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的比较

2011-04-21 18:04 楼主
作者:唐亚平、杨宏宝、朱文锋

中文摘要:对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从诊脉部位、诊脉方法与脉象、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壮医脉诊受到中医脉诊的影响,吸收了一些中医脉诊的长处,但又独具特色。
关键词:壮医脉诊 中医脉诊 比较
脉诊不仅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壮医中也很受重视。壮医的脉诊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它独具特色,且具有实用价值,广泛被壮医所应用,从而成为壮医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既各有特点,又有一定的联系。
1.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诊脉部位的比较
古代壮医主要有两种诊脉方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它在手臂、胭窝等部位的支脉候脏腑的病变,前臂中部候头、心、心包,前臂内侧候咽喉,前臂外侧候颈胸;下肢胭窝外侧候腰、肾、腿,下肢胭窝内侧候小肠、膀胧、皋丸,下肢胭窝中部候胃、大肠。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脉诊部位为上臂中段内侧候胃、上臂中段外侧候肾等[1-2]。
关于中医诊脉的部位,自古至今有很多记载,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三部九候法(遍诊法)。人体分成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故称三部九候法。上部于头部诊之,中部于上肢诊之,下部于下肢诊之。(2)人迎寸口法和三部诊法。人迎寸口法即诊人迎脉和寸口脉,后来《伤寒论》中又加上跌阳脉而成为三部诊法。以上这几种方法现在已很少应用。(3)寸口诊法。其位置在腕后高骨内侧挠动脉所在部位。
可以看出,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诊脉部位繁多,体现了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与中医古老的三部九候脉诊法、三部诊法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起源应可追溯到《素问·三部九候论》,可见壮医这种脉诊法是在中医三部九候脉诊法、三部诊法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来的。它诊脉部位繁多,虽然比较麻烦,但诊察每个局部的脉搏可以了解每个局部的血液供应情况,全身各处的脉搏的改变并不是一致的,单诊一处的脉搏而对全身脉搏情况作出结论有时失之片面,故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可全面了解全身血脉的状况,有其自身的优势。当然,这种方法取脉部位配属脏器繁杂而不够规范,对于其原理等,尚待进一步研究。壮医单指脉诊法脉诊部位在上臂,与寸口诊脉法有相似之处,可能多多少少也受到了寸口诊脉法的影响。
2.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诊脉方法与脉象的比较
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不讲寸关尺,食指、中指、无名指摆成三角形(如品字),相距约一寸(即指患者食指第二节宽度),三指用同样力量进行诊脉,如发现某部位脉象的反常,采取单按法,就用中指或食指、无名指在出现异常脉象的部位反复寻按。正常脉象和缓、均匀、不急、不慢、不上、不下、不大、不小,急慢、上下、大小脉均属病脉[2]。壮医单指脉诊法其布指一般只用右手中指诊脉。这种脉诊比较注意脉诊部位的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是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定疾病之寒热及疾病进退情况,尤其是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如脉急、面黑提示肺部疾病正在发展。虽然壮医脉诊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一般而言,无论何种壮医脉诊法,皆以脉和缓有力,不急不慢,往来流利,节律均匀为正常脉.不论何种诊脉法,若按之脉急数,多为热毒火毒所致之热症,属阳证;脉缓慢多为寒毒阴邪内积,属阴之证:脉按之有力者为毒盛正旺;脉应指无力主虚证;若脉微欲绝,冷汗淋漓者,主危候;脉往来不畅,甚则间隔,或节律不整,为有淤毒。
中医诊脉方法目前常用的是寸口诊脉法。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医生和病人侧向坐,交叉取脉,中指定关,指头平齐,以指目按触脉体。指法有总按、单按等。中医脉象繁多,公认的常见病脉就有28种。
从诊脉方法来看,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与中医寸口诊脉法一样,布指都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都是既有总按,又有单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壮医脉诊受到了中医脉诊的影响,吸取了中医脉诊的一些长处,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但壮医脉诊的脉象种类较少,而中医脉诊的脉象种类多得多,相对而言更为成熟、更为全面。
3.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临床应用的比较
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在临床上对腰痛、肝炎、胆囊炎、胸痛、胃院痛、尿路感染、妇女痛经和子宫疾患等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壮医单指脉诊法有助于测知疾病之寒热及疾病进退情况,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以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中医脉诊对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临床各科病证的诊断都离不开脉诊。
相比较而言,中医脉诊的临床应用更广泛一些,但壮医脉诊对某些病证的诊断也有自己的优势。
从以上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的比较可以看出,壮医脉诊与中医脉诊虽然各有特点,但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壮医的脉诊法,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是壮族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是壮医临床上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随着文化的传播及不同民族医药体系的交流,壮医也吸取了部分中医成分。受到中医脉诊的影响,壮医在进行诊脉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一些中医脉诊的长处,但他们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发挥。壮医脉诊是壮族民间古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是祖国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壮医脉诊长期流传于民间,以前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总结,它的理论还不够完善,尽管如此,它仍然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它独特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对壮医脉诊要做好发掘、整理、提高工作,以促进祖国民族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文波.广西民族医药史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6. (23 ): 36-40
[2]何子强,黄崇巧,杜一飞.壮医诊疗技法概要[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 (9 ): 11-13
[3]苏汉良.壮族民间脉诊的探讨[J].铁道医学,1979. (6): 364-36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藏医脉诊 老茶馆 中医与傣医之脉诊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