指出了此方剂的作用机制。
或许有人要问了:亡阳了还要用桂枝汤?
其实这个亡阳不是真正的阳气亡失,而是阳气不能运行引起的。我曾提到过“卫弱”的“阳旦”,在这里是个病情轻重的问题。阳旦只是卫气运行减弱了,心阳不能正常的运行,出现的失温,失固,心阳停留于上的心烦表现。这个心阳的运行减慢是由于卫气的虚弱,如果卫气运行太过了,那就是中风或者杂病中的营卫不和了。
而这里的“亡阳”则是卫气由于发汗太过,损伤卫气,卫气不行,心阳支结不能运行了,导致心阳充斥于上,扰及神明,出现谵语,这个谵语只有通行津液,调和卫气,使卫气运行正常则心阳得以运行,心神安定,则谵语自愈。所以张仲景在此指出“不可下”,就是为了防止误认为是阳明腑实证。
这个亡阳不同于少阴病的“亡阳", 那个亡阳才是真正的阳气衰亡,虽都叫亡阳,但是发病机理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区分。再说柴胡桂枝汤的亡阳是急性的,或者是暂时的,少阴病的亡阳病程是长久的。
如果您对这个”亡阳“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指出共同探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3-28 10:40 2楼
汗为心液,故汗多心液去,神无所附,故谵语发狂,现在许多精神病的患者都和这个有关!

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故桂枝汤、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在所必用。兼见郁火不发者,可用四逆散或者小柴胡汤透发之。

一点看法,仅做探讨。
2009-03-28 12:51 3楼

先生可有实案
以供学习?
2009-03-30 18:42 4楼
楼主提到的‘亡阳’又让我想起中医定义里的很多 广义某某 狭义某某。
中国字蛮多呀,怎么就不能精确些呢?
这里是广义,那里又狭义了,容易晕。
2009-03-30 19:33 5楼
30条---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38条-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亡阳”的其他条文,在这些条文中除了112条文,其他均是真正的“亡阳”。
112条文就是董版主所说的“汗为心液,故汗多心液去,神无所附,故谵语发狂,现在许多精神病的患者都和这个有关!”中的亡阳的病机所在。
2009-03-30 19:48 6楼
结合以上可以看出
柴胡桂枝汤的亡阳主要是以“谵语”为主,说明少阳的升发也处于停顿状态,所以只有谵语,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也是由于汗出过多,但是肝气的升发是太过的,所以去掉“芍药”加上潜降的“龙骨牡蛎”,因此在辩证上重点是“必惊狂、卧起不安”,这是两个方剂之间的差别,也是病机的不同点。
所以在临床上。还是在看书中一定要区分方剂与方剂之间的病机不同点。
2009-04-04 13:48 7楼
经方的亡阳就是亡津液,桂枝汤是经方家补津液的方子,但是如果到了少阴就要伤到下焦的真阳了,治疗就要合用附子类方了。
2009-04-04 15:27 8楼
许家栋 说:
/quote
谢谢你的指正,这就是所说的“阴阳互根互用”的道理吧,发汗如同开门,阴能出,阳也泄。
但是在这两个方剂中用桂枝是为了通阳,就是使阳气运行的作用。
2009-04-04 17:47 9楼
在《脉经》的“病发汗以后第三”篇中,提到2条文
1。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气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个人浅见:
1。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浅解:发汗过多,伤了津液,又重复的发汗,津液伤的更重了,处于“亡”的边缘了,由伤到亡,是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津液伤的过重了,导致胃中干,就要转属阳明了,可能就要谵语了,我们可以参考《伤寒论》7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这样可以理解的更清楚了。脉短者就要有危险了,因为“脉长者气治”,这个津液是气中的卫阳津液,脉象自然平和而不慌不慢的,脉位还挺长就是气治,气治者自己就有恢复的能力,气不治者就要悬乎一些了。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气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浅解:发汗过多,津液亡失导致胃中干而谵语者,虽然有类似阳明的症状,但是不能用阳明的攻下法治疗,津液本已经微弱干燥,再用下法就要出危险的。怎么办呢?经方输布化生津液的方子符合本证的就有小柴胡汤和桂枝汤两首,桂枝汤是补津液的我在上帖已经说过,用小柴胡汤也好理解,我们还是从《伤寒论》中来找证据,仲景曾经这样描述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可得而知,小柴胡汤也是输布津液的。

综上所述,亡阳即是亡津液的道理也暗含于上述条文之中了。
个人浅见,不一定正确,还请诸学兄指正。
2009-04-04 21:23 10楼
支持家栋兄
2009-04-04 21:29 11楼
顺便向大家推荐好书一本《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内容提要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然文辞古奥,历代注解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中医民间传承刘志杰一派,苦研经典,讲学续绪,将经方一派精髓传承后人。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学习《伤寒论》必备基础知识的解读,如三阴三阳、气血关系等基础内容。下篇为本书重点,乃《伤寒论》师承授课实录,其中多有著者自己心得、见解,不拾前人牙慧,暗涵金针渡人之处,于提高读者中医临证水平大有裨益。尤可贵者,本书既有对中医精要的呕心讲解,也有对初学者的循循善诱,且采取随谈的形式,风格亲切自然,令人读之不忍释卷。故爱好中医的各方人士,皆可从中受益,尤为中医临床工作者、经方研究者所必备。

主编:刘志杰
人民军医出版社
⬅ 关于发于阳与发于阴者之我见 老茶馆 网诊一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