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

2009-05-01 14:42 楼主
因为下学期要学习《伤寒学》,所以自己开始准备背伤寒论了。买了一本人卫社“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的,发现比教科书多了很多内容哇~~~。无论是人卫版(黄色封面)还是中医药版(淡绿色封面),以及多年前的湖南科技版(红黄色封面)的伤寒论教材,中间都只有三阴三阳篇、霍乱、劳复这398条。对于伤寒例、辨脉、平脉、痉湿暍、可下、不可下、可汗、不可汗等等,教材都不重视、不收录是什么原因呢?
晚生实在不明。请教各位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5-01 15:42 2楼
学时、学历的限制。如果你是专门搞伤寒研究的这些肯定都学。
2009-05-01 16:35 3楼
2# 中医学徒

哦~
2009-05-01 17:51 4楼
《伤寒例》、《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等篇是唐宋医家添加的内容,不管从理法还是行文结构还有体系都和伤寒论有所不同。

如“三阳可汗,三阴可下”等论断,与伤寒论的理念不同,仲圣是三阴禁用单纯的下法的,并且大多数情况是“当温之”;
三阳也不尽然可汗,如三阳合病,仲圣明言“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
2009-05-01 18:16 5楼
是的,很多学者认为前面的那些篇章不是仲景原文,而是后人加上去的,所以现在有些伤寒论的版本未予收入
2009-05-01 19:51 6楼
桂本伤寒论说是仲景后人传下来的为何也有?
2009-05-01 20:10 7楼
4# 许家栋

可伤寒论也有少阴三急下啊,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009-05-01 20:18 8楼
这些内容可能是从王叔和的《脉经》中引过来的,其中“辨脉法”与“平脉法”是伤寒论的专篇论述,"伤寒例”是后人加入的,其他的可能是王叔和对伤寒论的一些条文的汇总,原来可能是分散的。
2009-05-01 21:17 9楼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必痛,口干燥者,急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之,宜大承气汤。

呵呵,兄弟,这几条都不是少阴病,而是少阴传阳明,转属阳明了,(本来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后,传变了),(出现了)口燥咽干者(等津液耗灼的症状),(这是阳明热结实导致的)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因为少阴病有个津亏营虚的本质,所以一旦传里为阳明病,则燥结迅速,二三日的时间就口燥咽干了,有津液耗竭之势,所以需要釜底抽薪。
2009-05-01 22:09 10楼
哦,原来如此。
学识不足,见笑了。
2014-08-04 16:46 11楼
关键是三阳和三阴,这是骨头
⬅ 《伤寒论》用药探讨 老茶馆 伤寒论栀子豉汤中的“豆豉”起什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