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汗出

2009-05-17 18:09 楼主
[概念]
手足汗出见于《伤寒明理论》,并指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但热病中肠中燥屎内结所导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阳明腑证的主症,故不拟在本节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手足汗出,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濡滑。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手足汗出,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澹苔白,脉象虚弱。
脾胃阴虚手足汗出:手足汗出,咽燥口乾,睡后明显,食欲不振,飢不欲食,或乾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鉴别分析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胃主受纳,脾主四肢又主运化,转输精微物质和运化水湿。由于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鬱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所以《伤寒明理论》说:"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傍达也。"湿邪阻中,运化失常,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湿热内蕴,累及膀胱,则见小便短赤,熏蒸于上则见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湿热之徵。治宜清热燥湿和中,方选连朴饮、胃苓汤加减治疗。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与脾胃阴虚手足汗出:皆为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脾胃气虚手足汗出,多因飢饱、劳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转失司,津液旁注于手足而致;脾胃气虚,则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气虚日久,导致脾阳虚衰,阳虚不能温煦于外则四肢欠温,面色萎黄;脾气虚弱,受纳、腐熟不健,运化失司,因而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澹,脉象虚弱。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朮散加减。脾胃阴虚手足汗出,多因热病伤阴,或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热自内生,扰动阴液,迫其津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脾胃阴亏,虚热内扰,因而咽燥口乾,睡后明显,同时腐熟受纳功能受到影响,故飢不欲食,或乾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脾胃阴虚、虚热偏旺的徵象。治宜滋养胃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手足汗出一症,既有湿热徵象,又有气阴两虚证候,但以虚证为多见。若日久不癒,出现气血俱虚者,宜调补气血为宜。


[文献别录]

《伤寒明理论》:"阳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
《张氏医通.杂门》:"手足汗,……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

http://baike.qihuang99.com/index.ph...//baike.qihuang99.com/index.php?doc-view-6315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5-17 22:15 2楼
最近遇到一手足汗出多年,伴失眠,多梦,既往有吸食**病史之青年男性,饮食可、大小便可、手足汗出不定时,汗后手足冷,并有肌肉抽搐、尤其面部表现明显(不定时、和情绪及面部运动有关系),腰部酸胀,坐不过10分钟。查,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颈部可触及条索状更结,腰部亦可触及条索状更结且有压痛。CT显示:C2/3椎间盘突出,C2、C3成角。L4/5、L5/S1椎间盘突出。经过数日针刺推拿及灸法等治疗,现在腰酸胀已经明显好转。失眠、抽搐也少有好转,脉象较之以前有力。唯汗不止,现行治疗:太白 太冲(或行间)中脘、印堂、后溪 合谷、外劳宫、曲池、申脉(或照海)电针或灸法。配合推拿中药等
希望得到同仁指教!
2009-07-08 12:23 3楼
谢谢楼主分享经验。
本人前段时间也治疗一例,效果挺好,故附上,以供参考。

2009年6月7日初诊,患者男,25岁,但手汗出10余年,加重2年,冬天轻夏天重,曾求助中西医无效。
患者平素怕冷,冬天手足不温。
现症:手汗淋漓,垂手汗自滴,伴脚汗亦多,手掌色红嫩,自感手心热,乏力,易烦躁,纳眠差,大便干,小便少,舌淡红苔白略厚腻,脉沉迟玄。
辩证:患者素为气虚,阳虚体质,气虚不固,手汗自出,阳虚失于温煦,故冬天手足不温;汗为阴之液,长期出汗,阴液自伤,故大便干小便少;阴虚则热,故自感手心热,手掌色红嫩;热扰心神,则易烦躁,眠差;舌苔略厚腻,我考虑是近日暑气盛,雨水多,感受暑湿,阳虚湿困所致,症见纳差。
治则:益气温阳,滋阴敛汗
炮附子30 先煎 桂枝15 白芍15 人参10 黄芪30 生地15 山药20 山芋肉20 云苓30
干姜15 肉桂10后下 生龙牡各30五味子10丹皮10甘草6 砂仁6后下 4付
二诊:6月14日
病人很高兴,前方服到第二付,即感手汗减少,现手掌红减轻,手心已不热,纳食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玄略沉。
效不更方,原方4付。
三诊:6月20日
手汗减轻80%,只有指尖及掌心掌背交界处出汗,纳眠佳,大便通畅,乏力也减轻大半,舌淡红苔薄白,脉玄略沉。
处方如下:
炮附子30 先煎 桂枝15 白芍15党参30黄芪30生地20山药20山芋肉20
云苓20干姜15 生龙牡各30五味子10浮小麦50甘草6大枣3枚 丹皮15
后以上方加减巩固之,愈。
⬅ 药代问题 老茶馆 牵手~~共同打造属于自己独特魅力风格的学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