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追求铸就责任使命

2011-04-08 21:17 楼主
理想追求铸就责任使命
——探寻河南“宛西模式”之事业篇
本报记者 周颖
要以振兴国药为己任,去做人做事做药,同时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河南宛西制药董事长孙耀志一直遵循的道德底线。
孙耀志将企业理想与追求总结为“三三”理念:三个创造,即为员工创造机遇,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创造健康;三个突出,即突出继承和弘扬张仲景的中医药文化,突出八百里伏牛山的中药材资源优势,突出中药现代化制造现代中药;三老放心,即让老中医放心,让老百姓放心,让老祖宗放心。
为达到这些目标,他一直强调“责任有多大,事业有多大。”凡事要“以义为先”,企业的命运与中医药发展、社会发展、民族健康福祉融为一体。正是他的担当,引领了宛西制药的发展方向,扛起了维护百姓健康的大旗。
受灾支书的感动
“我带领村民把这笔款用到修复道路和桥梁工程中去,早日恢复交通,恢复生产。”西峡县阳城乡阳城村支书沈绪生手捧爱心款激动地说。
西峡县回车镇黑虎庙村支书徐红玉握着孙耀志的手说,感谢宛西制药员工的关心和厚爱,及时送来了救灾款。我们决不辜负你们的希望,带领全村群众重建家园。
去年7月,河南西峡县遭受巨大洪灾, 造成27万人受灾,直接损失34亿元。此时宛西制药的各种经济损失也达2000多万元。其中包括道路冲毁,车间内涝,设备、原料受损,部分企业全面停产。
在这危急关头,孙耀志急灾民之所急,解灾民之所难,不顾自己遭受经济损失,带头捐款,并号召员工慷慨解囊,在很短的时间内捐出100万元爱心款。随即组织有关人员分别到12个乡镇22个行政村查看灾情,慰问乡亲百姓,并将捐款发放到灾民手中。
孙耀志认为,宛西制药33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西峡政府给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得益于西峡人民的关心与支持。我们拿出爱心款帮助灾区,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回报社会的举措。在33年的时间里,宛西制药创造出“三个一半”:年上缴利税占当地财政收入的一半,基地农民占当地农民的一半,宛药员工占当地就业职工的一半。
其实,每逢国家遭受灾害,宛西制药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大爱。2003年“非典”期间,他们将价值160万元的“防非2号”中成药,赠送给西峡县所有中小学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他们在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价值106万元救灾药品和100万元现金;2010年玉树地震,他们捐赠价值20万元的药品;同年,江西抚州10万人遭洪水围困,他们立即调配216箱仲景牌清热解毒口服液、藿香正气丸,将价值50万元的药品火速送往救灾前线……
种植大户的感谢
家住河南西峡县寨根乡方庄村的潘茂章,去年初给孙耀志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孙总以及宛西制药给自己带来了财富,改变了贫穷状况,成为远近闻名的山茱萸基地种植大户。
原来,潘茂章家境贫寒,姊妹又多,13岁被迫辍学,整天在家里的二亩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年过去了,依然一贫如洗。虽然也养过猪,承包过林场,都没有摆脱贫困。1998年,宛西制药人员来到方庄村考察,与农户商讨共建山茱萸基地的种植意向。依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提出由农户负责管理、采收、加工,公司提供农药、化肥、指导、收购的计划,并与农户签订了30年的合作协议。
随后,宛西制药投资15万元,帮他们修通了上山的道路;2009年,公司投资近20万元,清理河道、整修河坝以及公厕;技术人员深入山茱萸基地,手把手教农民修剪根枝、发放农药、化肥,带领农民施肥、涂白;收购季节,技术人员安排摘果时间,提供科学加工方法,提高干皮质量。
“如今再也不用担心管理和销售问题,我还还清了贷款,房子由原来的小土屋变成了二层楼房,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日子越过越幸福啊!”潘茂章在信中坦诚以告。
2002年,这个山茱萸基地成为“国家唯一通过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潘茂章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2007年、2009年被县政府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种植状元”。
在50万受益农民中,潘茂章只是其中的一个。为了使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宛西制药还成立了张仲景大厨房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生产香菇酱等绿色健康食品机会,带动10万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现在,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的重点支柱产业,农民60%的收入来自这个产业。
莘莘学子的感悟
“我愿用几十年的时间证明,那个曾经年轻的自己在医圣张仲景脚下叩首时许下的庄严承诺,即传承创新中医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第四届张仲景奖学金获得者、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袁烁南阳之行写下的感想,代表了一代中医药后学的心声。
另一位第四届张仲景奖学金获得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周紫琼曾经困惑,怎样学好中医?如何将中医药发扬光大?参加了第九届张仲景科技文化节,她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她认为,传承中医就是传承中国文化。近百年来,中医药的命运与中国传统文化捆绑在一起,风雨飘摇,一路走来。中医药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不仅能防治疾病,而且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传承中医就要传承中药。无论多高的医术,没有好的中药,疗效是会大打折扣的。
第五届宛西制药中国药科大学委培班的杜甜甜是2010年二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她表示,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学业,维护宛西制药未来职工形象,用实际行动为将来公司的发展贡献个人的绵薄之力。
助学是宛西制药履行社会责任的其中一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企业捐资助学的资金已近5000万元。其中,出资500万元,在国内10所重点中医药大学设立“张仲景奖学金助学金”,资助1000名中医药博士、硕士;出资80万元在河南中医学院设立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连续21年向当地高考毕业生赠送保健药品和发放奖学金;先后出资近500万元,为西峡小学、中学以及郑州大学、南阳理工学院搬迁、建设、购买仪器以及资助贫困生……
媒体老总的感叹
去年9月,来自海外的10多家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南阳等地采风。他们从大气磅礴的仲景文化广场到青山绿水的仲景百草园,从瞻仰祭拜医圣到观赏张仲景“学医、求训、行医、采药和著书”的大型紫铜浮雕墙,被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深深陶醉,流连忘返。
澳大利亚《新市场报》总编辑任传功兴奋地说,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才知道张仲景是南阳人,仲景文化是人们了解中医药源流和文化的重要平台。中医药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不竭动力,南阳要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打好中医药文化旅游牌。
加拿大《七天》报社社长尹灵满深情地说,作为仲景故里的女儿,我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和发展变化。仲景文化深远厚重,我要用手中的笔,为弘扬中医药鼓与呼。
在西峡医圣山,《澳门月刊》社长兼总编辑王定昌感叹,你们生活在这个地方,太有福气了。我要介绍澳门人来这里观光旅游,认识中药,享受中药,来感受中医药文化。
“比品牌长的是文化。”孙耀志说,宛西制药之所以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与润泽是最为重要的。出生于南阳的张仲景是中医界的至圣先师,因此,继承先师的学术思想,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药企业发展之魂。
在他的带领下,宛西制药潜心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多次举行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仲景经方临床应用研讨会、仲景文化笔会,组织“医圣张仲景诞辰1860周年”拜祭典礼、纪念医圣诞辰1860周年座谈会、医圣故里寻根行,参与举办9届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仲景之光》改版升级……
此外,还积极参加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第三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座谈会等现场活动;投资8000万元分别在北京、上海、郑州建设的仲景文化展馆对外开放……
中医药文化,正在宛西制药发扬光大;“仲景”品牌,正在华夏大地上书写现代传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口腔溃疡外治法 老茶馆 探秘丹参太空诱变育种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