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突围”须有“三针”

2011-04-20 22:05 楼主
中医针灸临床诊疗费用偏低、缺乏保护框架以完善资格准入、临床针灸医生不重视手法等问题日益严重,3月19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医针灸保护、传承及发展研讨会上,各路中医专家纷纷拿出“放大镜”,审视针灸在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根金属材质的细针,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申遗成功后的“突围”?“传统与现代只隔着一层纸,关键是如何去捅破。”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说。

第一针:收费应体现劳动价值

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医生石现表示,在北京地区,针灸的临床收费偏低,一次治疗按规定只能收取十几元,体现不出针灸医生的劳务价值,影响医生的积极性。

对此,黄龙祥也深有体会。他说,以前带过的一个来自韩国的博士生,这个学生在该国每天只需看5个患者,收入竟然比国内针灸医生看50个患者的收入多很多。“这种收入的差别,直接导致国外针灸医生的事业心、上进心比国内医生强烈。”

第二针:医生不能忽视发掘传统

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程海英表示,现在没有一个保护针灸的框架,对针灸几乎没有准入门槛,“有些人只学了一点针灸的皮毛,就敢动手治疗,潜在危害巨大。”另一方面,医院针灸医生对手法越来越不重视,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李维衡对此深感忧虑:“在北京某医院的针灸科,一天收治的患者能达到1000多人,很多医生只‘针’不‘灸’,不讲手法,针扎得越来越浅。必须重视对针灸医生的培训。”

“培训应当包括对针灸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黄龙祥感慨,“国外针灸界盛行的科学针灸,即干针疗法,其实在我国明代时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规范及使用工具,后来逐渐消亡。如今干针疗法从国外被引进回来,实际上还是‘出口转内销’。”

第三针:尝试多学科联合研究

针灸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否应对针具与针法进行多学科联合研究?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院长刘石认为对针灸的研究,应立足于“定量化、数据化、可视化”。

“我们将利用热、物理方面的研究手段,可视化检测加热过程中火针沿长度的温度分布,以及不同速度和时间条件下火针对机体的影响。”以针灸分类中的火针为预研项目,刘石提出的设想获得了北京针灸学会的支持。北京针灸学会希望针灸可以借此形成定量化、可重复验证的操作规范。“这对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意义重大。”刘石表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18 20:05 2楼
嗯 有点意思
⬅ 《实用中医》上册(辨证论治) 老茶馆 气虚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