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温病发热的分类

2009-05-05 15:05 楼主
发热:发热是各种温病的共同主症之一。一般而言,温病初起发热,以阳性发热为主为多,而且大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热势较高,并常伴有阳热亢盛的一系列表现,这是与内伤发热根本区别之点。当然,在温热病后期,由于余邪未清,气阴亏虚,也可以出现类似内伤发热的虚热或虚中夹实证,但发病过程与内伤发热是截然不同的。各种温病均有比较典型的热型,根据发热时体温的升降和持续情况,大致可以分成如下几类:
(1)一脚热:指热势一开始就很高(39℃以上),久不下降,每日波动不逾1℃左右。如属温病初起,不恶风寒的,不管是哪种温病,均应清热泻火为治,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主之。
(2)起伏热:指体温时高时低,时起时伏,伏时不降至正常,起时可达39~40℃左右。如春季见此热象,并伴舌红苔黄汗少,为邪伏气营,属气血两燔,治宜清热滋阴,方用玉女煎加减。如有大热烦渴、脉大、汗出及唇舌红绛等候,治宜清气热、凉营血,亦可用玉女煎去牛膝加玄参主之。凡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面而忽略另一面。起伏热体温时高时低、时起时伏,反映了人体邪盛正衰的现象。
(3)定时热:指发热有一定时间,或日发一次,或双日一次,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有一定规律性。临床上常见定时热以疟疾为多,疟疾在《温病条辨》中称为温疟和疸疟,此两者均为发热有时,汗后体温复常,但温疟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疸疟则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此二者治法有所不同,温疟治用白虎清热保津,加桂枝引邪外出;疸疟则当清气生津,挽救胃阴,用甘寒救阴之法,五汁饮或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往来热:指寒时不热,热时不寒,交替出现,界限分明,这与定时热是不同的。此类病候可持续出现,但不是疟疾,而是温病之邪在膜原,即在少阳之分,于半表半里之间。临床常见是卫分证已罢,气分证未曾出现,而在卫、气之间,治宜和解清热,以蒿芩清胆汤等方加减主之,此法与《伤寒论》用小柴胡汤的和解法不同,应予区别。
(5)灼热:指似火烧灼,体若燔炭,手足如烙,热势很高,热象缓缓上升,有时一日之间变化很大,高时达40℃以上,低时在正常值以下。此种热常在邪热入侵血分时见之,易于耗伤心血或肝肾之阴,常伴见神烦不眠、谵语等候,治宜清营解毒,泄热养阴,可用清营汤主之。
(6)低热:指热势略高于正常体温,常在37.5~38℃之间波动。温病中的低热,常有两类,其一是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并伴有微恶风寒、咳嗽等症,治宜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咳重热轻者可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因病在上焦肺卫,故用轻清散邪之品;其二是温病后期,余邪未清,体温持续不退,阴津耗伤,手足心亦有热象,这种低热,如是热伤肺胃之津所致,可用竹叶石膏汤或清络饮,清其温热。如热伤肝肾,肝肾阴虚,当用滋阴清热之剂,如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均可治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10 20:14 2楼
本篇乃节选自董建华老发表在《燕山医话》的论文。
呼吁各位学友发表他人论著时署上原作者的大名,以示尊重。
⬅ 议吴鞠通用桂枝汤治温病初起 老茶馆 谈湿温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