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口苦不可皆从热论治(转载)

2011-04-26 14:45 楼主
口苦
口苦不可皆从热论治

口苦不得皆从热论治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症状,临床较为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
《素问·奇病论》说:“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
王冰注云。。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
《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弦也。”素问·痿论》说: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现在有关中医论著,亦多谓口苦是属肝胆有热,因而治疗就从清泻肝胆火热立论。


从理论上言,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谓:“胆热则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
张景岳亦谓“口苦口酸等证”在《原病式》“则皆指为热……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
悉属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盖凡以思虑劳倦,
**过度者,多有口苦……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
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故凡临此者,但察其别无火证、火脉,
则不宜以劳伤作内热而妄用寒凉,此治有不容误也”。
朱、张二氏都明确指出,口苦也有属虚寒者。
验之今日之临床,信而有证。
1.脾肾阳气虚而见口苦
张某,女性,45岁。患者近一个月来,每到夜间二至三点即醒,醒后自觉口苦异常,必须嗽口进食才能缓解,再继续入睡,则多梦易醒,至翌晨起,口苦消失。伴腰酸乏力,饮食尚可,二便自调,口不渴,无秽气,面色少华,舌淡质嫩,边有齿痕,脉细两尺弱,此非火热,乃心脾不足,肾气亦虚。张景岳谓;“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昔”。治宜补心脾,益肾气。适值夏季,患者不愿服汤剂,即与人参归脾丸,金匮肾气丸,每天三次,每次各服一丸,连服一周,竞获痊愈。改为每天早晚各服一丸,继服十日,巩固疗效。(〈河北中医》1;33,1983)


2.心脾两虚而见口苦
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医药文化|文化杂谈李某,男性,63岁。患者四个月前,曾因用脑过度引起头晕肢麻,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服西药而愈。昨天工作繁忙,致今日早晨四时许醒来,即觉头晕不能入睡,经用西药未能缓解,伴口苦纳差,肢麻乏力,口无秽气,二便自调,身胖面白,肌肉松弛,舌质嫩色淡,边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此年高气血不足,心脾两亏,兼络脉瘀阻。《内经》言:“上虚则弦”。治宜补益心脾,兼通血络。用归脾汤加味,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苓10克、枣仁lO克、龙眼肉10克、木香3克、丹参10克、川芎lO克、甘草5克。服药二剂,眩晕即止,口苦等症亦消除,唯觉肢麻,继用原方调理半月而愈。(〈河北中医》1,33,1983)


3.阳虚湿阻而见口苦
古典文化|现代文化|医药文化|文化杂谈仁某,女性,62岁。口苦将一月,口中粘腻,不思饮食6~7日.面色恍白,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肢凉不温,心悸,夜难入寐,干便干约,二日一行,小溲涛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按之着骨乃得,两尺部尤甚。此年高肾亏,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脾之运化功能低下,湿从内生,脾不和所致。治宜温肾阳,升牌阳,化湿运中。药用补骨脂12克、干姜6克、炒苍术1O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厚朴6克、广藿梗12克、白蔻仁6克。服药四剂后,诸症悉除。(《中医杂志》5168

XX人回复:
口苦不尽主热在临床上口甘多湿热,多见于暑湿季节,但口甘不尽属湿热,
寒湿留于脾也口甘,其他季节也可见口甘,辨证关键在于不死守住湿热口甘,而重在辨证,
虽口甘,而有一派寒饮之象,自当辨为寒饮证,治宜温化,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吴茱萸汤,可有效。
热证见口苦,但口苦不尽主热,尤其试内伤杂病中见有口苦,
更需四诊合参全面分析,不可见口苦极为热,寒症也常见有口苦,
其鉴别要点是从口苦的兼证,
舌苔舌质的不同来辨别,
临证应细心察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4-26 22:07 2楼
好文章,谢谢转载。
⬅ 半生折磨,竟然被一方解决——泄泻20余年 摘自---刘方柏 重急奇顽 证治实录 老茶馆 (转载)今天说说喉科大师 耿鉴庭先生的----家传方子“丹栀射郁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