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弼臣临证思辨特点与学术思想研究

2011-04-25 16:33 楼主
刘弼臣临证思辨特点与学术思想研究
徐荣谦,王洪玲,张虹,王俊宏,孙洮玉. 指导:刘弼臣
[临证思辨特点研究]
刘弼臣教授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之一.虽年过八旬,仍精神矍烁,思维敏捷,临证不倦.刘弼臣教授行医60载,致力于儿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经,在继承先师经验的基础上,苦心探索,知常达变,形成了自己的临证思辨特点.现将刘弼臣教授的临证思辨特点总结如下:
一,从肺论治
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为少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则更易感受外邪,因此外感行疾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且易于传变,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根据上述思想,提出了从肺论治的观点,既治疗肺脏本身的疾病,又从肺论治其他脏腑的疾病,现举例如下:
1.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一般认为是外因诱发,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堵,相互博结,闭阻气道所致.刘老提出,诱发小儿哮喘的因素虽然较多,但主要是感受风邪.这主要是由于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不足,而又寒温不能自调,易感外邪.而风为百病之长,故小儿哮喘以感受风邪为主.刘老认为小儿哮喘,内因风痰内伏,外因感受风邪,外风引动内伏之风痰作祟所致.刘弼臣教授基于痰涎伏于肺,内风伏于肝,外风始受于肺的病机认识,积多年临床经验,匠心独运,创制治疗小儿哮喘的基本方.组成:辛荑10g,苍耳子10g,玄参10g,板蓝根10g,山豆根5g,钩藤10g,地龙10g,紫石英15g,秦皮10g.本方具有调肺平肝,温肾降气,化痰平喘的功效.方中辛荑,苍耳子,玄参,板蓝根,山豆根5味药,最能体现刘老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具有宣肺通窍畅气机,祛邪护肺安内宅的作用.发作期用之宣散外邪,调畅气机;缓解期则能切断病邪入侵的途径,防止外风引动内伏之风痰.
发作期,刘老常用基本方加葶苈子5g,苏子10g,莱菔子10g,以泻肺平喘,降气消痰.哮喘发作期经治疗缓解后,针对风痰内伏的内因,关键在于脾失健运,治疗强调脾以健运为补,但并不采用黄芪,党参之类补脾药,主张长期服用基本方加二陈汤(陈皮5g,半夏5g,茯苓10g,甘草3g),以健脾化痰,缓以图功,远期疗效较好.
医案举例:
王予时,男,3 岁8月.2006年3月3日第一诊.患儿于半年前开始反复发作咳嗽,咯痰并喘促,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察其: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尚可,抱入病房,咽充血,分泌物增多,双肺闻及喘鸣音,扁桃体2度,未见脓性分泌物,心腹(-),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诊断病名: 哮喘(痰热壅肺).处方:炙孤笋10g 乌梅10g 银花10g 紫苑10g 五味子10g 苏子10g 葶苈子10g 黄连3g 黄芩10g 紫石英10g 秦皮10g 百部10g 枇杷叶10g 制军15g ,服药7剂,水煎服,日1剂.3月11日复诊:症状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另外考虑病久伤正气,加川贝等养阴,当归以补气,并治疗中强调脾以健运为补,服后患儿症状消失,食欲可,眠安.
2.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刘老认为,本病相似于中医"心悸","怔忡"之证候,故临床按"心悸","怔忡"辨证论治多获良效.其发病多由体虚外感邪毒入侵鼻咽,肺卫使然.《素问·痹论篇》说:"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叶桂亦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深刻揭示了本病之病因病机所在.贪食生冷肥甘,遏伤脾运,痰浊内生,郁而生热,痰热内蒸,扰动心神而致心悸.禀赋不足,抗病无力是发病的根本内因.外感邪毒乘虚而入,肺卫首当其冲,其邪留而不去,或去而不尽,或极易造成邪毒复制再感,迁延不愈.正如《伤寒明理论·悸》云:"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不能温养心脉,故心悸不安".肺开窍于鼻,为五脏之华盖,主司呼吸而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心脾,因心主血脉,脾为气血之化源,因此肺脏受邪后,邪气可由肺袭心,引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而且肺功能失常也会影响到心的功能受损,而且还会影响到其它脏腑.故刘老明确指出:"幼儿娇肺易遭伤",故在病理上形成了"肺为娇脏,难调易伤"的特点.
医案举例:李某某…….(略)
3.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刘弼臣教授在治疗该病强调从肺论治,认为小儿气机紊乱与肺密切相关,主张以五行生克论传变.因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易为外邪所侵,肺为邪侵,易致传变,肺金有病,不能正常发挥抑制肝木的作用,则肝木有余,有余之肝木又可乘脾致脾虚,肺金有病,金水不能相生则肾水不足,不足之肾水又不能正常克制心火,使心火有余,正是由于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克关系上的异常循环,从肺论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治疗中常根据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灵活用药组方.常以辛荑,苍耳子宣窍通闭以治缩鼻;菊花,黄连清热明目以治眨眼;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以治摇头,有清滋而不腻胃,寒凉而不伤正之功;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以治肢体抽动;白芍,炙甘草酸甘合化养阴以治腹部挛急.重者则加用全蝎,蜈蚣,二药辛温燥烈,性猛走窜,行表达里,无所不至,最能搜剔风邪,开痰行滞,解毒散结,但用量不宜过大.蝉衣,僵蚕,元参,板蓝根,山豆根共伍,既可清热利咽,也可控制异常发声;菖蒲,半夏,郁金豁痰通窍可止秽语.切中病机,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医案举例:王某某…….(略)
二,从脾胃论治
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饮食不知自节,脾胃之病较成人为多.刘弼臣教授对儿童脾胃极为重视,因此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往往加用一些消食醒脾之品,用于治疗脾胃病和其他脏腑疾病,现举例如下:
1.小儿厌食
刘弼臣教授临床把该症分为两大类型,辨证用药,疗效很好.①脾胃虚弱型.治宜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和胃,药用党参(或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炙甘草,陈皮,半夏,枳壳,焦三仙,炙鸡内金,香稻草.②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和胃,健脾化滞,药用南沙参,麦冬,生地,石斛,玉竹,怀山药,扁豆,生山楂,生麦芽,鸡内金,香稻草.兼有腹痛者,加元胡,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医案举例:汪某某…….(略)
2.重症肌无力
刘弼臣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故治以益气升提,运脾通络.因脾主肌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旺则诸脏得养,功能自强,肌肉受益从而健壮有力.通过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了不仅对眼肌型有救,对延髓型和肌无力危象,只要处方加减得当,亦常奏效神速.刘老所用马钱子,意在通络生肌,防止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发生.惟本品有大毒,必须炮制后方可用药,并要注意剂量.
医案举例:刘某某…….(略)
3."易感儿"的治疗
刘弼臣教授认为,"易感儿"的治疗,主要在于驱邪和扶正.邪盛时以驱邪为主,体虚时以补虚为主,如见虚实错杂,应补虚以驱邪并用.
医案举例:董某某…….
三,从心论治
小儿为少阳之体,心常有余.若调理不当,易致心火炽盛而变生疾病.刘弼臣教授对泻心法的使用颇有心得,曾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举例如下:
三黄四物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刘弼臣教授认为,紫癜一证,亦即皮下出血,治疗之时,必须辩证准确,方才有效,如邪热入营,迫血妄行,溢于皮肤,发为斑证的,投以清热解毒,收效甚速.如果血淤蕴滞,新血不生,而见紫斑血肿的,又需活血化淤,切忌一片寒凉,如果证久,脾不统血,出现紫斑头晕的,又益调养心脾,疗效甚佳.同时认为,随着血液外溢,必将导致血液亏损,根据祛邪以安正,扶正以驱邪的原则,创立了三黄四物汤.
医案举例:邵某某…….(略)
四,从肝胆论治
小儿肝常有余,易出现肝火亢盛,肝气横逆,刘弼臣教授在临床辨治小儿情志异常性疾病时,常着重于这一点,现举例如下:
从肝胆论治小儿癫痫刘弼臣教授临床把该病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认为发作期多以实为主,与风,痰,气,瘀有关,缓解期以虚为主,多肾虚肝旺,或脾虚肝旺.发作期治疗以化痰开窍,理气平肝,熄风止痉为主,常用方药为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丹参,郁金,远志,全虫,菖蒲.痰湿重者加陈皮,半夏,甚者加明矾;肝旺明显者加钩藤或蜈蚣1条.缓解期治疗多以养阴柔肝镇惊为治则,常用药物为:五味子,川楝子,当归,蜈蚣,全虫,南沙参,熟地,石斛,生龙牡等.
医案举例:姚某某…….(略)
五,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湿热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节,易伤脾胃,湿食内停,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故小儿湿热病以内因为主.刘弼臣教授从叶天事苦辛通降治疗中焦湿热上受到启发,创立了大小苦辛汤,举例如下:
辛开苦降法治疗小儿泄泻刘弼臣教授认为,许多患儿的腹泻与素有湿热蕴积有关.采用辛开苦降之大苦辛汤治疗,消除湿热,大苦辛汤由黄芩,厚朴等组成.
医案举例:王某某…….
结语:刘弼臣教授治疗疾病,往往突发奇思,异军突起,从人意料不到之处入手治之,这一点也正符合新安学派的观点,且其制方严谨,用药精当,药少而力宏.理法方药条理清晰,君臣佐使主次分明,丝丝入扣,所以每获良效.从而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学术思想研究]
刘弼臣教授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少年时代生活在祖国的南方,从师于其姑夫―――"臣"字门的第四代传人,江苏儿科名医孙谨臣先生.出师后又先后到泰州,上海以及南京中医学校进修学习.仪征地区地处江淮之间,自古交通便利,各种中医学派在此交汇.尤其临近温病学派的发祥地―――-江南地区.因此当时刘弼臣教授主要学习和掌握了江南地区的温病学说,打下了深厚中医基础理论的根底.开始行医的几年,悬壶于江苏家乡,为乡亲服务.而后奉调进京,先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方剂教研室1年,对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由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既转调到附属医院儿科.在60年的漫长人生时间里,刘弼臣教授长期生活于京畿地区.北京是祖国的首都,联系着全国各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京畿地区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地,北接东北地区,西连西北地区南面与华中地区相连.不仅如此,由于北京的特殊的首都地位,使北京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十分密切.各地名医汇集于此.形成了"燕山医学流派".刘弼臣教授长年服务于首都乃至全国(以北方为主)的患儿.刘弼臣教授这种学成于南方,悬壶于北方的行医经历,逐步形成了他这种融会南北的学术思想体系.
一,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倡导"少阳学说"
每当他谈到中医儿科基础理论时,总是面临"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之争.数百年来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始终存在着,"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的争论.特别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总是面临这一儿科基础理论问题.持"纯阳"之论者,认为小儿体禀"纯阳",罹病容易化热,宜用寒凉.近代儿科名医奚晓岚特推崇这一论点,故以寒凉学派而著称.持稚阴稚阳之论者,则认为小儿赖阳以生,依阴而长.然而小儿阳尚未盛,阴亦不足,治疗还要处处注意护阳养阴.近代名医徐小圃特支持这一论点,并创立温热学派而著称于世.
1."纯阳学说"
《颅囟经》指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从而《颅囟经》提出的"纯阳学说"为中医儿科奠定了理论基础,存在自今,已越千年."纯阳学说"为中医儿科的创立,繁荣,发展;在揭示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展现小儿"脏器清灵,易于康复"的病理特点;指导中医儿科临床实践等方面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但是"纯阳学说"首先在所谓的"纯阳"上与中医学的"阴阳观"是相悖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阴与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为用,阴阳互根,阳生阴长,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纯阳学说"的所谓的"纯"实际上是不能存在的.
"纯阳学说"的所谓的"纯",主要受"道家"的"阴阳观"影响所致."道家"的"阴阳观"与中医学的"阴阳观"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具有一定的差异."道家"讲究修炼,认为如果将人体的"阴"全部修炼没有了,形成一团"阳"气,就成为神仙了.反之,如果"阳气"尽失,便是死亡.而"成仙得道"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纯阳学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一些非常有名的中医药学家与"道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葛洪"等名医本身即为"道家".
隋朝·巢元方著的《诸病源候论》云:"中古有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断疾病死生,世所相传,始有小儿方焉.逮乎晋宋,推诸苏家,传袭有验,流于人间."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亦有相同的描述.《颅囟经》的"纯阳学说"至少早在"晋宋"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清代《四库全书》关于《颅囱经》的提要中说:"《颅囟经》二卷,不著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其书.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2卷.那么,这里所谓的"人间"究竟指的是哪里 在唐代之前史书上并无《颅囟经》的记载.说明《颅囟经》在唐代以前尚未以正式书籍的身份在社会上流传.在"人间"流传,实际上指的是在"民间"流传.那么《诸病原候论》中所谓在"晋宋"之前的所谓"流于人间"之前的"世所相传",在哪里 文献中没有记载.据推测,应主要是在道家中流传.因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纯阳","此乃丹灶家言"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用"纯阳学说"很难解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2."稚阴稚阳学说"
"稚阴稚阳学说"是吴鞠通为了纠正"纯阳学说"的不足而创立的."稚阴稚阳学说"能够充分揭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阐明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为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稚阴稚阳学说"也同样存在着自身的不足."稚阴稚阳学说"难以解释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难以阐明小儿"热病居多","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稚阴稚阳学说"不能取代"纯阳学说".从而导致了数百年来"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长期并存的局面."稚阴稚阳学说"的出现,发展,补充了中医儿科基本理论,增强了中医儿科基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进而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两种理论长期并存到今天,影响了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继续发展.
3."少阳学说"
刘弼臣教授则认为"纯阳"是根据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而提出的,"稚阳稚阴"是根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提出的,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各有千秋,互有偏颇,不能强调某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刘弼臣教授基于"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长期并存到今天,已经影响了中医儿科基本理论进一步发展.因此,率先倡导用"少阳学说"取代"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1)"少阳"主春."少阳学说"在天象征着春天,主小儿生长发育.明代万密斋说"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资发生者也.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小儿不同于其它年龄阶段的最显著的特点.小儿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完善方面发展.小儿初离母体,来到世上,有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之嫩芽,年龄越小其生长发育速度也就愈快.这种特点在人的一生中好似自然界的春天,万物争荣,生机盎然,洋溢着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充分体现了小儿体禀"少阳",阳气偏盛,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生理特点.
(2)"少阳"主肝."少阳学说"在脏象征着肝,亦小儿主生长发育.《幼科发挥·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曰:"云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肝者,象征着东方,象征着春天,主少阳之气,为发之始,为有余之藏,称为"肝常有余".《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应四时,上为嵗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3)"少阳"主心."少阳学说"亦主心,心主"少火",亦主小儿生长发育.心者,象征着南方,象征着夏天,主君火.为阳中之阳,君火实为少火,少火生气.故亦称为"心常有余".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和智慧,小儿智慧的发育与心之功能密切相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素问·阴阳大论》云:"少火生气"之意.少火实乃少阳也."少阳"在人体,象征着少火,少火是维系生长发育之生生之气,是人体生命之原.
(4)"少阳"主肾."少阳学说"亦主肾,《灵枢 本输篇》云:"少阳属肾".而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本,而小儿的生长之机皆源于肾,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所在.故又有"少阳主骨"之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小儿时期肾气尚未强大,肾之阳气在小儿时期较为充盛,小儿时期,身体的迅速生长发育主要靠肾中阳气来维系.随着肾气的生长发育,小儿肾中之阳气也在不断的强大,不断的成熟.
(5)小儿"阳气"偏盛."少阳学说"通过突出"少阳"主春,"少阳"主肝,"少阳"主心,"少阳"主肾.强调小儿阳偏盛,在生理特点上展现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显著的生理特点特点就是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当中.小儿身体不断的生长发育必需依赖阳气的不断生发,阴液的不断补充来实现.因此,在小儿时期阳气显得尤其重要.小儿体禀"少阳",阳气偏盛,有利于小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小儿出生时身高仅为50厘米;体重为3公斤.到了1岁,其身高已经达到75厘米,增加部分相当于原来身高的二分之一;而体重则增加了3倍以上,达到了10公斤.这些具体数据足可以证明"生机盎然","阳气偏盛"的状况.在病理特点上,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侯中,阳证,表证,热证,实证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特别是小儿"热病居多"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小儿"阳气偏盛".此外,由于小儿"阳气偏盛",还充分体现了小儿"脏器清灵,易于康复"以及"修复能力极强"的病理特点."少阳学说"突出体现了小儿"阳气偏盛"的客观现状.因此,"少阳学说"不但可以涵盖"纯阳学说"所表现的正确一面.而且,还纠正了"纯阳学说"所谓"纯"的错误的一面.充分展现了小儿"阳常有余"的生理特点.
(6)"少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稚嫩,"阴"更稚嫩.《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王冰明确地注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素问.阴阳离和论》云:"厥阴之表曰少阳,少阳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清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更明确提出"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充分说明了小儿相对成人而言,阳气仍处于稚嫩和脆弱的状态.
对于"阴"来讲,少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在于"不是把小儿阴,阳二气等同起来,看成同样的稚嫩"."少阳学说"强调小儿之"阴"相对阳气而言,则更加稚嫩.在生理特点上强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充分展现小儿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和脆弱,嫩弱的一面.这与《灵枢·逆顺肥瘦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药证直诀》"五脏六脏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中将小儿比喻为"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芽儿故也.","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明代万全《育婴家秘·发微赋》认为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等看法完全一致.在病理特点上突出反映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
根据中医"阴阳互根,相互依存"的理论."少阳学说"不但可以阐明小儿"阴"与"阳"二气皆属稚嫩,同时还进一步说明,小儿之"阴"相对"阳"而言,则更显稚嫩.因此,"少阳学说"不但可以涵盖"稚阴稚阳学说"所表现的正确一面.而且,还体现了"稚阴稚阳学说"所未能体现小儿"阴更加稚嫩"的一面.充分体现了小儿"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7)"少阳"是指在小儿"阴阳平衡中"中"阳气"始终占主导地位.从表面上看,"少阳学说"只强调了"阳"并未提及于"阴".但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独阳不存,孤阴不长的阴阳观来看,小儿出生之后就存在着自身的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系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小儿也是如此.《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小儿自从离开母体,就开始了自身阴阳平衡的过程.
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维持小儿健康生长的基础.随着的阳气不断迅速生长,阴气随之生长,既所谓"阳生而阴长".由于"阳气"的生发,旧的阴阳平衡不断被打破.随着"阴"的补充,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因此,小儿的"阴阳平衡"相对成人来讲是不稳定的,是动态状的"阴阳平衡".小儿这种"阴阳平衡"的不断更迭和替换构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小儿阴阳平衡更迭替换快,小儿生长发育也快.小儿"阴阳平衡"更迭和替换不是均速进行的,而是有时快,有时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了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而且具有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的特点.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因此"少阳学说"体现了小儿阳气虽盛,但尚稚嫩,而"阴"相对"阳"来讲,就显得更加稚嫩和不足.
(8)"少阳"为枢."少阳学说"理论的核心是"少阳为枢"."少阳为枢",枢是机枢,枢纽,枢转之意.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之枢机具有阳气枢转,变化,调节的机能."少阳为枢"在小儿基本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都集中体现在一个"变"字上.
1)"少阳为枢"体现小儿生理特点上的"变".
①"少阳为枢"在小儿生理上体现小儿"阴阳平衡"的动态性变化
小儿的阴与阳在不断的枢转,变化.小儿的"阴阳平衡"在不断的由旧的"阴阳平衡"枢转,上升为新的"阴阳平衡".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小儿自从离开母体,就开始了自身阴阳平衡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少阳学说"只强调了"阳"并未提及于"阴".但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阴阳互根,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独阳不存,孤阴不长的阴阳观来看,小儿出生之后就存在着自身的阴阳平衡.小儿肌体的"阴阳平衡"是维系小儿生命的基本要素.
由于小儿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状态,阴阳之间消长十分活跃,阴阳平衡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少阳为枢"在小儿生理上集中表现为小儿"阴阳平衡"的动态性,不稳定性.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维持小儿健康生长的基础.随着的阳气不断迅速生,阴气随之长,既所谓"阳生而阴长".由于"阳气"的生发,旧的阴阳平衡不断被打破.随着"阴"的补充,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因此,小儿的"阴阳平衡"相对成人来讲是不稳定的,是动态状的"阴阳平衡".小儿这种"阴阳平衡"的不断更迭和替换构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小儿阴阳平衡更迭替换快,小儿生长发育也快.小儿"阴阳平衡"更迭和替换不是均速进行的,而是有时快,有时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了小儿生长发育规律.而且具有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的特点.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因此"少阳学说"体现了小儿阳气虽盛,但尚稚嫩,而"阴"相对"阳"来讲,就显得更加稚嫩和不足.小儿阴阳频繁互相转换与变化充分体现了小儿体禀"少阳"之"少阳为枢"的枢转特色.
②"少阳为枢"在小儿生理上体现小儿形体与智慧的发育集中体现在"变"
小儿形体与智慧的发育集中体现在"变"上.西晋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的小儿"变蒸"之说对小儿形体与智慧的发育和变化进行了阐述.以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和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对此也有类似的描述,特别是《小儿药证直诀》中列有专篇"变蒸"篇对此描写的更加祥尽.此后在"变蒸"学说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理论根据.
小儿不同于成人阶段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变化之中.古代医家认为,由于小儿生长发育旺盛,其形体,神智都在不断的变易,蒸蒸日上,逐渐向健全方面发展谓之"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通过"变蒸",小儿的情志就有改变,血脉与筋骨更充盈和坚实,脏腑功能也逐渐趋向完善.如《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中说:"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小儿药证直诀·变蒸》中说:"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长,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情性有异于前,何者 长生脏腑智意故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凡儿生六十日,目瞳子成,能识人,……乳母常须依时按节,续续教引,使儿能会,此是定法也."后世对于小儿"变蒸"学说虽然有争议,但是对于小儿生长发育的阶段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故此民间有小儿"一月好睡二微笑,三四似识妈妈貌,五六见人欲抚抱,七八常将妈妈叫,九十学语开心窍,一岁能表憎与好,岁半模仿兴趣高,二岁会报屎与尿."充分体现了小儿生理上的这种规律性变化.
"稚阴稚阳"学说充分体现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柔弱"的特点.但是无法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讯速的生理特点.而"纯阳"学说虽然能够体现小儿生长发育讯速的特点,如果用于解释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变化的"变"就远不如用"少阳"学说的"少阳为枢"来解释更加透彻和自如.
2)"少阳为枢"体现小儿病理特点上的"变"
①"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发病容易
小儿由于体禀"少阳",特别是"阳气"尚未强大.小儿初离母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理上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在病理上则表现为发病容易.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所云:"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又云:"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片玉心书》亦云:"肠胃薄弱兮,饮食易伤;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易虚易实兮,变为反掌."小儿由于神气怯,肌肤薄,肠胃嫩,筋骨弱而又神识未发,寒暧不知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不懂卫生常识,不知危险,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远远高于成人时期.
"稚阴稚阳"学说在病理特点上虽然也可以解释小儿这种"发病容易"的病理特点,但是较之"少阳"学说的从小儿在生理状态下讯速转化成病理状态的变化来讲则显得不如用"少阳"学说的"枢转之机"来解释的更加完满."少阳学说"不但强调小儿阳气稚嫩,阴液更加不足,因而发病容易,而且"少阳为枢"又指出了小儿由生理到病理的枢转和变化特别讯速上.而"纯阳学说"强调的是小儿"阳气"偏盛,难于解释小儿的这种"发病容易"病理特点.
②"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易于发热的病理特点
小儿体禀"少阳",强调小儿阳气偏盛,一但患病,易于从阳化热.临床以热病居多.正如《河间六书》所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小儿无论感受风寒,风热,还是疫疠之邪,皆可化热;风热和疫疠之邪皆为阳邪,两阳相并,则发高热.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而小儿又阳气旺盛,一旦为寒邪所闭,不能外达,蒸腾于内而发热.诚如《幼科要略》所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谓"阳盛则热".相应而言,清热之法和清热之药,在儿科临床的使用率也相应的较高."少阳学说"解释小儿这一病理特点与"纯阳学说"相一致.但是"少阳学说"的"少阳为枢"则更能体现小儿从阳化热,枢转变化讯速的临证特点,因此"少阳学说"较之"纯阳学说"更胜一畴.而"稚阴稚阳学说"所强调的是小儿阴阳二气同样稚嫩,所谓"阳胜易热,阴胜易寒"的解释相对用"少阳为枢"的枢转之机来解释小儿易于发热的病理特点则有相当的差距.
③"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患病后"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由于"脏腑柔弱",小儿一旦患病后,变化特别迅速.阎季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说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是对这一特点的高度概括.
小儿患病后可迅速传变引起其它脏腑的病变;或两脏并病.例如;感受外邪后,首先出现肺系症状.若小儿体质较差或感邪较重,则病邪可迅速传变,可传之于心,或传之于脾,或传之于肝,或传之于肾等.亦可出现肺心同病,肺脾同病,肺肝同病,肺肾同病等.
小儿患病后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并见.例如:小儿肺炎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等,表现出一派实热证的现象,若失治或误治,则很快出现面唇及肢端紫绀,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细疾数等虚脱之象.这种变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所谓"朝实暮虚"的描述并不为过.
易寒易热也可理解为易热易寒.小儿体禀"少阳",临床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阳气偏盛,易于化热;另一方面阳气稚嫩,易于受损而寒化.如小儿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损伤小儿之阳气,使阴寒内盛,亦可出现寒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盛则寒".同时,由于小儿阳亦未盛,阴亦未坚,阴阳之间的平衡亦不如成人稳定.因此,在病理条件下易于出现阴阳之偏盛偏衰;寒热之间的转化亦较迅速.热证可以迅速转化为寒证;反之,寒证也可以迅速转化为热证."少阳为枢"很容易解释清楚小儿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变化.例如,有些小儿患感冒后可瞬即转变为肺炎喘嗽,若治不及时,或因传变,常可朝呈实热,暮转虚寒;或在实热内闭的同时,瞬即出现内闭外脱,表现为面色苍白,神倦肢冷,溲清额汗,脉象细促等阳衰征象,甚则变生仓猝.若一经阳回,正气渐复,邪正相争,实证又现.这种邪正消长,虚实转化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运用"少阳为枢"的理论阐发小儿这种传变讯速的病理特点尤为适当.
④"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的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儿科疾病在病情发展,转归过程中,虽有传变迅速,病情易于恶化的一面.但小儿为"少阳之体",阳气偏盛,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反应敏捷,修复能力极强.而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伤害.在患病之后,即使出现危重证候,只要救治及时,正确,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与护理,阳气一回,往往可以转危为安,病情就会很快好转,其转枢之机比成人要快,容易恢复健康.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所提出的"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充分体现了"少阳为枢",小儿康复转变讯速的客观现实.
3)"少阳为枢"充分体现了小儿的治法特点
小儿由于具有病情变化讯速的临床特点,在临床用药上往往会出现"朝用麻桂,暮用白虎;朝用承气,暮用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如果用"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就很难解释."纯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偏盛,临证热病居多,治疗应用清热之法为顺;使用"麻桂和理中"一类的温热方药就难于解释.而"稚阴稚阳学说"强调小儿阴阳二气皆属不足,临证之时采用温补之剂为顺;若使用"大苦大寒"之剂则属罕见.更何况在同一个患儿身上,转舜之间,即出现清热与温补或温补与清热治法变化的状况使用"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来解释,都不如使用"少阳为枢"来解释其变化更为恰当.
综上所述,"少阳为枢"是"少阳学说"的理论核心,用"少阳为枢"的来解释小儿的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较之"纯阳"和"稚阴稚阳"更为左右逢源,灵巧自如.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概括"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
综上所述,"少阳学说"既避免了"纯阳学说"对于小儿阴阳二气稚嫩和不足阐述不清的缺点,也避免了"纯阳学说"之"纯阳"易被误解为"纯阳无阴阴"的不足.而且,"少阳学说"还避免"稚阴稚阳学说"单纯强调小儿肌体嫩弱和不足.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肌体自身修复能力极强的生理特点强调不够的缺点.同时,"少阳学说"集中体现了"纯阳学说"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盎然,修复能力极强的生理特点,反映了小儿热病居多的病理特色.同时"少阳学说"也体现了"稚阴稚阳学说"的小儿阳气虽盛,但尚稚嫩和不足;"阴"相对"阳"更显不足和稚嫩.展现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表现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因此"少阳学说"可以概括"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二,在中医儿科临床基本理论上发展了小儿"望诊"的学术内容
小儿面部望诊始于钱乙,刘老吸取钱乙和历代儿科医家关于小儿面部望诊的精华,经过50余年临床探索,积累子丰富经验,并编成歌诀.现介绍如下.
1.毛发的望诊
发为血之余,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头发的望诊主要观察体内血与气的状况.气血充盈毛发润,若见虚衰发不华,亦有双虚毛作穗,血枯毛发似焦巴.
2.囟门的望诊
头为诸阳之会,囟门为头颅之门窗.通过视察囟门的变化可直接观察人体阳气的盛衰.气虚囟门如坑陷,气盛囟门凸可见,囟门晚闭精气亏,精气夺时难闭敛.
3.目睛的望诊
《秘传眼科龙木论》提出五轮学说.将胞睑属脾,两眦属心,白睛属肺,黑腈属肝,瞳孔属肾.刘老将其引入儿科并予以发挥.
瞳仁明亮肾气充,肾气亏虚瞳似蒙.
黑睛明亮肝血足,黑睛晦暗血虚空.
白睛明亮肺气盛,外邪难侵体自康.
白睛蓝斑多虫疾,肝火灼肺白睛红.
白睛黄染肝湿热,两眦红丝心火攻.
上睑下垂脾气陷,下睑虚浮水上冲.
4.口唇的望诊
口唇为脾之外窍,脾气的虚实寒热可从口唇望之.
口唇淡白,脾气虚寒.脾火上炎,口唇红干.
脾有积热,唇若涂丹.唇淡而润,脾失健运.
脾阴受伤,唇干少津.唇裂干痒+脾受风侵.
5,望舌
舌诊明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兼顾表里,是望诊的一项重要内容.刘老对此颇有研究,认为:
舌尖红赤,心火独熊.边尖红赤,肝胆火冲.
舌色淡白,气血不充.苔若积粉,积滞在中.
苔黄而润,湿热困中.苔黄而燥,津伤热重.
6.面部望诊
古以五色,五部配五脏.刘老以五色为主进行观察,认识多切中病机.
(1)面部望诊歌诀
火光炎炎,外感风寒.紫生内热,红主伤寒.
红而发紫,内热伤元.面色萎黄,脾虚之愆.
金气浮浮,积滞为殃.面色惨白,寒邪所伤.
面色咣白,气血虚彰.天庭青暗,惊风必将;
鼻准青色,肝犯中阳.山根泛青,灾异须防.
口角青气,腹痛绵长.肾气充足,方广生光.
方广晦暗,肾气不强.
注:"方广"指面部两侧下颌部位,刘老认为该处为肾气之所主,此不同于既往以下颏属肾之论.他认为肾气盛衰的变化在方广处比下颏处更明显易见.
(2)小儿突然"面如妆"的望诊:所谓"面如妆",是指小儿面色如同化了妆一样鲜艳美丽.小儿面色原来并不好而突然出现"面如妆"的现象,往往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就能起到防患未然的效果.
(3)原是单眼皮突然变成双眼皮:临床上见到有的小儿原是单眼皮而突然变成双眼皮,常预示小儿素有积滞,郁而化热+上下眼睑属"肉轮",若脾胃积热日久,热邪上蒸于眼睑,则眼睑气血充盈,眼皮由单变双.治宜消食导滞,清胃泻脾.可用保和丸加减.常用:焦三仙,炒莱菔子,鸡内金,茯苓,连翘,升麻各10克,陈皮5克,半夏3克,黄连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热去脾胃自安,眼睑恢复正常.
(4)面若搽粉过度:原来面色润泽的小儿突然出现若搽粉过度的面色,提示体内湿热熏蒸于面,面色晦暗如施粉过度状.治宜通利三焦,清热利湿.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麦冬,知母,竹叶,石斛,荷梗各10克,黄连1.5克;栀子3克,灯心草1克.使湿化热解,面色如常.
(5)腮若涂脂:小儿原本并不红润的面颊突然如涂了胭脂一样娇艳.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右腮如涂脂:为肺经蕴热.右腮属肺热循经上冲则右腮发红状如涂脂.治宜清肺泻火.方用泻白散加减.常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杏仁,前胡各10克,桔梗3克,痰多可加半夏,天竺黄各3克.②左腮如涂脂:为肝经郁热.左腮属肝,肝经郁热上攻显于面则左腮发红状如涂脂.治宜清肝泻火.方以泻青丸加减.常用:当归,白芍,黄芩各10克,川芎5克,栀子,柴胡,龙胆草,生甘草各3克.③两腮虽娇艳状如涂脂,但干燥欠润,多为阴虚于内,阳亢于上所致,即阴虚面红.但是此种阴虚面红往往出现较缓慢,且不易消退.常可持续较长时间.治宜育阴清热.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地,知母各10克,贝母6克.④两腮表现为乍红,乍黄,乍白,乍青,乍黑,五色互见,片刻即消,片刻又起.为惊恐胆寒,因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若惊恐伤胆,胆气虚寒,则十一脏气机逆乱,五脏之色互见于面.方用温胆汤加减.常用:半夏,炙甘草各3克,陈皮,枳壳各5克,茯神,竹茹,远志,钩藤,柴胡,黄芩各10克.⑤久病,重病患儿突然面红如妆,常表示为危重之象,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阳气将绝之危症.治当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人参10克(单煎),附子6克(先煎),煅龙牡各30克(先煎),麦冬10克,炮姜6克.
(6)唇若涂丹:小儿唇口突见鲜红娇艳,状若涂丹,提示脾热内积上炎于唇.治宜清脾泻火.方用泻黄散加减.常用:藿香,白芷,升麻各10克,防风,生甘草,栀子各3克.若兼有胃热之象,则参以清胃散加减治之.
(7)两耳红赤状若涂脂:小儿双耳原本淡红润泽,突然红赤状如涂脂,多表示胆经蕴热.胆经绕耳而过,胆经蕴热,肝火上炎则双耳红赤.治亦清胆泻火.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常用:青蒿15克,黄芩,竹茹,赤茯苓各10克,碧玉散lo克(包煎),半夏3克,陈皮,枳壳各5克.若兼有神志不宁加远志,钩藤各10克.另外,临床常见的由于,沙隋激动,出现一过性面红耳赤则不在此范围内.
三,在中医儿科临证上强调"以五脏为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
刘弼臣教授从医50余年,深研古代医籍,重视现代科技.刘弼臣教授在继承师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注重汲取前贤之精华,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仔细研读,体会颇深.他崇尚孙思邀,钱乙,万密斋,龚廷贤,吴谦,叶天士等诸家,并深入研究和探讨.尤其重视钱乙的学术思想,他在"五脏证治理论体系"中,突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具有继承创新的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他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的生理特点及小儿体属少阳,邪后极易传变,波及他脏的病理特点,提出了个肺论治的学术观点.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确切.对某些疑难杂症,独辟蹊径,每多巧发而奇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脏分证最早见于《内经》的"风论","痹证","痿证","咳论"等篇章.《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干金要方》均有所发展.宋代钱乙观察到小儿脏腑柔弱,而又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患病之后所反应的病情十分复杂,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钱乙依据《内经》五脏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立了"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五脏性能不同,所以感受病邪后临床症状也不相同.例如:肺属金,主气.肺气有余,气机郁窒,则喘满闷乱.肺有热,口渴引饮.肺热不甚,或有停饮,则不欲饮水.肺气不足则气息不利.因此,《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云:"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以及"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者哽气,长出气."刘老认为钱乙"五脏证治"的理论虽然源于《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要方》等书,选列的主证亦超前辈,既适用于六淫外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这是钱乙结合小儿特点,发展前人理论之处.然而钱乙毕竟受到历史条件及个人经验的局限,在理论上尚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例如: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毛,上连喉咙,可呼吸,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举凡外发疮疹;内结肠燥,上则咳喘,下则便秘,均与肺有密切关系,尤其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由于肺开窍于鼻,与喉通连,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反之,鼻咽的病变,也多影响到肺,导致肺气不利,变生诸证.因此,刘老在临证中非常重视诊察小儿苗窍的变化,而提出"从肺论治"的依据,以补充和发展钱乙"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钱乙十分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意味着分裂五脏间的相互联系.相反,却极为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证治间的相互关系》云:"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治肝……."又云:"肺病春见,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又云:"肝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刘老继承了钱乙这种把"五脏证治"看作一个整体的学术观点,既重视各个脏腑分证的特点,又把各个脏腑分证看作一个整体.同时还十分重视各个分证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小儿由于肌肤嫩弱,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故小儿呼吸道疾病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肺脏受邪后又易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所以,肺脏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比成人更为重要.因此,刘老认为治肺既可治疗肺脏本身的疾病,又可治疗肺外其他脏腑的疾病.从肺论治,调肺利窍,祛邪外出,不仅可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且常可起到清除病灶,避免滋生变证的效果.
肺者,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主皮毛而司呼吸,开窍于鼻.因此,外邪犯人,无论从皮毛而入,还是由口鼻而入,必先犯于肺.
小儿为"少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则更易感受外邪.特别是北方地区,气候寒冷,风沙较大,肺系疾患更多.因此小儿外感性疾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且易于传变,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
根据上述情况,刘弼臣教授提出了从肺论治的观点,既治疗肺脏本身的疾病,又从肺论治其他脏腑的疾病.现分述如下:
1.泻肺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
小儿慢性咳嗽长期不愈,喉中有痰,时轻时重,有的甚至经年累月.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慢性咳嗽虽然有多种因素所致,《内经》云:"五脏六腑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但是刘弼臣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相当多数的患有小儿慢性咳嗽患儿,其咳嗽往往与"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痰"在小儿慢性咳嗽中具有共性的特点.因此,刘弼臣教授认为痰浊恋肺,肺气不利,宣肃失司,是小儿慢性咳嗽的基本病机.为此,刘弼臣教授采用清肺祛痰法为主,以钱乙的泻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补肺祛痰法治疗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肺泡毛细血管出血性疾病,以含铁血黄素沉着于肺为特征.西医多采用激素疗法,但易复发,迁延难愈.中医传统治法多采用清热止血法,使咯血症状得到缓解,但根治较困难.
刘弼臣教授认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是指肺气虚,标实是血液沉积于肺.因此关键是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沉积于肺.用补肺阿胶汤加减,益气补肺,清热化痰,活血祛瘀.既可补气摄血,使血循常道而不溢于肺,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又能清除沉积之瘀血痰浊,使其较快痊愈.急性期以咯血或痰中带血为主,治疗配以凉血止血;缓解期以咽干痰粘难出为主,治应清咽利喉,润肺祛痰;恢复期则以肺脾气虚症状明显,必须健脾益肺,化痰止咳.
3.从肺论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肌所致.以胸闷胸痛,体虚乏力,心悸不安,脉律不整等为特征.其病位在心,既往多从心治,使用炙甘草汤等方剂以温通心阳,虽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多有外感症状,或在恢复期由于感受外邪每易复发和加重,致使病情迁延.
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小儿正气虚弱,感受外邪所致.外邪无论由口鼻而入,还是由皮毛而入,必内归于肺而出现肺系症状.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气而心主血,气行则血行,肺气贯于心脉.外邪犯肺后,可迅速由肺袭心而出现胸闷憋气,悸动不安,脉律不整的心脏症状.而慢性阶段由于肺心均被邪犯而更加虚弱.肺虚则卫外不固,易被邪侵;心虚也易受邪犯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刘弼臣教授提出从肺论治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祛邪,一为扶正.早期以祛邪为主,后期以扶正为主.所谓祛邪,即采用疏风解表,清肿化痰,利咽通窍等法驱除外邪,使邪去正安,截断邪气由肺传心的途径,使心不受邪侵.所谓扶正即以补益肺气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少受或不受邪气的侵害.扶正与祛邪是辩证的统一,通过祛邪清肺以利气血运行,得以养心复脉,这是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观点.
4.从肺论治小儿肾病综合征
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与感受外邪有密切关系,发病早期往往伴有流涕,咳嗽,发热,咽喉不利等肺系症状.恢复期则.以脾肾两虚症状较为明显.刘弼臣教授认为小儿肾病综合征与肺脏关系极大,提出从肺论治.采用清肺利咽,清肺通窍等方法,清除肺中之邪气,截断邪气下传脾肾的通道,使脾肾不受邪侵,保持水液代谢谢功能的正常.特别强调清肺要彻底,而关键在于清利鼻咽,使肺之门户得清,不使邪气留恋.
从肺论治小儿肾病综合征,并不局限在治肺,而是以治肺为重点,兼顾脾肾,尤其是肾病恢复期,脾肾气虚症状明显时,则以脾肾为主.维护和恢复肺,脾,肾三脏调节体内水液代谢谢的功能,促进肾病患儿的早日康复.
5.从肺论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属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以头部,躯干,上下肢不自主抽动,喉中发出奇特叫声或詈骂不避亲疏为临床特征.由于西药氟哌啶醇等药物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动作减慢,肌张力增高等不良反应.许多患儿家长求助于中医中药.以往中医对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传统的治疗多采用平肝熄风,镇静止痉等治法,有一定疗效.
刘弼臣教授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多伴有鼻腔不利,鼻腔粘膜发红,鼻塞痛痒,鼻流浊涕及咽喉不利,咽干咽痛,咽部红肿等鼻咽部症状.这些症状都属于"肺系",而且往往感受外邪后肺系症状加重.此因风痰鼓动,外风引动内风所致.宜从肺论治,采用疏风宣肺,清肺化痰,利咽通窍等法治之,使风邪得散,痰浊得清,则抽动—秽语自然消失.
刘弼臣教授的"以五脏为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使他成为近代中医儿科四大学术门派(前上海奚晓岚的寒凉派,徐小圃的温热派,解放以后,南京姜育仁的运脾派,北京刘弼臣的调肺派)之一的"调肺派"创始人.
四,结语
刘弼臣教授的学术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强调少阳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基本理论上,十分重视小儿望诊,发展了钱乙的"望诊"的学术内容;在中医儿科临证上,突出从肺论治,是近代中医儿科"调肺派"创始人.综上所述,刘弼臣教授成为燕山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尤其是"少阳学说"是对现有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最主要的发展与创新."少阳学说"结束了中医儿科数百年来在基础理论上存在的"纯阳学说"和"稚阳稚阴学说"的学术争鸣.对于中医儿科的学科建设有着里程碑样的意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4-25 19:29 2楼
真不愧是儿科大家!但还是有保留的学习、借鉴的好。
2014-11-27 14:34 3楼
谢谢分享
⬅ 江西名老中医集萃三十二:中医骨伤名家许鸿照 老茶馆 我国中医治疗艾滋病方案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