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理论看六经辨证程序

2011-05-09 10:50 楼主
整体观和辨证观是祖国医学大厦的奇珍瑰宝。无论从六经辨证本身,或者同其他辨证之间的关系来看,都具有强烈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使我们能够把祖国医学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六经辨证是祖国医学中最严密的辨证“系统”,六经中三阴三阳是该系统中的六个要素。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中的诸要素,通过“结构”相互联系起来,是一个有序的组合,动态的过程,六经辨证是一个有机的全息系统。因此,系统中的诸要素,都应遵循整体性、有序性、联系性、动态性原则。1、关于整体性原则:人体是个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而六经辨证作为研究人体病理变化的辨证系统,只有从整体观点出发,才能揭示出各个层次之间的错综的联系,不仅从局部变化的相互联系中认识局部变化,而且还要从整体变化对局部变化的制约中认识局部变化。另外,与六经辨证相应的治疗方法,也主要通过整体调节,达到治愈疾病的。2、关于联系性原则: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必须通过联系性原则而具体化,相互联系的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础。人体本身,以及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脏腑功能之间,经络之间等等,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3、关于有序性原则:“要相信世界的有序性”。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是对世界有序性的光辉确凿的证明。生命是机体各种脏器和谐运动的有序组合。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变化都有其内在的有序的联系。只有用有序性的观点研究六经辨证,才能真正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4、关于动态性原则:列宁说过:“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于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系统方法的动态原则就是这一辨证过程的体现。因而,正确的六经辨证程序应该如实的反映疾病传变的动态过程。下面,让我们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对伤寒六经辨证作比较深入的探讨吧。一、六经辨证中三阴三阳的次序:弄清六经辨证中三阴三阳的次序,是建立六经辨证程序模式的先决条件。《素问•热论篇》有伤寒病日传一经的记载(一日太阳经、二日阳明经、三日少阳经、四日太阴经、五日少阴经、六日厥阴经)但日本古方派一贯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与临床实际不符。我们则认为,《伤寒论》中的“六经”同《热论篇》里的“六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伤寒论》中的“六经”是对人体脏腑、经络、气化、形层等等的概括,较之《热论篇》里的“六经”有更大的容量,它既表示伤寒病六种类型的证候,又体现伤寒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是一个综合了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情、病变的有机的统一体。如上所述,《伤寒论》中的“六经”并非《热论篇》里的“六经”,当然,《伤寒论》中的“六经”顺序,亦不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了。也许有人会提问:《伤寒论》不也是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编次吗?我们认为这是后人之误。《伤寒杂病论》距今年代湮远、历经兵乱,原书早已散失。王叔和、林亿等辈皆视《素问•热论篇》为《伤寒论》渊薮。因而,按此顺序篇次,也就不足为怪了。那“六经”的顺序究竟是怎样呢?我们以古典医著为认识基础,以系统论为研究手段,以临床实际为检验标准,总结出伤寒“六经”的新次序。即: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与《热论篇》比较,就是阳阴和少阳换一个位置,厥阴和少阴换一个位置)。具体论述如下:1、从脏腑、气化说角度论证:(1)三阳的顺序:《伤寒论》第98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从“往来寒热”一症病机可知,病在半表半里。又从第181、185、191、350等条经文可知,阳阴病为里实热证。因此,太阳→少阳→阳明,对应着表→半表半里→里。《伤寒论》第106条条文很好地描述了这一动态过程:“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2)三阴的顺序:《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这里的“至阴”即指阴之最甚者。又《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此为阴中之阳,通于春气。”说明了厥阴厥热胜复与少阳寒热往来相对。类似的观点,万友生教授曾提出过。徐荣离副教授也有厥阴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之说。 2、从经络说的角度论证:从人体手臂、胸腹、腰背、足腿的经络分布可以明显看出。手臂:(外侧) (内侧)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足腿: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尽管伤寒“六经”并不等同于经络,“六经”的顺序却可以从经络的分布中得到印证。3、从形成的角度论证:柯韵伯云:“仲景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俞根初光过对柯氏之说加以阐发,于《通俗伤寒论》中提出了六经形层说:“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未,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腠理应于肌肉之外,血脉多在筋膜之下,“六经”形成之先后岂不是洞若观火了吗?综上所述,伤寒“六经”的顺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这不仅可以从“六经”的脏腑、气化、经络、形成等学说中得到证明,而且还可从“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和六气病因、八纲、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辨证之间的关系中,进一步得到论证。我们站在《系统论》的高度综合,发现了“六经”的有序性。下文,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对“六经辨证”程序展开深入的探讨。二、“六经辨证”程序之模式在确定了“六经”中三阴三阳顺序的前提下,我们着手建立“六经辨证”程序的模式:图(1)(膀胱、小肠) (胆、三焦) (胃、大肠) (肝、心包) (心 肾)太阳 —→少阳——→阳明——→ 厥 阴——→少 阴 (肺) ↑ │↑↑火化 ↑风化↑ 热化 ┆ │┆┆ ┆┆ ┆ │└┄┄┄┄┄┄┄┄┄┄┘┆ ┆ │ ┆(脾、肺) ┆ ┆ └-————→ 太↓湿化┆ └┄┄┄┄┄┄┄┄┄┄┄│┄┄┄┄┄┄┄┄┄┈┘ 1、┄┄→表示表里相传。 │┆(肾心)│↓ └阴 少 阴寒化 1、 为什么“太阳”和“太阴”皆与“肺”关联?《内经》云:“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因肺主肃降,通调水道,故属阴,和足太阴脾一升一降,共司水液输布代谢谢的功能,诚如《内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又肺居胸中,主气,外合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故属阳。肺在生理上与“太阳”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如太阳病常有咳嗽、汗出、无汗、鼻塞、鼻鸣等肺系症状。在治疗上麻黄汤之用杏仁,意在宣肺平喘。因此,手太阴肺和太阳病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 为什么“阳明”、“太阴”同居“少阳”之后?阳明和太阴(主要是脾)是并例的,因为“脾气和胃气是一个功能单位。脾阴和胃阴,脾阳和胃阳,代表阴和阳两种功能和物质,不可将脾阴和胃阴与胃阳分割看待,否则,在治疗上既无专补胃阳的方药,也无独滋脾阴的方药,岂非极大矛盾。”脾胃同为后天之本,脾主升,喜燥恶湿,在功能上相辅相成。邪气伤胃,多属燥化、火化;邪气伤脾,多属湿化、寒化。同时,后文关于阳明后直接与厥阴相连的论证,有助于本论点进一步明朗化。3、 为什么厥阴直接排列在阳明之后?《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又《素问。阳明脉解篇》云:“黄帝问曰:足阳阴之脉病,恶入与火,闻木音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歧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歧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说明了胃在生理和病理上与心包和肝息息相关。在治疗上也常用“厥阴不治,取之阳明。”的方法。譬如“治痿独取阳明。”《内经》对此作法如下说明:“阳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病直接波及厥阴病,还可以从《伤寒论》经文中寻找到佐证。如第217条有阳明病“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充分反映了阳明实热内厥阴心包和引动厥阴肝风的病象,又如第221条“阳明病,下血,襜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岁其实则泻之”更显然与足厥阴有关。还有不一一枚举了。“六经辨证”程序模式的建立,将加深我们对伤寒“六经辨证”的认识。在理论研究上,“六经辨证”间的关系更加清晰,在临床实践中,“六经辨证”程序足资借鉴,指导临证。但是,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性,疾病的类别和个体差异,在临床上常常有“合病”“并病”、“直中”及无规则的传变。因此,“六经辨证”程序是整体观维系着的有序组合,是一般的定经、定位、定方”定法的形式这种形式不是固板的,而是一个因病、因时、因人而灵活变化的辨证的统一体。三、伤寒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伤寒六经辨证程序作为祖国医学这个“系统”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与其他要素如病因、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有序整体。现分别谈谈六经辨证程序与其他辨证的关系。1、同六气病因辨证的关系;所谓六气病因辨证就是辨别引起疾病的六种病因,即风、寒、署、湿、燥、火。六气病因辨证可以从六经辨证程序中得到较好的反映。图示如下:(图-2)主风寒———→主热———→主暑火———→主风火——→主燥太 阳———→少阳———→阳 明———→厥 阴——→少阴 │ │↑ ↑↑ ↑(热化) │ │└┄┄┄ ┆┄┄┄┄┄┄┘ ┆ │ │ ↓主寒湿 ┆ │ └———→太阴┆ └┄┄┄┄┄┄┄┄┄┄│┄┄┄┄┄┄┄┄┄┄┄┄┄┘ │ ↓主水 └———————————→少阴 (寒化)太阳主风寒、少阳主热、阳明主署火,太阴主寒湿、厥阳主风火、少阳主燥(热化),少阴主水(寒化)。太阳风寒邪入,从阳化热,热极生风,或热灼津液,引动虚风,导致阴液枯燥,此为横传热化。太阳风寒邪入,从阴成湿。寒湿内盛,渐成下焦水泛,此为竖传寒化。由此可见,六经辨证程序与六气病因辨证是有序的整体。2 、 同八纲辨证的关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在临床上运用这个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概括了病类、病变、病位、病性、病势,因而一直作为临床辨证的纲领。其实,它是渊源于六经辨证的。如下以图像简示:(图-3)主风寒 主半表半里 主里实热 主里热主里热阴虚太 阳———→少阳———→阳 明———→厥 阴——→少阴 ┆ │↑ ↑ ↑ ↑(热化) ┆ │└┄┄ │┄┄┄┄┄┄┈┘ ┆ ┆ │ ↓主里寒虚 ┆ ┆ └———→太阴┆ └┄┄┄┄┄┄┄┄┄┄┄┄┄┄┄┄┄┄┄┄┄┄┄┄┘│ ↓└———————————→少阴 (寒化)主里寒阳虚太阳主表寒(风),少阳主半表半里、阳明主里实热,太阴主里虚寒,厥阴主里热(风),少阴主阴虚里热与阳虚里寒、病邪从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转虚,自上而下的演变,构成了六经辨证程序与八纲辨证的有机模式。3、同脏腑辨证的关系:脏腑辨证就根据“脏象”学说的理论进行辨证。六经辨证程序与脏腑辨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如下以图示之。(图-4)膀胱、小肠 胆、三焦 胃 大肠心包、 肝 心、肾太 阳——→少 阳—热化—→阳 明—火化—→厥 明——燥化—→少 阴肺↑ ↑ ↑ ↑ ↑ ↑(热化) │ │ └┄┄┄┄┄┆┈┈┈┈┈┈┄┘ ┊│ │ ┆ 脾肺┆ │ │湿化 ↓ ┆│ └——————→ 太阴 ┆│ │ ┆└┄┄┄┄┄┄┄┄┄┄┄┄┄│┄┄┄┄┄┄┄┄┄┄┄┄┄ ┄┘ │水化 ↓ └————————————→少阴 (寒化) 从横看:太阳病多与膀胱、小肠、肺有关,少阳病多与胆、三焦有关;阳明病多与胃、大肠有关;厥阴病多与肝、心包有关;少阴病多与心肾有关;从竖看,肺气不宜属太阳病;脾虚湿生属太阴病,肾虚水泛属少阴病。纵横两方面的交叉点在少阳“三焦”。“三焦者,决读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五脏六腑的体液平衡系统,从横变化时阳化、热化、燥化而致津液不足;从竖变化时阴化、湿化、寒化、水化导致水湿有余。这一涨一落就体现出六经辨证程序和脏腑辨证之间的统一性。4、同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温病中的三焦与营卫气血之名称,皆渊源于《内经》。温病学把疾病的发展过程以三焦为经,卫气营血为纬,一经一纬,一纵一横组成较完整的温热病的治疗准则。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一是指几个病位;二是指温病的三个阶段。叶氏的卫气营血辨证也是指四个病位和病情的四个阶段。其实,不论三焦辨证还是卫气营血辨证都是由伤寒六经辨证的纵横演化过来的。如下以图像简示:(图-5) 中 焦 下 焦上焦 ┌———————┐ 营┌———————-┐血卫 │ 气 ││ │太阳———→少阳——————→阳明——→厥明———————→少阴┆│┆↑┊↑(热化)┆│└┄┄┄┄┄┄┄┄│┄┄┄ ┘┊ ┆ 中焦 │ │ ┊┆└————————→太阴┊┆┊└┄┄┄┄┄┄┄┄┄┄┄┄┄│┄┄┄┄┄┄┄┄┄┄┄┄┄┄↓下焦 │└—————————————→少阴 (寒化)叶天士说:“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温病的病因大多是风邪侵入,其变化易热化、火化、燥化伤阴。狭义伤寒的病因大多是风寒邪入,其变化易湿化、寒化,水化伤阳,所以,温病与伤寒的治则是大不相同的。伤寒重在救阳气,温病重在保阴液。可见,伤寒(狭义)和温病是共为一体的,两者在六经辨证程序模式中得到比较和谐的统一。综上所述,六气病因、八纲、脏腑、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等,都可在六经辨证程序模式中取得比较完美的统一,但各自又有不同的特点,不能完全用六经辨证来包办代替。六经辨证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多种辨证的共同体。结 语从全息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六经辨证中三阴三阳的顺序应该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六经辨证程序具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原则。六经辨证与六气病因、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六经辨证程序概括了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性、病变,是一个极其完整的辨证论治系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09 11:28 2楼
回复 1# jinsongtingdr





“六经”似以“六病”较妥。



三阴三阳是古人说事的工具,当然也是有深刻的内涵。


少阳是太阳和阳明的中间层次,厥阴是太阴和少阴的中间层次,少阳和厥阴为表里,治三阳取之少阳,治三阴取之厥阴。很怀疑少阴为阴枢的定论,阴枢该为厥阴。
2011-05-09 12:37 3楼
从系统理论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伤寒发热状态也是如此。你从系统理论看六经辨证程序是这样吗?为何没有提到?
2011-05-09 16:42 4楼
回复 3# 郝守玉郝志玲




怎么治呢?
2011-05-09 17:13 5楼
回复5楼樊正阳先生;伤寒发热状态稳态的中医药调节治疗,先辈祝味菊先生的五段疗法,姜春华先生的截

断扭转疗法就是楷模。
2011-05-09 21:01 6楼
这篇不错。细细学习。
2011-05-13 12:44 7楼
这篇还是很新鲜的,不过表格好像有点乱
2011-05-20 16:43 8楼
详细论述辨别侵害与‘卫气营血’的文章好像很少。从具体实际看‘风’‘寒’‘热’‘毒’具体侵害‘经络’‘表里层次’‘体位’的绝对相对联系还不是非常清楚。我想后人多数疑惑在这里。这些关系非常清楚了,中医就可以进一步量化。
2011-05-23 14:02 9楼
樊正阳 说:
回复 1# jinsongtingdr

治三阳取之阳明,治三阴取之太阴,我的这个想法是不是无知?
2011-05-23 14:07 10楼
厥阴,阴尽阳复,震卦之象!主春。为新始。如果这样想,那厥阴又该在尾了!!
⬅ 《临证指南医案》调经篇思路探析 老茶馆 中医辨证借鉴科学前沿逐渐趋向微观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