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与‘辨证施治’现代新识

2009-04-22 22:45 楼主
第五节:『中医象数4、5、6、8辨证模型现代解释』之一
‘医易同源’与‘辨证施治’现代新识
“阴阳多少划分”

(系统过程周期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核心构建

一、四象五行六运八卦都是‘阴阳多少划分’演化繁衍

㈠‘阴阳多少划分’古代描述事物属性分类方法
上文有论,阴阳学说实质是哲学、自然科学、具体方法学的高度统一、有机贯通。而构建这一哲学、自然科学、具体方法学的高度统一、有机贯通的具体方法(系统框架)核心却在于阴阳之多少划分。前文有论,中医、中华文化本是哲学逻辑构想系统(类似于今天系统控制管理模型),在那遥远的年代,古人不可能有当今现代科学的许多白箱认识,只能按照“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构建援物比类思辩主义的(系统)黑箱,按照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的理论(整体系统多层次观),古人把一个事物阳多的方面称之为太阳(又名老阳、巨阳),阳少的方面称之为少阳,把阴多的方面称之为太阴(又名老阴、巨阴),阴少的方面称之为少阴,合而称之为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进而又把极端鼎盛之阳称之为阳明(‘两阳相叠加为之阳明’),又把极端将绝之阴称之为厥阴(‘阴之将尽,阴阳不相顺接者为之厥阴’),合而称之为六经或六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首先是一种古代描述事物属性的简单分类方法,此《素问·天元纪大论》言:“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㈡类似于“自相似”“无穷嵌套”等观念原始表达
又因为复杂事物矛盾之中又包涵着矛盾,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类似于现代系统“全息论”“部分包涵整体”“自相似”“无穷嵌套”等观念的原始表达,“析离原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按《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万物。”将四象用阴阳又分为天之四象和地之四象,合为八卦。进而八卦之中再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384爻六十四卦的双重三结构)、一百二十八卦、……以至于无穷。每卦连爻都配以相应的卦辞、爻辞,描述与该卦所对应事物在更大事件范围(系统)中的属性、运动过程状态(标志阴阳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用以度势,使四象(阴阳之多少)以八卦符号(数)形式得以体现。故易学界有人认为,今之‘象数本义’实在是由于宋代易学家刘牧认为:“八卦源于四象,而四象源于数(象由数生)。”(象为形、以数(卦)记,数(卦)为质、为象(阴阳多少)量之符号。)并自言“采天地(阴阳)之数、点之成图”造太极、两仪、四象、天地之数、大衍之数、河图、洛书等共五十五幅,其中通过第49幅以下《河图》《河图天地之数》《河图四象图》《河图八卦图》说明了《河图》与四象、八卦之关系。后经朱熹等人的权威,黑白点阵才被“公认”是伏羲时代出于黄河流域、并用来占卜画卦之《河图》。(注:易学之争不是本文之目的,不作展开。)

㈢四时、五行、八卦都是‘阴阳多少’划分座标系
中医象数文化本质上是以‘气’一元论思想为核心,以‘阴阳多少’(量度)划分座标,把四时、五行、六经、八卦纳入阴阳范畴,用以解释、描述事物在系统中连续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四象、八卦如此,五行亦如此。如《子华子·北宫意向》云:“夫天降一气,则五气随之,寄备于阴阳,合气而成体。故有太阳有少阳,有太阴有少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阳中之阳者,火是也。阴中之阴者,水是也。阳中之阴者,木是也。阴中之阳者,金是也。土居二气中间,以治四维,在阴而阴,在阳而阳。故物非土不成,人非土不生。北方阴极而生寒,寒生水;南方阳极而生热,热生火;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风生木;西方阴止以收而生燥,燥生金;中央阴阳交而生湿,湿生土。”又《云芨七签》云:“阴阳自少而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阴阳居中成土,参而合之,而成夫妇。……故品物得成焉。”可见五行之气同四象、八卦一样,本就是对一个整体(系统)阴阳两气之多少的再划分,以其阴和阳的强度(或量度)所谓‘老’‘少’差异而区分之。


、阴阳多少划分描述一切事物运动周期变化基础建筑

㈠划分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六个阶段
天有一年四季,月有钩弦望朔,人有生长老死,佛家有生住异灭四相。因为任何事物(系统)都在运动变化,系统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系统存在的方式(易者变也),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乃至衰亡的过程,都可以划分为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六个阶段(易者不变、规律不变),将之于对应于六运,少阳-初生、太阳-上升、阳明-鼎盛、太阴-转折、少阴-下降、厥阴-衰亡;对应于四象(四时),少阳-初生(春、生)、太阳-上升(夏、长、合并阳明-鼎盛)、太阴-转折(长夏、化)、少阴-下降(秋、收)、厥阴-衰亡(冬、藏),注:习惯四时无长夏;对应于五运,木-初生(生)、火-上升(王、长)、土-转折(休、壮)、金-下降(囚、老)、水-衰亡(死、已);此《素问·六节藏象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作为一种开放系统生命周期描述,其是标志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的符号,四时、五行、六运俱是其阴阳之多少(过程周期变化)的相对简约阶段标志(易者简也)。由此用阴阳消长规律来揭示描述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周期变化)。

㈡五运六气亦把四季划分为六个过程周期阶段
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中,通常把一年划分为六气。每年的主气,分成六步,形成了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它们是:
[td=1,1,69]初之气:
[td=1,1,205]1月20日大寒-3月21日春分
为厥阴风木,
[td=1,1,228]其时大地复苏,东风拂煦,草木萌动,生机勃发,一派和平景象。
[td=1,1,69]二之气:
[td=1,1,205]3月21日春分-5月21日小满为少阴君火,
[td=1,1,228]其时气候温暖,舒适宜人,万物竞发,欣欣向荣,一派热闹景象。
[td=1,1,69]三之气:
[td=1,1,205]5月21日小满-7月23日大暑为少阳相火,
[td=1,1,228]其时气候炎热,暑气逼人,万物繁茂,生机旺盛,一派丰满景象。
[td=1,1,69]四之气:
[td=1,1,205]7月23日大暑-9月23日秋分为太阴湿土,
[td=1,1,228]其时气候潮湿,雨量增多,万物充盈,形体丰硕,一派充实景象。
[td=1,1,69]五之气:
[td=1,1,205]9月23日秋分-11月21日小雪为阳明燥金,
[td=1,1,228]其时气候凉爽,秋风阵阵,万物苍劲,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
[td=1,1,69]六之气:
[td=1,1,205]11月21日小雪-1月20日大寒为太阳寒水,
[td=1,1,228]其时气候寒凉,北风萧萧,万物归藏,大地阴凝,一派沉寂景象。

此《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氛,时化之常也;……”。“六气为之时,四时为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六个自然节气为一个自然时段,通常称之为春夏秋冬四季,共同构成一个周期循环。俨然一个变化规律过程周期之描述。

㈢生克乘侮、胜复有余不足皆过程周期顺逆描述
由此《黄帝内经》言:“故阴阳四时者(运动周期变化),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生命现象过程周期与自然气化过程周期同步则苛疾不起,反之则疾病灾害生)。
相生-顺应周期变化者为相生。如木生火者,春尽夏来,夏从春生;火生土者,夏之季月,长夏从夏生;土生金者,长夏尽秋来,秋从长夏来;金生水来,秋尽冬来,冬从秋来;
水生木者,冬尽春来,春从冬来。

相克-阻碍周期变化者为相克。如春行秋令,春萌乍达,萧杀之气加之(金克木),春之功用败矣;夏行冬令,严寒折盛热,闭不得发(水克火),长养之功隳矣;秋行夏令,收束不得,发泄无余(火克金),秀不实矣;冬见长夏郁蒸之气,寒水不冰,当收反泄(土克水),盖藏竭矣;长夏为夏至阴生之候,行春令(木克土),则阳亢不和矣。

胜复-违逆周期变化者为胜复。未至而至者为‘有余’,有余者偏胜之‘胜’也。如春行夏令,谓夏气未当至而至,夏气偏胜有余;至而不至者为‘不足’,不足者被其制者所约反应为‘复’。如春行冬令,谓春气当至而未至,春气不足,春之所不胜,秋之萧杀来复;由此类推,五行胜复‘子复母仇’、相乘、相侮皆‘有余’‘不足’周期变化紊乱之果。
《素问·五运行大论》五运六气所谓“上下相构,寒暑相临”变化之顺逆,皆是此“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阴阳多少变化过程周期顺逆之描述。

㈣易经八卦同样也是描述事物运动周期变化
同理,易经八卦阴阳多少之划分同样也是为了描述事物的运动周期变化。《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4-22 22:49 2楼
接上:
三、‘阴阳多少划分’的哲学渊源与本质
㈠元气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从无到有的;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只有无形的元气而没有有形的万事万物,气是“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气是生成万物和人类共有物质元素(类似于现代大爆炸理论)。所以《天元发微》说:“天地开辟之初,太极(无极)浑沦,象数(有形)未显,此河图洛书所以开圣人也。”明代哲学医学家张景岳《类经图翼·运气上·阴阳体象》言:“先天者太极之一气,后天者两仪之阴阳,阴阳分而天地立,是为体象之祖,而物之最大者也。……

此《周易·乾卦》言:“大哉乾元(一切无形物质),万物资始(万物依赖此产生),乃统天(才有了宇宙)。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有形宇宙物质的显现是无形宇宙物质运动变化的结果)。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太阳周期变化带来地球万物时空变化)。”《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复言:“太虚廖廓(宇宙太空真空不空),肇基化元,万物资始(无形宇宙基原-基本粒子化生万物),五运(能量场五种形态)终天(宇宙间运动变化)。布气(类似现代物理学的场)真灵(生命活体),总统坤元(一切有形物质)。九星(泛指太阳系群星)悬朗,七曜(按十二黄道)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章咸。”意思是,辽阔无际的宇宙太空,是世界万物源初发生之基础,宇宙自然能量运动变化构成的五种能量‘场’在万物始生之前在空间运行,终而复始,这个自然能量场散布构成和统领着地球生命系统的一切运动变化。九星(泛指太阳系能量场)悬照天空,七曜(星际宇宙波能量场)按周天之度(以某一地球地理板块为观测点的平面宇宙模型)360度旋转接受宇宙能量,于是万物即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刚柔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往复振荡频率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季节往来,一张一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自然形象就都表现出来了。)

㈡元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材料和根本动力
古人又认为,天地万事万物都是由连续形态的元气(能量场)所构成,“气聚则成万物,万物散则归于气。”元气“聚则成形”“散而归之太虚”,老子:“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无形纯阳物质类似现代物理场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种无形的自然能量,在空间中表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在地球上则可以化生有形的生命体与万物形态;这样,伴随着无形能量与有形质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变化,完成了一个个质能互换的振荡周期,则使人们看到了气象万千的花花世界。)气或者自然能量,在这里还扮演着造物主的角色,它象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和控制着地球生态与地球生命运动变化的整个系统过程。即气不仅是万物之本源,构成一切有形事物的基本材料,而且还是支配一切事物生成及其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和原因(理之所在)。(类似于当年爱因斯坦恪守‘单值决定论’中年后设想的连续场-宇宙统一场论,质量能量守恒。海森堡:“一切物质是由一种唯一的实体--能量所组成的。”)。故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类经图翼·运气上·阴阳体象》又言:“体象之道,自无而有者也。无者先天之气,有者后天之形。无声无臭(嗅)者为先天,有体有象者为后天。”“故气之为物,聚而有形;物之为气,
散归无象。”“先天(无形之气理)形而上者为之道,后天(有形之象数)形而下者为之器。”(无形之气重在能量、信息秩序,有形之象重在质量。)

㈢气理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形而上’(信息秩序)支配着‘形而下’(结构质量)。儒家《宋史·礼志》“元气广大,则为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北宋·程颐《程氏遗书》“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以形体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以功用言之谓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谓之神,……。”意思说,是元气(无形气理)主宰着一切(有形万物),天、帝、鬼神,虽异名,却实同。所谓形体,
就是那浩大元气,就是天。气中之理就是上帝或上帝的灵魂。其作用表现就是鬼神。概而言之,气(理)就是主宰一切、决定着一切事物产生、存在、发展、衰亡、运动变化之‘上帝’。
这种‘气理’为天,主宰一切的世界观、认识论,起源于道家,补充于释家,成熟于儒家,贯穿于整个古代传统中华文明之中。用十六世纪明朝末年第一个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话说:“中国最普遍信奉的学说,据我看似乎是来自大约五世纪以前开始流传的那种教派(儒家唐宋理学)。这种教义肯定整个宇宙是由一种共同的物质(气)所构成的,宇宙的创造者好像是一个连续体的,与天地、人兽、树木以及四元素共存,而每桩个体事物都是这个连续体的一部分(一元论的阴阳划分)。人们根据物质的这种统一性而推论各个组成部分都应当团结友爱(整体和谐),而且人还可以变得和上帝一样,因为他被创造是和上帝合一的(天人合一观、把握气理无疑于主宰一切)。”(《利玛窦中国札记》)。

毫无疑问这里‘气’之范畴已经不仅是面上前辈学者认为的相当于西方“物质”概念的死东西,它已经上升为‘理’(客观规律)一种精神主宰。它不仅是形成万物的质料,而且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的中介,并且主宰着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因此古人得到的最后结论是:气本就是有灵的(类似于现代物理学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所以它形成人时,才有人的精神;当它形成其它事物,特别是象天、地、山、川这些大的事物时,就使这些事物具有了灵气(类似于现代系统论思想,系统为了内环境的稳定-内稳态,具有自组织的生态平衡控制反馈功能),于是人们把天地山川作为神灵来祭拜;进而最大的事物地球、宇宙“元气浩大则称昊天”自然就是主宰一切之上帝,(大自然的一切自然规律本身就是上帝之灵魂)认为它主宰着人们的命运,也就顺理成章了。

注:在西方哲学中,物质和精神,一般地说是根本对立、界限分明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争来争去也就是究竟物质第一性还是精神第一性。在古代西方哲学中,物质是死的,上帝是纯粹属灵的,人的精神是上帝赋予的。西方哲学不能回答“精神从何而来”,而古人的‘气理’学说与西方哲学相比较,用以解释世界万物之起源,精神物质之关系,毋宁更为合理,更接近现代自然科学。它类似于现代系统论复杂性事物一旦成为相对独立系统,就必然具有信息反馈的自组织功能,此既是事物系统内环境稳定(内稳态)之必然,又是事物相对独立区别于其它事物之根本。

㈣气理的抽象唯有通过象数具体感知
然而,气中之理这个‘上帝’是抽象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规律,唯有通过象数这个具体的、可以人为感知的事物外在表现去间接了解和把握气理规律(道)。故象数与气理关系表达如:
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言》:“象则可形,数则可记,可形可记,故其理可借而知。”数是记录象的符号、工具,借以明理。
唐代王冰注释“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理,则谓所蕴于内不可阅者也。
北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理无形也,故因象以明理。”抽象之理无形可见,通过物象而表现。《易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不可见的理与可见的变化之象,二者同一不可分割。气理象数浑然无间,见其象而知其理,致广大而极精微。
明清方以智《物理小识》:“为物不二之理隐而不可见,质皆气也,征其端几,不离乎象。彼扫器言道、离费穷隐者偏权也。”“故性命之理,必以象数为征,未形则无可言,一形则上道下器分而合者也。”气理形而上之道,必须通过象数形而下之器才能得以表现,为人所掌握。
清代王希孟《理数合解·三易探原》:“物象者,理气发现可见之迹耳。理者气之主,气者象之充,物象非理气不生,理气非物象不显。”“现无形之道于洛书河图,借数以显道也,羲皇本河洛之象于先天后天,借象以显数。”理、气、象、数之关系清楚明白。
释家以性代气理,以相代象数,统称为性相。《大智度论·第三十一》谓:“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法华经·方便品》谓:“知其相,如是性。”就是说,性是本体-气理,相是可识别的状态和表现-象数,通过相-象数的具体感知而了解抽象的性-气理。
……

㈤象数学本质是描述‘气理’运动变化状态学说
《周易》:“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效法模拟、比类取象之符号、模型)。“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象数学作为一种学说,其基本内容是试图通过有形之象数而获得对天地万物以及无形的作为其物质基础的气之产生、存在及其运动变化之道的认识(类似于通过观察研究客观事物产生、存在、发展、运动变化的过程,从而认识和描述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定律或规律、必然性或规定性、法则或准则、因果关系等)。它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试图模拟、阐述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变化、消亡的规律,即论道。因此从内容、功能、目的而论,象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描述气之运动变化之理的学说,简称‘理气之学’。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提出的‘理气阴阳之学’,其实也就是为了强调无形重于有形、气理重于象数、象数是手段、气理是目的、阴阳划分是构建。用老子《道德经》言之: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白箱-象数),了解明白看不见、摸不着的道理(黑箱-气理),这是明白把握天下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基本方式。三十根车辐形成一个车轮,目的是让中间留出空处,才能装上车轴,使车轮转动;踩打泥土做成陶器,目的是让器皿中间留出空处,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建造房屋在墙上开门窗,目的是让空气流动、人能出入,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常常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只是利益之表征,而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才是用之目的。然而经济社会往往偏重于以价值为核心的利益交换,而常常忽视事物背后、作用事物变化的理。

离开‘过程’孤立研究‘象数’离‘道’远焉
既然象数是手段、气理是目的、阴阳划分是构建,无形之气理(规律-道)又是一种连续变化的运动过程体现,那么任何简单孤立的事和物(有形感知、暂时客观存在)其实都不足以反映象数学要描述的‘气理之道’,象数学要反映的其实是一种既通过客观事物运动变化过程反映的,又独立于客观事物以外的、客观存在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抽象道理,既非具体事物本身,又非通常意义上的简单分类,根本意义上是一种描述具体事物运动变化内在、本质的客观规律(秩序)。(类似于现代数学中,孤立的数如微积分中的Dx趋向于0而不等于0,孤立的研究某一个Dx毫无意义,但研究它们的集合运动轨迹(积分)却有着无穷的意义。)又因为“生命的本质是气化活动构成的耗散过程流,而结构仅仅是这个过程流的局部表现而已”,所以阴阳构建的中医象数‘气理之道’必须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过程中把握,离开过程研究任何孤立的‘象数’,都离‘道’远焉!

传统中医认为“医者,意也”,中医的认识论本就是一种‘得意忘象’的思维境界。《周易·系卦》“圣人立象以尽其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言为象之代表,象为意之代表,均是得意之工具。)汉代易学家王弼所谓“立象尽意”和“得意忘象”,其实也就是要表达一种通过后天‘象数’过程,而明白先天‘气理’秩序的参验认识论。故当代哲学界有人旗帜鲜明地指出:“道是过程,气是关系、方式,象是状态,数是关系、方式、状态之量度符号。”中华医道本就是关于过程、关系、方式、状态描述区别于现代西医关于结构、功能、形态的描述。用这一观点回眸当今仍在热衷于寻找‘阴是什么,阳是什么’的大科学家们行为,有时实在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古人早已明示,阴阳本就是‘有质无形’‘得意忘象’的气理之道,所以即使化大力气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结构、功能、形态物质,作为整体过程中的相对对应座标也许可用,但这也已离开阴阳构建要表达的‘气理之道’-过程、秩序、规律远焉!

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说:“我们如果能够超出具体事物中所人为限定的主客体界限,进一步看到一切主客体关系中都存在着统一运动,以及其它类似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内容,那么我们所认识的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与道、气、数、序、类、态、势、象的概念范畴体系,及其所表达的观点和方法,就具有了普遍的、一般的意义。例如,光学家在研究光的运动方式的共同性时,就并不计较发光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物理学家在研究摆动的共同特征时,则不必同时深入了解摆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现今要求中医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从朴素自发起步去重新解决西医已经解决了的人体结构与功能问题,是无端强加于中医的痛苦而灾难性的脱胎换骨任务。由此可见,立足于过程、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自然原理去认识中华医道,不仅具有紧迫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具有深远而伟大的历史意义!”

㈦考虑开放因素,无形‘气’理秩序变有形‘数’理模型
用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生物体(器)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开放系统,任何生物体(系统)都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高度有组织有秩序的耗散结构。它还必须是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出入交换,产生负熵流以减少总熵,依靠接受负熵,吸收信息,才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有序状态,维持其生命的存在。此即中医‘气理之道’强调的气之“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认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如果物质能量信息的出入交换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气者生之充、非形,神则无体,理如幽深。”气理之道本是开放系统的无形开放性运动方式,为了进一步有利于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体运动状态(同时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标志阴阳多少、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就必须考虑其开放性的“升降出入”对整体运动变化过程的影响,象数学进而通过把五行(标志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与八卦(六十四卦辞、384爻辞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相参合,把原本是阴阳要表现的无形之‘气’(理)秩序,变成了开放的、清楚可循的、非线性有形‘数’(理)模型(因为数是最能体现过程秩序之道的工具)。

同理,五行与六气相交(持五行相生之序,风、火、暑、湿、燥、寒,六气分主三阴三阳之六步,构成一岁节气过程),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数列本就是古人描述事物从开始到消亡变化周期的符号。天地五行为十,天地六气为十二)相配,主运客运相合,构成中医运气学说(五运六气)。六十甲子、三百六十变化,同样在用复杂事物‘阴阳交错之多少’(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连续变化发展过程(模式)来描述作用于人体疾病意义上的时间、环境、气候、数理等参数影响(类似现代医学所追求的“生理——心理——社会——自然”大融合的宇宙医学模式)。此《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言:“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盛,正则微。”‘六气主气’非位(太过或不及)变成‘六气客气’,‘客气’为害,则为六淫。皆是其考虑开放因素的真实写照。

㈧都是开放性过程周期描述模糊数理控制模型
虽然(考虑开放因素对过程影响)越多,对应变化越复杂,《周易》的变化万千,使之成为“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易·系辞上》)(《易》是圣人用来穷究深奥的道理(极深),以探研细微征象,(研几,‘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指事物发生之肇始、端倪、征兆。)只有‘极深’精研事理,才能融会贯通所有道理(天下之志),只有‘研几’认识把握事物的征兆,才能掌握主动,成就天下之事务。)通过系统过程周期变化把握规律,故具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博大精深;运气学说的玄奥繁冗,使历史上多少博学名家、英雄豪杰为之尽折腰。然而归根结底,其方法实质无非都是四象‘阴阳多少划分’之演化繁衍(数理推广),通过开放性的过程周期描述将原本是阴阳要表现的无形之‘气’(理)秩序,变成了清楚可循的有形‘数’(理)模型。(注:正因为是系统过程周期变化概率把握,是大概怎样-度势、数理模糊解,而不是局部结构解剖,不是必然怎样-算命、公式唯一解,千万不要神化了!)

推而广之,同上理,后世中医的诸多系统辨证方法,如十二经络辨证、伤寒六经辨证、五行脏腑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俱都是通过不同的阴阳划分来描述人体和疾病变化发展过程中标志盛衰、消长,判断进退,转归、预后,把无形之气理秩序变成有形之数理模型方法。(并非孤立症候群意义上的静止‘方证对应’)都是一种在整体连续变化发展过程中状态、关系、过程的动态把握控制模型。{注:与易经八卦有所区别的是,这些辨证方法(模型)已经进入中医二三级概念范畴,已经与具体自然科学(医学)和实践方法(医疗技术)融为一体。见后论}


四、‘阴阳多少划分’的跨学科性质

㈠阴阳数理秩序演化“中国式套盒”与宇宙全息律
王存臻和严春友把这种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模型构建“中国式套盒”解释为宇宙全息律(王存臻等《宇宙全息律统一论》);高德将此命名为“元序--八种秩序演化程序”(高德《秩序论--象数学及中医哲学理论实质》);用以对应于描述太阳系的运动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月亮彗星的运动变化、宏观大至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小至原子运动(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乃至化学元素周期律、人体生物节律(王宗耀《易经与人体生物节律》)、细胞的分裂变化、生物遗传基因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都发现有惊人的、绝不是偶然巧合的一致性。

㈡阴阳数理秩序演化与生命遗传密码
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钥匙:宇宙公式易经和遗传密码》,首次阐明了64个生物遗传密码“词”与《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的对应。(DNA上的四个碱基如何与20个氨基酸相对应,既不重叠,又不带标点?由三联体组成64个排列顺序,64个密码词令人惊奇地与《周易》六十四卦圆图相吻合。其中,碱基A腺嘌呤对应于少阳,G鸟嘌呤对应于太阳,C胞嘧啶对应于太阴,U/T尿嘧啶对应于少阴。)(见张其成《易符与易图》)

1984年秦新华氏发表论文提出了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的吻合问题。同年,蔡恒息氏提出遗传密码及八卦中的中极学说,即遗传密码及八卦三联体的第三个密码为中性,变异不改变氨基酸的性质,体现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论。1988年杨雨善提出了《通用》密码子八卦图,以阳爻代表强型核苷C和G,阴爻代表弱型核苷U和A,64个密码子正好平均分成8组,它们天然地与中国古代《易经》八卦规律相吻合。(见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1989年徐宏达从《易经》所内緼而占出的卦(密码)所转译成英文符号正好是1966年完成的三联密码普适遗传密码表的组成和序列,并且分毫不差。(见徐宏达《周易所蕴示的遗传密码》)

1990年日本学者间中喜雄将嘌呤类假定为阴(A和G太阴、少阴),嘧啶类假定为阳(T和C太阳、少阳),应用到遗传密码表中解读易学,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表示氨基酸的三联体惊人地与“易之八卦”相对应,从“乾”开始,八卦不仅与DNA非常整齐地排列对应,而且还可发现一些与“先天八卦图”相似的有意义的划分,可按易学总括为乾巺类、兑坎类、离艮类、震坤类四类,更有利于从这‘宇宙构造模型化的八卦图-河图’中得到启示。(见间中喜雄《针灸于易经》)

2002年高德按徐宏达的研究方法重新排列六十四卦序列与64个遗传密码一一对应,并按照六十四卦秩序演变规律作五种发展形态排列组合图,使六十四卦在循环往复过程中,其空间结构呈现双螺旋式排列组合。使之更趋近于“宇宙全息重演律”包含的三大定律:⑴构造模式重演律(全息递归结构);⑵周期重演律;⑶过程重演律。
……。

㈢阴阳数理秩序演化(根号2周期序列)自然界根源

徐道一、张勤文等在研究一些地区地震周期序列、天体运动天象周期序列、太阳黑子与生物圈的密切关系周期序列、长江流域水文参数周期序列……后发现,天、地、生存的各种自然现象不仅都存在周期性变化,而且均呈现出类似六十四卦秩序变化的偶序列周期和类似六十甲子秩序变化的干支序列周期变化(根号2周期序列)。由此推论,我国古代先贤在2000多年以前,通过对天、地、生命各种自然现象的长期观测,(《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臣斯十世,此之谓也”用了十世,相传十代人,约300多年的时间才产生了这样的理论。)运用思维的高度概括能力,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变化中,寻找出了其中最基本的周期序列的本质联系,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这一本质联系,结合时空及具体对象的特点,分别进行了具体的应用,并考虑了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能描述复杂系统运动变化的特殊方法(一元论的阴阳数理秩序演化),这可能就是‘易经八卦’‘五运六气’产生的自然界根源。(见徐道一等《大自然探索》)

㈣阴阳数理秩序演化与现代系统论思想相吻合
另外,近年来,美、法、德、日本一些学者都在努力研究《周易》,一些学者把易经看成中国古代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核心。因为易经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整体,与现代系统论思想相吻合;自然现象符合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所表征的客观规律,这种一元论的阴阳数理秩序演化,通过两种类型的线条(阴阳爻相当于二进制的0和1)可表征2、4、8、16、32、64……以至无穷的变化及相互之间复杂关系;它们被看成是自然与人之道的形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宇宙原型,作为‘欧洲科学的灵感来源’它孕育了大批类似系统论、控制论(模糊控制)、信息论、秩序论(新旧三论)……跨学科的现代前沿科学产生,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许多新的热点和亮点。

正因为这种一元论的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模型构建,与现代认识的跨学科系统论诸多思想和基本原则相吻合,或者说现代系统论思想要表达的,一切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有序性、层次性、开放性、循环性、自组织性、全息性等等基本原则本就是来自于这一阴阳数理秩序演化理论的启示,于是这一‘阴阳多少划分再划分’描述事物连续发展变化过程的方法,让西方学者李约瑟博士惊呼《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巴特克认为“《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的生命密码同《周易》的结构密吻。”

未完,接下文《古代自然科学衰亡与中医顽强生存缘由

《我看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系列文章作者 马桢伟 2008、3
⬅ 【金老中医】《归藏易》与中医临床 老茶馆 古代自然科学衰亡与中医顽强生存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