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篇第五十六

书名 所属卷 阅读
📙灵枢识 📃卷五 4395


    诸本无篇字。
    
    胃者
    (止)
    以次传下
     马云。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即营卫生会篇所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也。其曰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即营卫生会篇所谓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于膀胱也。张云。玉版篇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气味之正者。莫如水谷。水谷入胃。以养五脏。故脏腑者。皆禀气于胃。而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先。然既有所先。
    必有所后。而生克佐使。五脏皆有相涉矣。至真要大论。言五味各有先入。义与此同。人受气于谷。故谷气入于营卫。其糟粕之质。降为便溺。以次下传。而出于大肠膀胱之窍。
    
    谷始入于胃
    (止)
    吸则入
     甲乙。喉咽、作喉咙。是。马云。抟、音团。周礼。矢人凡相 。欲生而抟。张云。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以溉五脏之至也。溉、灌注也。两行言清者入营。营行脉中。浊者入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大气、宗气也。抟、聚也。循、由也。气海即上气海。一名膻中。居于膈上。盖人有三气。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宗积于上焦。出于肺。由喉咙而为呼吸出入。故曰气海。
    
    天地之精气
    (止)
    气少
     马云。谷化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入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
    出之者三分。则天地之精气。入之者一分。惟其出多入少。半日不再用谷。则谷化之精气衰。至一日则气少。
    故晁错曰。民生一日不再食则饥者。正此意也。任允谦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谷入于胃。化其精微。有五气五味。故为天地之精气。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其大数常出三入一。盖所谓所入者谷。而所出者乃化糟粕。以次传下。其津液溉五脏而生营卫。其宗气积于胸中以司呼吸。其所出者。
    三分之隧道。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简案、张义与马同。今考经文。任氏所解。似得其旨。
    子华子曰。天之精气大数。常出三而入一。其在人呼出也吸入也。一之谓尊。二之谓耦。三之谓化。精气以三成。与本节文稍同而义异。
    
     米
     脏气法时论。作粳米。张云。 、俗作粳。
    
    黄黍
     张云。黍、糯小米也。可以酿酒。北人呼为黄米。又曰黍子。此五谷之味合五行者。
    
    各有所宜 所言五色者
     诸本宜下更有五宜二字。唯马志本。并无之。言、作谓。所谓五色者一句。
    接下节。
    
    脾病者
     张云。此下言脏病所宜之味也。脾属土。甘入脾。故宜用此甘物。
    
    心病者
     张云。心属火。苦入心。故宜用此苦物。
    
    肾病者
     甲乙无黄卷二字。张云。大豆黄卷。大豆芽也。肾属水。咸入肾。故宜用此咸物。
    
    肝病者
     张云。肝属木。酸入肝。故宜用此酸物。
    
    肺病者
     张云。肺属金。辛入肺。故宜用此辛物。此上五节。与五脏生成论之五合。宣明五气篇之五入者。意同。皆用本脏之味。以治本脏之病也。
    
    五禁
     张云。辛味属金。能克肝木。此下五节。当与宣明五气篇。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等义参看。
    咸味属水。能克心火。酸味属木。能克脾土。甘味属土。能克肾水。苦味属火。能克肺金。
    
    肝色青
     张云。此下言脏气所宜之味也。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意也。此下五节。仍与脏气法时论后文相同。
    
    心色赤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色黄
     张云。启玄子云。究斯宜食。乃调利机关之义也。肾为胃关。脾与胃合。故假咸桑软以利其关。关利而胃气乃行。胃行而脾气方化。故脾之宜味。与他脏不同。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色白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色黑
     张云。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 逆顺篇第五十五 📃目 录 水胀篇第五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