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中焦篇

书名 所属卷 阅读
📙温病指南 📃卷上 3919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
    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由上焦肺经。传入中焦阳明胃经尚未结实也。白虎汤主之。脉浮而促者。热邪尚可透表也。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白虎汤
    (见前)
    减味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钱五分) 石膏(四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悉具。(如第一条所云) 数日不大便。脉沉数者。中焦邪渐结实也。增液汤主之。
    
    增液汤
    (凡温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万不可遽用承气。盖此方通便生津而不伤气也。)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水八杯煎三杯。口干则与饮之。饮尽便不下。再作服。以通为度。
    阳明温病。服增液后。过十二时。大便不下者。增液合调胃承气汤主之。(即照增液汤原方。与调胃承气汤方合为一剂。)
    调胃承气汤
    大黄(一钱五分) 芒硝(二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皆有。(如第一条所云)数日不大便。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服增液调胃承气后。大便仍不通者。中焦邪已结实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乃攻里峻剂。必脉象。证象。与书中一一相符。已服增液调胃。便仍不通者。方可用之。如脉浮。脉迟。或恶寒。或小便清长。或舌虽黄黑。苔薄而润。或病者平素阴亏。及胃弱食少。均不可轻用也。慎之慎之。)温病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则通体皆厥。不螈 。但神昏。七八日以外。大便闭。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
    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热结中焦火极似水也。大承气汤主之。
    
    大承气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水三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一杯服阳明温病。(如首条所载)诸证悉有而。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有结粪也。宜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水煎服。
    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为结粪也。先服牛黄丸。如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温病。纯泻稀水无粪者。热结旁流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牛黄丸
    (见前)
    调胃承气汤
    (见前)阳明温病。下利谵语。若阳明脉实或滑疾者。肠虚胃实也。小承气汤主之。若脉不实者。热犯心包也。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小承气汤
    (见前)
    牛黄丸
    
    紫雪丹
    (见前)温病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者。上焦未清。而又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三焦俱急也。
    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承气合小陷胸汤
    生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栝蒌(一钱五分)黄连(一钱)水煎服。
    温热本伤阴之病。若下后汗出。则胃阴受伤。急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益胃汤
    沙参(二钱) 麦冬(三钱) 冰糖(六分) 细生地(三钱) 玉竹(一钱炒香)水煎服。
    下后无汗脉浮者。邪气还表也。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热甚伤津也。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金受火克元气不支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银翘汤
    银花(二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二钱) 细生地(二钱)水煎服。
    
    白虎汤
    (见前)
    白虎加人参汤
    (见前)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里热未解也。清燥汤主之。
    
    清燥汤
    麦冬(二钱五分) 知母(一钱) 人中黄(八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水煎服。咳嗽胶痰加沙参(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 梨汁(半酒杯) 牡蛎(一钱五分) 牛蒡子(一钱五分)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邪气复聚于胃也。然津液日耗。须加意防护其阴。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护胃承气汤
    生大黄(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细生地(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知母(一钱)麦冬(一钱五分连心)水煎服。
    
    增液汤
    (见前)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见。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者。险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也。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
    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者。肺气不降里证又实也。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坚牢。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火腑不通。小肠热盛。下注膀胱也。导赤承气汤主之。神昏舌短。饮不解渴者。邪闭心包。内窍不通也。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太热。
    津液不足。间服增液。仍不下者。脏燥太甚无水舟停也。增液承气汤主之。
    
    新加黄龙汤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二条洗) 姜汁(六匙)水八杯煎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有转矢气。则为欲便。候一二时不便。
    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
    
    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二钱五分) 生大黄(一钱五分) 杏仁粉(一钱) 栝蒌皮(八分)水煎服。
    
    导赤承气汤
    赤芍(一钱五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生大黄(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芒硝(五分)水煎服。
    
    牛黄承气汤
    用牛黄丸一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一钱五分服之。不下。再服。
    
    增液承气汤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 。甚至反复颠倒者。膈间之邪未清也。
    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见前)若少气加甘草(一钱) 呕者加姜汁(三匙)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者邪热夹秽扰乱中宫也。如无下证。用黄连黄芩汤。(不渴而舌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黄连黄芩汤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郁金(八分) 香豆豉(一钱)水煎服。
    阳明温病。舌色绛不渴者。邪气深入血分也。清营汤主之。(若舌苔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清营汤
    (见前)阳明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化斑汤
    (见前)阳明温病。下后疹出者。加减银翘散主之。(此因下后疹出。阴液已伤不可再用葛根升发。故仍从加减银翘法。而稍变其药味。)
    加减银翘散
    即照银翘散方 去银花连翘豆豉加蝉蜕(三钱) 赤芍(一钱) 丹皮(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斑疹用升提则衄血。或厥逆。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骛乱。若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气陷也。
    
    调胃承气汤
    (见前)阳明温毒发痘者。(形如小儿痘疮。或多或少。紫黑色。)秽浊太甚也。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渴者加花粉。
    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黄。小便短者。加芩连之类。脉沉内壅者。酌量轻重下之。(如发疮形似杨梅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
    多现于面部背部亦照此法。重用败毒之品。兼与利湿。如土茯苓萆 之类。)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者。不可下。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宜用甘苦合化法。冬地三黄汤主之。
    
    冬地三黄汤
    元参(二钱) 黄连(五分) 苇根汁(五茶匙冲) 细生地(二钱) 黄柏(五分) 银花露(五茶匙冲) 麦冬(四钱) 黄芩(五分) 生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
    温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以淡渗利水。(如五苓八正散之类)恐伤阴也。温病燥热者。不可纯用苦寒。(如三黄汤之类)恐苦能化燥也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则病必复发。须周十二时后。缓与清淡之食。不可令饱。饱则病亦复发。发必重也。
    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者。肠胃津液受伤也。可与益胃增液之属。下后舌苔未退尽。
    身微热。面微赤。口微渴。脉微数。日浅者。亦与增液益胃之属。日深舌微干者。用下焦复脉法。均不可再用承气汤。
    用之证必增剧。甚则燥咳泄泻而死。
    
    益胃汤
    (见前)
    增液汤
    (见前)阳明温病。渴甚者悉尼浆沃之。
    
    悉尼浆
    (见前)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凡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牛黄丸
    (见前)


⬅ 风温上焦篇 📃目 录 风温下焦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