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通脉心法:心脑病辨治感悟与探索

2011-04-23 00:01 楼主
内容简介
《扶阳通脉心法:心脑病辨治感悟与探索》共分4章。前3章为扶阳通脉心法理论知识及临床应用经验总结,系统阐述了扶阳通脉心法的理论依据、基本要点、临床价值、辨治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和具体遣方用药技巧与创新;第4章为扶阳通脉心法的临床运用,分别介绍了扶阳通脉心法辨治几种常见心脑病的思路方法、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在每个病的后面均附有真实的医案和临证经验体会。《扶阳通脉心法:心脑病辨治感悟与探索》资料翔实,内容原创,辨证思路及治疗方、药、用法全面具体,经验体会真实可信,操作性强,是一本颇具学术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的参考书,可供心脑血管病专科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扶阳通脉心法:心脑病辨治感悟与探索》:探究火神学术理论根源
拓展扶阳心法辩证思维
目录
第1章 扶阳通脉理论学习与应用体会
第一节 扶阳通脉心法的理论基础
一、少阴心、肾的生理功能
二、太阴脾的生理功能
三、血与脉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扶阳通脉心法的基本要点
一、以温扶元阳为主旨
二、以通脉活血为核心
三、基本特点
第三节 扶阳通脉心法的现代临床学意义及应用体会
一、现代临床学意义
二、应用体会

第2章 扶阳通脉心法临床辨治思路
第一节 心脑血管病的动态辨证分型
一、辨证的基本思路
二、三个基本证型
三、三个证型的意义、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用“阳本”思想理论指导临床辨证
一、阳气与“阳本”思想
二、“阳本”思想是扶阳通脉心法的理论基础
三、气血学说与扶阳通脉心法
第三节 扶阳通脉心法的基本治则及代表方
一、扶阳通脉心法的中心思想
二、基本治则与代表方剂

第3章 扶阳通脉心法临证遣方用药
第一节 基本方剂分析
一、加味当归芍药附子汤
二、四逆补阳还五汤
三、加味理中桂枝茯苓汤
四、加味破格救心汤
第二节 温阳益气活血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
一、参附注射液
二、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三、黄芪注射液
四、香丹注射液(丹香冠心注射液)
五、红花注射液
六、冠心宁注射液
七、丹红注射液
八、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
九、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长龙通注射液
十、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注射液)
十一、脉络宁注射液
十二、瓜蒌皮注射液
十三、醒脑静注射液
十四、麝香注射液
第三节 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及合理应用的体会
一、中药注射剂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原则与体会
第四节 扶阳圣药附子的功效及用药经验
一、附子功效撷要
二、用药经验和突破

第4章 扶阳通脉心法与心脑病辨治
第一节 心绞痛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二节 心肌梗死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三节 心力衰竭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五节 高血压病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六节 脑动脉硬化症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七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八节 脑梗死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第九节 脑血管疾病性眩晕
一、重要医论学术观点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四、验案和体会
参考文献
序言
多年来,笔者对心脑血管病等危重症及某些慢性疑难杂症的辨治,一直围绕着“注重扶阳,活用经方”的思路,经治的病人普遍反映疗效好、见效快。实践证明,以扶阳为主导,灵活运用经方,特别是恰当地运用附子、桂枝或肉桂、干姜或生姜、炮姜等热性药,临床确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这充分说明了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治病的疗效好,也证实了“扶阳”学术思想的正确性。笔者将应用扶阳学术思想的感悟记述如下,权作本书的前言吧!
扶阳缘起和感悟
过去。笔者接诊的一些病情较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有时西医控制住急危重症后,全身症状却改善不太明显,如有些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出院后仍然有心慌、水肿、乏力以及动辄喘甚等症状,生活质量较差,不少患者寄希望于中药治疗。而笔者也早就发现,此类病人阳虚阴盛者居多,也曾多方辨治。
文摘
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充润营养全身脏腑经络组织器官。
1.血的生成和功能血的生成与脾肾阳气密切相关。
脾胃生血。《灵枢.决气》谓:“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由此可知。血由中焦脾胃所生,水谷精微所化,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能化生血液,又能统摄血液。正如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所说:“谷人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水谷之精微,必经脾之运化功能,才能化为血液。而脾胃阳气升降运化作功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环节,血以脾气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为原料,又须经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功能才转化为血液,而气化生血液的功能活动又是通过脾胃肾等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表现出来的。所以,阳气愈旺盛,脏腑功能愈强,化生血液的功能亦愈充沛。阳气亏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阳气虚可导致阴血虚,故阳气的盛衰,往往直接影响血液的生化。
肾精化血。肾藏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其精生髓,髓化生血,精血同源。先天肾气乃命门之火,为“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难经·三十六难》),是温煦、促进血液生化的动力,“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亦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清代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所指更明确:“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https://www.amazon.cn/mn/detailApp/...iveASIN=B003DYUY24&adid=1N86839S2WZ4JC0BQ5XK&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幼科刍言 老茶馆 弘扬中医应该从外包装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