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术的重大理论缺陷

2009-04-25 22:57 楼主
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大家来讨论下 ,不要骂,要以理服人。


理论系统是一种学术的核心内容,它要对事实给出原因、本质和意义的说明,为技术操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对事实的解释说明是否正确,对技术操作的指导是否准确无误,首先依赖这种理论是否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其次也与这种理论是否完备有关。因为理论的不完备,就无法给以合逻辑地延伸,在最关键之处就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从而也就无力对事实作出彻底的说明,同时也无力对技术操作给以准确的指导。中医学的理论就存在这样的突出的缺陷。

1.中医学理论缺陷例证陈述

中医学的理论缺陷在生理、病理、方剂、药物、病证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可是从兴办高等中医学教育以来的60多年中,没有人对此进行过分析,甚至也没有人发现这一问题的存在。这说明中医学界缺少必要的理论敏感性 。

1.1阴阳学说的理论原则无法贯彻到底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最高层次的理论,渗透在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也是中医学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贯彻在中医临床各科之中。然而,这一最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原则却因自身理论的不完备而无法贯彻到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阴阳学说的特点和说明范围有过明确的概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表明阴阳学说是说明宇宙一切现象的,没有例外。现代几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对阴阳学说都做出了大同小异的解释:阴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1]这一理论原则本来是不错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可分为两个方面。《素问·五运行大论》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这是说阴阳分法是无限的。然而这一正确的原则在中医学中就无法贯彻到底。比如五脏基本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虽然脾少谈阴肺少说阳),可是六腑就无法再这样分阴阳了(虽然胃可勉强分出胃阴胃阳),奇恒之府则完全无法再分阴阳。气可分为阴气阳气,精也可分为阴精阳精,但是血就不能再分阴阳。为什么无限可分的阴阳在简单的事实面前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呢?

1.2五行学说内含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在层次上是可与阴阳学说并列的理论成分,它用以说明生命和疾病运动的规律规则。然而五行学说按其自身的规定,却包含不可回避的逻辑矛盾。因为五行的每一行都同时具有相生和相克两种作用,相邻者为相生关系,隔一行则为相克关系。如补土既生金又克水,从相生方向,补土可直接生金,然而从相克方向,补土克水,水被克不能抑火则火旺,火旺又会克金。那么补土究竟会生金还是会克金呢?[2]其他的每一行都如此类,都会得出从相克方向合逻辑地推出与相生方向正好相反的结论。金代的张元素曾依五行学说提出药物的五脏苦欲补泻观点,基于五脏之间的整体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药物如补心则泻肺,补肾则泻心,补脾则泻肾,补肝则泻脾,补肺则泻肝。张氏观点符合五行生克的逻辑规则,然而按此观点则无法确定某种药物究竟属于补药还是泻药。合逻辑却违背了事实,因此张氏观点在历史上没有得到推广。为什么五行学说会有如此逻辑矛盾呢?

1.3奇恒之腑缺少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奇恒之腑属于中医脏象学说的内容,具体包括脑、脉、骨、髓、胆、女子胞。这六个奇恒之腑都是客观存在的脏器,理应具有确定的生理病理意义。然而这些客观实有的脏器,在理论上却很少能显示出特殊的生理病理意义,在实践中也无力用以分析临床病证,更不能指导诊断治疗,实际上是可有可无的。在临床中奇恒之腑可以有病,如脑病、胆病、女子胞病、骨病、髓病、脉病等。但是它们却不能有自己独立的证候,也不能从其自身理论对自己所患的病给出分析说明,更不能根据自身理论提出治疗原则,还不能以其自身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客观实有的脏器,客观发生的疾病,为什么却不能从其自身理论进行诊断治疗呢?什么原因使奇恒之腑缺少理论和实践意义呢?[3]

1.4病证之间同异关系的对应错位

中医学临床原则是辨证论治,即治疗不是根据所患之病而是依据疾病表现出的证候确定治则和处方用药。如果没有出现一定的证候,不论所患何病都无法进行有根据的治疗。然而,不同的病会表现出相同的证候,同一的病又会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对同病异证而言,表现的是证候的个性;对异病同证而言,表现的则是疾病的共性。可是,根据证候的同异能对疾病的同异给出本质上彻底的说明吗?病证之间何者为本何者为标呢?究竟是病决定证候还是证候决定疾病呢?是证候为疾病的证候还是疾病为证候的疾病呢?如果是疾病决定证候,那么以相同的证候如何说明疾病的差异性?以不同的证候又如何说明疾病的同一性?怎样能保证根据证候确定的治法方药不偏离治病的内在要求?如果证候是由疾病决定的,那么根据证候进行的治疗能够实现治病求本的目标吗?[4]在理论上又该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呢?

1.5理论上的一元方解无法应对实践上的多元方用

方解是基于方剂中药物配伍关系对方剂功能主治的理论说明,它要解释每一味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和针对证候的什么问题。因为方剂是确定的,因而方解也就是确定的,就是一方只能有一个方解,不能有两个以上方解。可是任何方剂都是治疗病证的,这在理论上就必然要求方解不仅必须与组成药物相应,而且也必然要求与病证的病因病机相应。然而在实际临床中,多数方剂在应用中都会超出方解的范围。如小柴胡汤,是依少阳半表半里证给出的方解,[5]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却广泛地治疗许多疾病。新浪网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小柴胡汤这张方子和枢机、解郁结、畅三焦、达气机,它不仅可以促进五脏六腑新陈代谢谢,而且可以调畅人的精神情志,所以发热的疾病用它可以退热、抑郁的精神状态,用它可以解郁消愁,那么脾胃肝肠和胰腺的病变用它,可以促进代谢谢,妇科病用它可以调整月经和治疗带下,外感内伤都可以用,还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显然这些都不是少阳病的半表半里证。这就提出来这样的问题:这种方解在理论上的合理性何在?在实践中怎样理解其指导意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方解与方用之间不对应的情况?

1.6有限的性味归经无法在理论上说明众多药物的作用差异

性味欲归经是中药学最基本的药理学概念,用以说明中药的功能和主治。如果按孙思邈划定的“天生万物,无一而非药石”的药物范围,那么药物的数量则几乎是无限的。可是药物的性味只有四气和五味,归经也就是归十二经。其中归经只说明药物的作用位点,没有为药物作用定性的意义,药物作用的性质只能由性味来说明,这就发生了药物性味过少而药物数量过多的不对应矛盾。不同的药物不论有多少方面的相似,既然是不同的药物,它们之间则必有不同之处,其作用绝不会完全相同。如此,无数药物的作用之间虽有有限共同之处,但是其差异性则几乎是无限的。四气与五味无论怎样组合,都是有限的组合,最大的组合值也不会超过一种药物具有九种作用性质,即便如此也无法将无限的药物作用性质的差异说明清楚。那么以性味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性质就一定是无法穷尽的,就必然会出现遗漏,即以药物不同性味及其组合的差别无法说尽不同药物的作用性质的差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

1.7治证的方剂无法准确应对治病

辨证论治原则确定了中医治疗的证候目标指向,这就从理论上规定:不论所患何病,都必须依其所表现出来的证候确定治则和处方用药。由此,现行的方剂学教科书中,对每一首方剂都只标明对证候的主治,而没有标明所主治的是什么疾病。[6]然而任何证候都是疾病的证候,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脱离疾病与疾病无关的证候。但是同一证候可以在不同疾病中表现出来,而不同证候又可以在同一疾病中表现出来。方剂只标明了主治的证候而没有说明主治的是何疾病,那就势必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者一方可以通治同一证候背后的不同疾病,或者不同方剂又能通治不同证候的同一疾病。按照这一原则就可合逻辑地推出又一种结论:依据证候,不同的方剂就可以治疗同一疾病,而同一方剂也可治疗不同的疾病,这里既没有方剂之间的差异界限,也没有疾病之间的差异界限。可是中医学理论概念所能演绎出的证候数量是有限的,疾病和方剂的数量从可能性而言则几乎是无限的,为什么有限的证候会有无限的方剂?只标明证候治疗指向的方剂如何确定其所治的疾病?未标明所治疾病的方剂究竟是任何病都能治还任何病都不能治呢?在理论上怎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呢?

1.8四诊与辨证只能诊断证候而不能诊断疾病

中医学以四诊(望、闻、问、切)方法收集病人信息,然后以多种辨证方法对四诊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诊断结论。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但又长期没有被人注意到的问题;这就是四诊和辨证究竟诊断了什么?又能诊断什么?四诊方法只是收集病人有什么异常信息,它本身并不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是经过多种辨证方法分析处理得出的。但是任何辨证方法只是辨证而已,得出的只能是证候结论,而不是患有何病的结论。诚然,中医学有自己的病名,但是中医学的病名多是标明主症的概念,而没有包含病因,也没有包含病理,因此这种病名缺少有意义的内涵,既没有在理论上说明什么,也不能在实践上指导什么。既然中医学的诊断只完成了证候的诊断,那就只能提供治疗证候的依据,而不能提供治疗疾病的依据。证候永远都是疾病的证候,诊断只提供治疗证候的依据而未提供治疗疾病的依据,那么应该如何评判这种诊断的价值呢?它具有多少指导疾病治疗的意义呢?

1.9只针对证候治疗必然会导致对疾病治疗的延误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原则要求必须依疾病的证候进行治疗,不论何病,表现出什么证候,就确定什么治则和处什么方药,而不考虑所治的是什么疾病。正因为这样的原则,中医学才可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种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法则超越了疾病对治疗的限制,疾病被排除在治疗的视野之外。这种只重视治证而忽略治病的原则在理论上合理吗?在实践上又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对异病同证而言,因为病证之间的联系不是特异性的,某证候不是某疾病特有的,而是不同病共有的,那么根据共同的证候进行的治疗就必然没有把疾病的个性考虑在内,而对疾病特殊性缺少针对性的治疗,其效果会是理想准确的吗?对同病异证而言,因为病证的不对应性,对不同证候施以不同的治疗,又会把疾病的共性排除在治疗之外,那么不同的治疗都能准确针对疾病的共性吗?而既忽略了疾病的个性又忽略了疾病共性的疗法,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疾病或延或误的不良后果。如此应怎样认识和评价辨证论治的意义及价值呢?

1.10中医学理论不能说明“不内外因”的意义

“不内外因”是中医学病因学的内容,从古到今的中医学书籍中都有大量篇幅的论述。在中医学的病因学中,“不内外因”包括饮食、劳逸、金刃跌仆、虫兽咬噬、烧烫冷冻等因素对人体的伤害作用。从实际而言,这部分病因是最客观的实证性病因,有事可稽,有迹可查,有物可考。按理应该对这部分病因给以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其致病作用给出客观实际的说明。然而中医学理论虽然看到了这些因素导致的结果,但是却无力对其给出理论性的说明。因此尽管这样的病因客观存在,但是中医学理论却不能像对六淫和七情那样对“不内外因”作出病因特点和作用机制的说明,所以这种病因实际上不得不游离于中医学术体系之外。[7]如不同饮食的致病作用有怎样的区别?不同的虫兽对人的伤害有生么不同?不同的金刃跌仆的不同致病机制怎样?这种“不内外因”与所导致的证候有怎样的必然联系?什么虫兽导致虚证?什么饮食导致实证?阴、阳、表、里、寒、热不同证候怎样由这种“不内外因”给出说明?对这样的问题,中医学在理论上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医学中这样的理论缺陷还有多方面的表现,如为什么中医学诊断在法医学伤残或死因鉴定方面无效?为什么中医学理论无法对骨伤科的骨折、脱位作出诊断?又为什么中医学理论不能对骨折、脱位的整复固定给出有效指导?为什么无力指导诊断治疗仪器的发明创造?如此等等,都需要在学术上给出有深度、广度和高度的分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4-25 23:06 2楼
把所有问题都指为学术缺陷,是这篇文章方向上的的最大问题。
其它细节问题,不胜枚举啊
2009-04-25 23:09 3楼
约翰·伯格说:“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都是一个政治的问题。”
2009-04-26 12:37 4楼
这些都是中医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民国老一辈的中医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走的是中西结全,衷中参西的路子,其中杰出的如章次公、陆渊雷、祝味菊等前辈,中医要想发展壮大,个人的看法,就是要延着这几个前辈的路子走下去。只有做明明白白的中医,中医才不会被人利用来骗人,被人用来唬弄和糊弄人,才不会经常的被类似方舟子、张功耀、王澄之流质疑。
2009-04-26 13:44 5楼
事实胜过雄辩!
2009-04-26 13:45 6楼
还有层次的不同,和差别!
2009-04-29 22:59 7楼
重大理论缺陷还是杞人忧天
马桢伟2009年4月29日

中医优劣大论战,有人以一个内行中医的学术角度行文(批评者大都有些造诣),提出了“中医学术的十大理论缺陷”。也许其行文初衷是为了呼吁解决中医之不足,有利于帮助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客观上却无意之中给众多本就动摇于‘中医科学还是原始经验’之间的第三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故而有人谩骂、有人同情……,笔者似乎更赞同焦三仙先生的观点“大家来讨论一下[img=20,20]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png[/img] ,不要骂,要以理服人。”故今用以下理由否定之:
㈠任何学术理论都有重大缺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长林有言:“科学多元的客观依据是宇宙的无限性,宇宙和任一具体事物都具有无限多的方面和层面。宇宙毫无保留地展现着它自己,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全面接触它、把握它。我们只能依靠一定的渠道去接近它,这渠道就是认识方法。而任何认识方法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方法都是对世界的一种选择,都是主客观体的一种特殊的耦合关系。你的方法选择认识这一方面,就不能同时认识那一方面,你建立的耦合关系进入这一层面,就不能同时进入那一层面,因为世界是由各种对立互补的方面、层面所组成的。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方法,而认识方法的不同,导致了认识的结果也就不同,所获规律的形态也不一样,从而形成不同的科学模型,但却都是对这一事物的正确认识。于是形成形态各异的科学体系,这就是科学的多元性。”人类各种学术有限的认识角度、认识方法,有限的特殊耦合关系决定了任何具体学术都不可能完善,都是瞎子摸象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已,不可能没有缺陷,常常从另一角度、另一学术观看,都会发现其重大缺陷。
实践已经证明:中医、西医本就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不同思路、不同体系),究其原因实在是没有找到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原点作为出发点,双方一旦站在各自自己的立足点看问题,由于出发点不同,导致方向、作用部位都不同,根本就不是一个座标系,于是只能瞎子摸象自言其象。按照现行西式医学管理平台要求认识中医和中医理论,自然缺陷多多,认真起来恐怕远远不止十大缺陷……。但是否想过,倘若平等的站在中医的立场上认识西医、认识现行西医学术理论,恐怕会发现重大缺陷更多!那么西医是否不科学了?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从中医认识角度出发,现行西医学术理论实在误区、漏洞、缺陷太多,难以一一例举。就此笔者曾经拟写《深知现行西医之弊端,方知中医之伟大》一文批评之,后因涉及面太大,对中医发展并无实质性的好处而搁笔,现将提纲公述于下,我想也许多少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
(提纲)
A、医事是人生十字路口!“由病致贫、由病返贫”往往皆由于医事作怪。医事错,养身、保健、营养、体锻……何济?

B、市场经济导致现行医疗行业正在蜕变成血盆怪兽。

C、缺乏道德约束,先进医疗方案、高科技手段乃至法律条文都可演变成怪兽帮凶。

D、缺乏“医商”(医事智慧)往往是病苦潦倒的真正原因。

E、自古医生分两类:一大医(大医精诚)技术精湛、道德高尚;二庸医(平庸市侩)技术平庸、贪财失德。

F、资本阴谋正在中国医疗市场上得到超国际水平的发挥。

G、信息不对称导致国内医疗市场误区、怪事胜多:
a“艾滋病”究竟是中医太容易治,还是根本就是误区、闹局?
(艾滋病是典型的在西医错误理论指导下产生的错误疾病,又在错误认识、错误理论的主导下运用错误的治疗方法,结果让原本类似于乙肝之类的小病,酿成了世界性的灾难,此实在是人类医学史上一场由错误医学理论导演的荒唐大闹剧!)

b国外早已淘汰的乳癌手术(赫尔特D2手术)国内为何火红非常?

c有多少患者了解国际权威机构的大范围双盲调查结果:
㈠宏观上长期服用降高血压药没有能降低中风发生概率,相反致残率、病死率与服药率成正相关。
㈡宏观上癌症的放、化疗的疗效没有任何统计学意义,相反常常由此破坏了患者的基本自和能力。
㈢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弊大于利。

d台湾传销骗子竟成了政府定期讲座的讲师、大型企业的CEO。

e更多的国外垃圾医学产品(不能上市)在国内找到了大市场。

H、用当代前沿科学理念看现行西医的许多疗法,其思维上还处于孩提时代:
a用自组织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看癌症夺命三招(手术、化疗、辐射)全是一厢情愿、强奸机体。
b用质能守恒、超光态物质场原理看现今提高免疫方法不免有拔苗助长之嫌。
c用系统信息控制反馈原理看大多数慢性系统病处理无疑类同拆东墙补西墙。
d用对立统一整体质能守恒协同突变观点看糖尿病治疗,其方法愚蠢得可笑。
……

I、西医素以治病自称,可真正搞清病因的只有10%,是一门值得商榷的科学。
a还原分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b线性因果逻辑基础发病学的尴尬和无奈。
c对抗疗法的五大缺陷:
①跛足医学、②分裂医学、③被动医学、④治标医学、⑤人性淡漠医学。

J、当今西方大量医学专业人士用良知组成了现代西医叛逆同盟。
(上世纪末,美国白宫医学顾问团调查惊呼:“美国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患死于医源性的原因,占主导地位的医学学术理论正在遭遇挑战。”今天西方许多大牌科学家都在预言:“昨天的绿色、非主流、辅助医学,将上升为今天乃至明天的主流医学。”)

K、克林顿时期美国人民用在另类医疗上的费用已经超过了西医,在用行动选择放弃西医。

L、传统中医军事战略治病思维方法远胜于西医简单线性对抗思维。(与现代前卫科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混沌、模糊控制思想等价相似……)

M、现代人接受西式教育,若不知西医弊端,西医大盖帽,中医瓜皮帽,极易被“科学”假相所迷惑,相信谁?

N、中医倘若不知西医弊端犹如不懂竞技规则,再加裁判偏向,只能被罚下场。

O、当今中医唯有知己知彼、深知西医之弊端,方能有所突破。

P、“师夷之技以制夷”当年中西汇通派颇效,今天不妨磨砺再试。
-------

与此相比,倘若中医理论真有十大严重缺陷,也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何足挂齿?何况站在西式医疗平台标准立场上批评中医的“莫须有”罪名是否成立,还得试目以下分解。

哲学逻辑构想系统的好处何以成了“重大缺陷”

山西贾得道(中医史学家)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中医是两头大中间小,西医是中间大两头小,正好相反。中医理论起首于大量哲学内容,西医没有,中医的生理病理相当简单,甚至是纯逻辑推理,可它的临床方法却比西医多得多‘浩如烟海’。”
(笔者注:起首大量哲学内容创造了中医整体观特色,‘浩如烟海’的临床方法坚持了中医综合观特色,简单的纯逻辑推理又为中医的辩证施治建立了模糊管理的系统控制模型。)

实际上不仅是这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两头才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特色(没有阴阳学说贯通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方法,任何自然科学都不会有这浓重的两头)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哲学、自然科学、实践方法的贯通,使人类大脑思维的前瞻性、远虑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中医理论本就是古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易传·系辞》援物比类思辩主义的产物。如果说现代科学是试图见微知著,用微观实证来解释事物的话,中医则是见著测微,用大自然规律来推导和探究人生变化发展的规律和轨迹。古人在那面对人体黑箱缺乏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不可能被打开的年代,聪明地运用了思辩主义的好处,从哲学入手,建立哲学逻辑构想系统(阴阳、五行、六经等类似于现代系统控制管理模型)用于归纳整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所得的经验和方法,用哲学逻辑构想系统(系统控制管理模型)来代替当时不可能知道的现代生理病理。
因此阴阳实质本是依靠类比或比喻对事物(系统)加以属性归类的相对划分方法,而类比在一定条件下只是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手段,它绝不是今天的实验室“科学”论证,某种程度上只是提供人们研究问题线索的一种方法学而已。至于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它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确切(一旦确定严格范围概念便丧失了它的思辨性优势)。比如中医规定,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外为阳、内为阴,那么腹部的皮肤相对于背部的皮肤则为阴,相对于胸背部的内在器官(肺)则为阳。由此回看当今某些仍在热衷于‘寻找发现’阴是什么?阳是什么?或是一定要把阴阳一分到底、一定要落实到某一脏器的西式中医“内行”行为,将虚拟的藏象模型混同于具体的脏腑实体,将具体的事物与模拟的模型混为一谈,用由此得到的错误结论来批评指责中医理论“重大缺陷”,岂非显得有些幼稚可笑!
正因为中医理论是哲学逻辑构想系统,所以打一开始就不用受时代科技发展的束缚,具有跨时代、垮系统的包容性,不用眼见为实,只需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按原来构想中的系统装填,因此更具有海纳百川之胸襟,它可以容纳下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黄帝内经》由此而海纳百川,赖有此跨时代、垮系统的包容性,伴随着历史脚步、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悠久传统文化。
“思辩主义的好处,一旦贯彻可以按原有结论概括无限事实,可以容纳后世各种辩证理论和实践。”决定了它是‘肯定之肯定’走在事实前面的真理,尤胜于西医永远跟着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展后面(眼见为实)‘否定之否定’走在事实后面的真理。
因为是哲学逻辑构想系统,它一旦发现事实与之不相符合时,它可以制造系统的周边缓冲地带,构造新的缓冲理论。例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桓(脾胃派)提出‘甘温治大热’虚证发热可以用补气方法退热,与原来【内经】【伤寒】热者凉之不符,结果演变发展了一个阴火理论缓冲之;清代王清任背刑场尸体解剖证实,中医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实际看到不符,写著名【医林改错】希图纠正传统中医理论,结果后世保留了他几个行之有效的活血化瘀方,创造了一个活血化瘀的中医络病学将之容于传统中医。又何须担心即使前进道路上存在着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暂时的‘理论缺陷’呢?
不同学术观点甚至根本对立的学术理论,对西医理论也许是件了不得大事,而中医理论从来就是大道胸襟、海纳百川、自然而然、又何必逐一较真呢?从《黄帝内经》到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到明清温病各大流派,……中医理论从来就是这样求同存异、熔融与共、携手前进!故科学泰斗钱学森断言:“从根本上看,与其说中医落后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科学落后于中医的实践和思维。”同理,常常中医能够包容西医,而西医不能容纳中医。明眼人都应该看到:今天中华医道的博大精深,学说方法技术的浩如烟海,大概皆于此思辨的哲学逻辑构想系统的传承性、包容性不无关系,或者干脆就是中华医道走肯定之肯定道路的必然结果!是它使中华文明中的自然、生命、道德(社会之道)融会贯通,让哲学、自然科学和实践方法携手前进!可是不知怎么了?中医理论体系的这一显著优势,到了今天的西化中医“内行”后辈眼里,竟成了“严重缺陷”,倘若中医祖宗地下有知,岂能不骂子孙不肖!
㈢西化的中医基础理论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又一误区
中华医道的博大精深,学说方法技术的浩如烟海,同样,中医流派、各派理论也多如牛毛,无可尽数。(一般的说,各派既有自己的特色,也必有自己的特殊理论)就流派理论而言,有特殊理论的是理论。没有特殊理论的也是理论,甚至有理论是理论,没理论也是理论。如笔者所闻,某个中医朋友介绍,其师门规矩,只背经文和跟老师治病,不谈理论,久而久之,自能开悟。……常常对立的、包容的、交叉的各自为政,统领着各大中医流派与时具进。从来就没有哪一家、哪一派的理论可以包罗万象,一统天下。然而这几十年来,由于西化中医的规范化标准化推进,在有关中医教育和中医管理部门的推导下,中医理论逐渐在后辈中医眼中演变成只此一家,别无分行的中医基础理论,用初学中医的基础理论混同于中医理论已成当代后辈中医的常见病。其实这就犹如把一个三岁孩子学练毛笔字的九宫格、描红簿混同于书法艺术一样可笑。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一谈中医理论就是那么几条中医基础理论,更有甚者,谬误千遍,以为真理,按此不效便责中医理论无用;按此欲与西医标准化接轨,发现不能,便责中医理论“重大缺陷”。本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又确是当今人们对于中医理论的普遍认识和争论。真不知应该‘哭’还是‘笑’!
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国内,我们的主流中医专家、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都在强烈呼吁:中医管理部门尽快出台‘中医临床标准方案’(大都参照西医标准),如上海某王牌中医院的学科负责人,硕士、博士生导师撰文,以众多临床事实罗列了中医大量不可克服的缺陷,必须求助于西医弥补,呼吁中医临床标准化和西医接轨已刻不容缓,据说此文引起了中医界的轰动效应(笔者按:实在因为当今‘不按标准方案便是医疗事故’让他们忧心忡忡,并非一定中医认识问题,但以此教育中医后来,中医还是中医吗?)。与此对照,国际上,电视“国际权威人士谈中医”美国哈佛-医学权威人士认为:“中医长于在思维上战略上制定医疗方案,而西医则长于在具体技术、战术上落实其方案,而不是西医定病,中医辩证,本末倒置。”两者谁高谁低,读者若能明眼洞穿,本文的目的已经达到。
再看近日网文摘录,一个外国医学专家对国内中医的批评。雪莱•奥克斯认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到欧美地区的前提是对科学、文化以及对中医的共同认识。她说,目前中国中医药界对科学的定义与欧美学术界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国家,理解科学垄断真理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是指实践科学。她认为,中医药具有多元性,不应以演进论观点看待中医药史。中医彻底“西化”就会走向灭亡。f

雪莱•奥克斯还说,对科学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中西方对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认识。中国中医药界认为中医必须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不然就不能称其为科学的理论,目前中国国内所用的中医教材均是在这种理念下编写而成的,这就把中医药多元性的原貌变成了统—的、单—的整理出来的“规范”理论。p
这种统一的、单一的、“规范”中医理论,还是中医理论吗?拿这种理论与现代西医接轨出现的“重大缺陷”,能算在中医理论分内吗?这实在是西化中医理论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惹得祸!
㈣学习中医理论为了规范思维,不限于规范操作
从来中医读书为了明理,明理为了构建系统。传统中医认为:带着质疑求索之精神,博览群书、比较认识万法之理,“博极而通,通而精,精而返约(简)。”“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成致其约”【医学集成】是中医成才必由之路。其实此所谓‘通’就是明理,‘精’(专业)就是构建特色系统,有了特色系统自能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大道至简-约)。‘博’之目的为了‘通’-明理,明理之目的为了‘精’-系统,有了系统控制模型,自能约(简)。故“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成致其约”。学习中医理论与学习西医理论不同,从来就不是简单为了规范操作,如果有所规范的话,那就是思维的规范,即以中国古典文、哲、史为基础,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等为代表的经典传统知识结构的规范。倘若这一知识结构牢固熟练地掌握,辩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自然将随之形成并规范,有了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的规范,选方用药的技巧自然水到渠成,自然能执简驭繁。反之,倘若本末倒置,把规范的重心放在临床选方用药的技巧规范上,片面追求特异疗效,必然导致中医整体水平由成熟的理论医学向早期的经验水平方向倒退,一心求巧,必然弄巧成拙。
故中医历来就有“下工执方欲加(操作规范),中工临证察机(思维规范),上工大法无法、(精而返约【大道至简】)。”试想,一个斤斤于经络穴位度量尺寸的规范针灸师与一个神注气至,信手拈来用针的不规范针灸师,其中医境界何止相差里数?学中医者谁都明白哪一个是自己的目标。倘若学习中医理论只是为了规范技术操作,那么中医还能精益求精吗?还能有上工圆机活法,大法无法吗?离开了思维的规范,片面追求操作技术的规范而学习中医理论大概只能培养出依葫芦画瓢的下工,能培养出大法无法、信手拈来的上工吗?
何况执着于枝子末节的规范,‘尽信书不如无书’。生活中大凡有经验、得到群众认可的老中医,常常“博极而通近乎道”反不如“技精成艺进乎道。”(庖丁解牛)更现实,有几个是通过学习规范理论而取得成功的?更多的是通过“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通过“走千里路、访百家技、察万种病”得到的;医家自古就非读书人专利,医术自古就是来自于民间,依赖民间生活来源的滋养具有草根性,行千里路到民间寻师访术本是历代医家的必修课。今天真正有所作为的各大院校中医领军人物,又有几个不是当年上基层、下农村、遍访民间高手、摸爬滚打出来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中医历来如此。相反今天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辛苦读了几十乃至几百门课程,知识不可谓不多,理论不可谓不正统,操作不可谓不规范,但常常还是无堪大用的“生医”一个。这难道是中医理论本身的“重大缺陷”吗?依靠修正中医理论体系能够解决的吗?
㈤对所谓中医理论十大敏感“缺陷”正本清源
1、阴阳无限可分,是示人一认识方法,让你学会抓主要矛盾,不是要求机械无休止划分,有如此必要吗?分得过来吗?现代物理已分到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医学已分到大分子层面的基因、细胞因子…,一个普通临床医生有必要把患者如此细分吗?能够细分吗?
2、五行相生相克,是一种其正视为河图结构,侧视为洛书结构,俯视为顺序结构;一个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简单优美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稳态模型。就人体而言,其又是一个多形态、多结构、多信息、多功能和多重子系统、广泛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网络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一个复杂的稳态应变体。即客观事物对象本身的模糊性和生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诊疗过程中的相对模糊概念(存在灰色地带)很难精确。显然阴阳五行系统模型的建立,则为古人运用类似于今天“混沌学、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大数法则”思想方法解决模糊性问题,开辟了道路。
生、克、乘、侮是五行网络在其内部构成了多条、多级、多种反馈回路,一个要素分别要和四个要素,发生二种以上相互作用的反馈控制,不是生理病理对应,更不能机械一一对应。(详见拙文论“藏象”)
3、正因为藏象理论是人体社会公共关系“政府”职责分工,不是具体脏器的生理病理,故而从属于藏象的奇恒之腑更不是具体脏器,更无必要独立症候,独立治疗方案……。
4、中医辨证施治不等于方证对应,是辨机、辨体、辨进退,是治人、治国、治体质环境,此证不等于那证,不要混淆了!(详见拙文论“证态”)
5、正因为中医辨证施治不等于方证对应,更不是辨病施治,是辨机、辨体、辨进退,是治人、治国、治体质环境,所以理论上的一元方解,可以用于同一病机、或同类体质、或同样疾病周期的各种病人,一方多元多用,甚至一条枪加减变化具有广泛普适性。(详见拙文“大道至简一条枪”)
6、中医药的性味归经不是化学结构的靶器官导向,而是生物场效应修正配制。既是生物场效应负电荷的作用影响,当然可以是非常小的无穷梯级,也可以是寥寥几个作用方向的概率体现。(详见拙文“民间中医方法揭秘”)
7、中医方剂的针对,从来就不是‘病’、不是‘症’,也并非‘证’(只是一种近似、方便法门),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从唐千金方、宋和局方剂,到当今西式辨病施治),历代医家皆论,贪图简单直接的辨病用方是异化中医方剂、退化中医疗效的一条死路。(详见拙文“古代自然科学衰弱与中医顽强生存缘由”)
8、中医的四诊手段是重在辨机、辨体、辨进退……的人体网络外在信息反映收集手段,不是内在脏器透视工具,因此不能精确定位、定性发现分析疾病。因为中医方剂是围绕着辨机、辨体、辨进退……治人、治国、治体质环境,所以一般而言,并不影响方剂的疗效,相反多了几条辩证治疗途径。
9、针对症候的治疗,严格的说不是中医之提倡,顶多只是一个下工所为。相反西医线性思维对症处理则是最常用的方法,为何厚此薄彼,把耽误疾病说成是中医理论的缺陷?
10、中医本是循症医学,是循果而求因,不是循因而求果,是由症状而导出病因、病机,如只要见‘风’之症状,无论是否真的受风,俱可按风论治,相反即使真的受了风却不一定能用祛风之剂。古人早就有言:“由因察果十之五六,由果察因十之八九。”循果而求因是为了确定治疗原则。而‘不内外因’原因症状俱显,治疗无需再循果求因推导病机,自然无须复杂,直接治疗就是了。何必追寻枝子末节而繁文缛节。
及此概括全文,言中医学术的重大理论缺陷者,乃近代西化中医之所为,也是近代西化中医的杞人忧天,它是对真正的中医学术、中医理论的一种误会和错解,坚持真正的中医学术和中医理论者又何须担忧?
2009-04-29 23:13 8楼
但是血就不能再分阴阳?
——————经方理论中血本来就是分阴阳的!
有精气的血叫营,是阴中之阳,
无精气的血叫血,是阴中之阴。
在经方中,阴阳理论贯穿始终,并且都很圆融。
就是六经辨证也叫三阴三阳辨证法。

这样的批判文章,其实是苍白无力的!
2009-04-30 13:33 9楼

顶!
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极,再小的物质,只要相对独立,就自成太极,又可以分阴阳。哪怕是一个原子、一个基因片段都是如此,何况一滴血乃至全身的血。此古人言:“凡象皆气也,不有两,则无一。”“欲一之不能为之变。”“一之体立,故两之用行。”此中医阴阳之中还有阴阳:
阴阳之中又有阴阳(类似于现代系统“全息论”“部分包涵整体”“自相似”“无穷嵌套”等观念的原始表达,“析离原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按《周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应万物。”将四象用阴阳又分为天之四象和地之四象,合为八卦。进而八卦之中再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384爻六十四卦的双重三结构)、一百二十八卦、……以至于无穷。而中医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大概漏了这至为关键的一条,或者说,在阴阳互藏条目下没有表达清楚,才有后来西式逻辑的把某一物质定性为阴或阳以后就不能再分阴阳了。实在是如笔者上文所言:
用初学中医的基础理论混同于中医理论已成当代后辈中医的常见病。其实这就犹如把一个三岁孩子学练毛笔字的九宫格、描红簿混同于书法艺术一样可笑。
现代科学已知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宇宙间不存在任何离开其它两者而独立存在的事物。所谓阳是强调能量层面,所谓阴是强调质量层面,因此血中偏能量大(有精气)者为营(阴中之阳),血中能量低(无精气)者为血(阴中之阴),请注意它是一种相对划分,不要胶柱鼓瑟。想一想,完全没有能量的物质(包括血)有没有?想通了,自然就能理解阴阳之中又有阴阳。

2009-04-30 15:09 10楼
这些文章,看几行就不想看了,显然是光搞理论没搞临床的人炮制出来的东西.比如脾阴肺阳的问题,临床还是常见,不是没提就没有.侈谈理论是很容易的,但中医学的理论毕竟不是数学物理这些理论,坐在温暖的办公室,准备几张演草纸,就能象爱因斯坦那样在广义时空里否决牛顿的经典理论.另外批教材可以,而把教材上升到就是中医理论的角度,显然是可笑的.
2009-05-07 11:08 11楼
中医理论无缺陷!只不过楼主理解错了,因而产生理论缺陷!医者意也,只要楼主能契入中医的思维模式;自能发现其中真理!
⬅ 诸脉主病 老茶馆 殷大奎:医生应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