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五)

2011-05-19 18:43 楼主
试论中医阴阳观的科学道理(五)


人之理

人之理,即人的根本规律。
《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其哲学观点就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谓“生气通天”(《内经》),说的就是人气与天地之气是相通的,天、地、人三者是一体,是宇宙之气的一个整体。如《内经》中所说:“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中医理论,就是立足于这个基础理论之上来研究人的病理和医理的。所以中医理论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之人事,中医是从天、地、人三位一体立体地来看待人的健康、养生与疾病问题的,所以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中有“问”的一则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问”来了解患者与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辅助望、闻、切其他三个手段的不足,以求得对疾病的判断和医治的方法的正确。
这里不可跑题,我们还是回到文题上来,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之理”、“地之理”,同样要成为“人之理”,人同样要受温度变化和相对稳定温度的主宰,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分析,结果同样是如此的。
现代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存在着两个环境,即外环境与内环境。所谓外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为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的人。所谓内环境即细胞外的体液,它包括有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其实内环境不仅是如此,还有人的心理活动,前者为人的生理环境,后者为人的心理环境,因为人不仅是个自然人,同时还是一个有心理活动的意识人。所谓心理环境,它包括有当前某个人的文化水平、审美修养和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生活追求和爱好等等,这些都在人的体存在着的。在高明灿著的《正常人体机能》一书中说到人体内外环境问题,其中在谈人的外部环境时,有这样一段话:“社会环境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人不仅是生物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复杂的社会因素,纵横的人际关系无不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促进人体健康,延长寿命;反之,动荡的社会环境、失和的人际关系、消极的情绪、恶劣的心境可导致人体多种机能紊乱,甚至引起疾病。”在这段话中,其内外环境说有点混淆。“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还有“消极的情绪、恶劣的心境”等,这些不能划在人体的外部环境中,而应划入人体的内环境,因它们都属于人的心理环境。
归纳一下说:人体的外环境包括有自然和社会两个环境,而内环境则有细胞外液和人的精神活动,前者为生理环境,后者为心理环境。现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看人体中是否同样要受温度的变化和相对稳定温度的主宰。
先说人体的外环境,自然与社会环境。人首先就是由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出来的,所人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体一样,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这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同样包括有:四季和昼夜变化中所形成的光照时间的适应;四季和昼夜变化中空气和土壤中干燥与湿度的适应;四季和昼夜变化中空气的冷暖气流所形成的各类气象的适应;还有土壤中因酸碱变化所形成的各类阴阳离子比例关系的适应等等。这就是说,大自然的温度变化和相对稳定的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同样是要通过时空的立体的变化,如热带、寒带和温带中的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通过时空变化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土等综合因素的变化,全方位地来影响人生命的产生、发展与死亡。
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又是通过社会环境来适应的,因为人除自然的人外,主要是社会的人,人的各种自然的生活都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自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后,特别是在中后期阶段,聪明的原始人类就开始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生产生活的道理,这就当时的人类对四季和昼夜变化的一种适应,也就是对大自然温度变化和相对稳定温度的一种适应。随着人类智能的不断开发,在社会的进步中,人类在有规律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社会化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由更接近自然的农业社会,进入更为文明的工业社会、电气化社会,到今日的信息化社会,这些都只是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但是,无论社会环境是如何地发展与变化,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法则始终没有变,四时与昼夜的变化总是如此,气温的变化和相对的恒定,也总是基本如此,人类总是要适应它而生活。其区别就在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在由较低级的阶段向着更加高级的阶段发生变化而已,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越来越生活得舒服了,御寒由原始人的兽皮山洞变化到今日的高级服饰文化和高级的住宅建筑文化,解暑由自然的风、水的利用到现代的冰箱、空调普及等等。总之,仔细地分析一下,在个体范围内,人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上都是围绕自然的温度变化相适应的,而社会生活只不过是注入了人类的不同文明或文化的内函而相区别而已。
人类靠什么能敲开物质世界如此丰富的大门,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明?同样,人类靠的就是物质自身所蕴藏的能量,即可包函一切的热能。人类能自觉地应用大自然物质中的能量是从原始人的钻木取火开始的,由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时代。到了后来煤的燃烧,石油的燃烧,由机械能转入到化学能的应用时代。同时,随即而来的是由机械和化学能转化电能,又开启人类的电气化的时代。20世纪初,人类又开始了对核能的认识与开发,现在世界已开始走向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的时代。
能量是推动世界进步的物质力量,而能量的本质就是热动力。钻木取火是相对低温的热分子运动,而到核动力则是极高温度的原子、电离子等更为细小的基本粒子的热运动。所以能量的作用,实质就是热动力的作用。现代人们不仅会使用高温热动力的作用为人类生活造福,同时也会使用低温的凝聚力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如现实生活和食品、医药工业相关的冷冻、冷藏技术的使用,还有使用超低温度来凝聚物质,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物质产品,如在零下140度利用废旧橡胶品生产出新的精细胶粉,以替代橡胶原料,可再生产各类耐用的橡胶产品等等。这类凝聚态类物质还有前面已提到过的超流态、超导态、超固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等,这些也都有是在低温下所产生出来的物质形态。
再说人体的内环境,包括细胞外液和精神活动两个方面。细胞外液中有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和脑脊液等。这些体液各有各的不同功能,但总起来说,它们都是为了生命的最基本单位细胞营造一可生存、可发展的外部环境,即细胞的生存环境,这个生存环境应包括有:一定比例的水;一定比例的氧和二氧化碳;一定比例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盐离子;还有一定比例的各类相关激素等等。所有这些物质的存在,对细胞有用而言,虽然各有其不同的功能,但总的目标都是为了细胞的生存、繁衍、自组织、自修复等提供充足的动力能源,生命的运动全靠于此。而这个动力能源的基地就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它号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科学界称之为“power house”,即细胞的发电厂。
所谓发电、能源是什么,就是发热,制造热能。我们常听诗人诵歌“生命在燃烧”,这不完全是浪漫,而是现实,这个现实就发生在每个细胞的线粒体上,发生在线粒体的呼吸链上,在一种能量酶的催化下,人体呼吸进去的氧气与吃进去的有机材料相化合“燃烧”起来,通过氧化作用,还有其它的化学作用,释放出热量,产生出高能的物质ATP。这就是人体为什么总能维持身体的37度左右的恒温;在心脏的搏动下,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心血管一起总在不停地工作的动力来源;也是人总有浑身使不完的劲的主要原因。自已发热,自己制造热能,这是人体从最基础的数十万亿个细胞就开始的,是生命在于运动的动力来源。
从人体内环境角度看,生命在发热,不仅表现在线粒体的功能上,同时还表现在全身的神经系统的信息发生与传导上,因为整个身体的运转都必须围绕内在环境的稳定这个中心而工作,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一切的生理机制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而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作用。其中神经系统在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对全身各种机能起着决定性调控作用,是全身各种运动的指挥调控中枢。而神经元的对信息的组织与传导,这种运动功能的发挥除要借助于线粒体的高能物质帮助外,还有神经元自身电位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电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在这里,线粒体所产生的高能物质ATP是唱主角的。
所谓精神活动,就是以大脑为主体的高级神经活动,它需要心血管及其脑神经在脑循环中紧密地配合。人的这种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有思考、回忆、想像、幻想等等诸如此类,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我们平常所知道的,即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其实质内容,则是一种分子的热运动和离子的电运动。前者就是脑细胞的线粒体在起作用,因为心脑血管和神经的运动都需要能量的充足供应,而后者则是神经元的电位活动,这些都是不同的能量代谢谢在起作用,其共同的本质都是一种热的运动,只不过有的表现在分子,有的表现在原子和离子中。但是,在精神活动中,线粒体所产生的热量和神经元电位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相比,后者就要显得更为主要和强大。
以上所说的人体这些内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热的运动,全都讲的是一个健康人的功能态。而当人体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或生病的时候,就不完全是这样的了。这时的人体内环境肯定是不稳定混乱的,精神的混乱就会产生各类的精神病,而组织液的混乱,就会产生各类生理上的疾患,如高血压就会产生心脏病;高血糖就会产生糖尿病;水量过多而产生的水肿,有可能是肾病,也可能是心肺脏的毛病等等。当然人的疾患,除此之个,还有因器官功能缺陷或自然的损伤,还有外界病毒或细菌的入侵等等,但是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疾病,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对人体内环境组织液的破坏。
所谓人体内环境的被破坏,就是指内环境不稳定,出现异常。仅从细胞外液一个方面来说,从西医的验血报告来看,就是指各类化验参数指标,某些方面出现了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并以此来判断身体的疾病,或血液的病;或组织器官的病;或体液中某类物质元素缺乏的病;或细菌、病毒的侵入等等。不管病情万象如何,但从人体生物物理化学的理论来看,千病万病的结果,其实都是体内能量代谢谢的混乱或不平衡,说到底就是人体的整个热运动的不平衡,这是病的总根。中医就是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从传统的医疗实践将其总结为阴阳的失衡,或阳盛阴虚;或阴盛阳虚;或阴阳两者皆虚等等的一些阴阳病理观,从根本上来判断患者的病性。当然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也有更具体的分类,如是气血的毛病;脏器的毛病;经络的毛病等等,因而中医的辨证施治就有八纲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但其中八纲辨证则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而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又以阴阳为总纲,由阴统领里、虚、寒;由阳统领表、实、热。
表里是代表病情部位和深浅;虚实是代表病因邪正盛衰的状态;寒热不仅是病情的表征,而且还是病性的主要表现,是判断病性属阴属阳的主要环节,即通过寒热的症状就可判断出病性是属阴还是属阳,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此段话的意思就是说,身体过热就是阳胜,阳胜就是阴病;如身体过寒就是阴胜,阴胜就是阳病。后面还接着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等等,这些话说的就是由于寒热的变化和作用,由此引起身体一系列的病变。由此可见,寒热在八纲中对于人体病情、病势判断的重要位置和价值。
中医还在此基础之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调治阴阳平秘的治则与治法,如有的用汤药;有的用针灸或按摩;轻微的或慢性疾患,有的还用药膳或是气功养生大法等等。长期的实践证明, 如果医者对患者的辨证施治是完全正确的,能够对证下药,或是各类治法巧妙地相互配合应用,像这样的实践,在中医的许许多多的案例中,都充分的说明中医同样可以做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与西医异曲同工,恢复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即患者的细胞外液恢复到一个正常人的稳定状态。
为什么中医能用异样的方法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仅从药物治疗一个方面来说,这是因为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找到了一套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看病和治病的有效有医理和医疗技术,这一套医理和技术,就是现代中医学中有人总结出来的四个字,即理、法、方、药。理即中医的基础理论;法即中医的诊断学,也可叫治疗的法则;方即中医的方剂学;药即中医的中药学。我先从中药学说起。中药号称有上千余种,常用的也有数百余种。每种中药都有医者所熟悉的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等。这些药性,其中四气是最主要的,即某种药的寒、热、温、凉的性质,其它都是围绕这主要药性所具备的某种功能在医治中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如五味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归经为药性朝六经的走向;升降沉浮为药性气动力的方向等等。请注意,这就是中医之所以能医病的物质基础,因为中药的性质主要在寒、热、温、凉四气,归纳起来就是阴阳二气,所以用它调节病体的阴阳失调正对路子,也因此中药在中国历史的千百年来一直在发展传承着,品种越来越丰富,它是中医学中一笔十分宝贵的既是精神又是物质的财富。又因为医者熟悉中药的这些药性,所以医者在治病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病情,又摸索出了一套各类药材配合在一起组成方剂的配伍方法,这就是方剂学中所说的君、臣、佐、使,加减变化的配伍理论,即医者要据病情治疗的需要,将某种药作为主药外,另有其他药物均为辅助、引领、加强的作用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奏方药治病的美妙乐章。
由于人的体质、性情和所处的地方和发病的时间等的差异,再加上众多医者理解和医疗经验的不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由此所形成的中医方剂之多是成千上万的,最有影响力的也可以千百来计算的,这也同样是中医学中另一笔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关于方剂的产生,从理论上说,中国的方剂学家周凤梧先生在他的《方剂学》第二章中所说的:“方剂是在理、法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法度、有治则地运用药物以防治疾病的工具,即俗所谓‘处方’”。所谓“理”,就是中医学的根本道理,如元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辨证学说等等。所谓“法”就是指治疗的方法与原则,如周凤梧先生在《方剂学》中所提到的: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贵权变等五个法则。还有历史传统流传下来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所谓“有目的”就是在医理的指导下,对病者病情的深入了解和对病情的辨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要帮患者治好此病就是目的;而“有法度、有治则”则就是指治疗的方法与原则了。在此基础上,然后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进行两种药物以上的众多药物的配伍,方剂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因此,中医的理、法、方、药应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给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前三样就如软件,后一样既有软件的内容,但更主要为硬件,由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自然世界系统结构的第一大特征,它说明事物部分与部分的结构不是一般简单的结合,而是有机的统一,“一加一大于二”,是各部分共生的合力的组织。除此外,部分间有机紧密联系还表现在相互制约或是促进的关系是;还有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协同性、可控性或自控性等等一些特征。其中相互间的制约或是促进,还有有序、协同、可控性等,这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生克制胜关系类似。中医的阴阳五行生克制胜观是中医理论中特有的系统论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如民间谚语中就有:“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其意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每样事物都处于一个整体或系统中,因而都会受到其它某项事物的制服的。中医的医理就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看清了客观的这样一个事实,其理、法、方、药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客观的事实的基础之上的。既然病理在于体内的阴阳失衡,就可以利用物质中的性、味等阴阳特性来制衡,中药的性味和功能就是这样,“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表治表,在里治里,总之,围绕“八纲辨证”等查明病因,围绕方法、方剂和药性做尽文章,对症下药,自然水到渠成,使病者的阴阳失衡得到有效的调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内的阴阳就恢复到常态,患者的内环境也就稳定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20 16:15 2楼
学中医追究的是人体阴阳。楼主能结合病理分析论述就完美了。
2011-05-20 18:27 3楼
内外环境相统一。
2011-05-29 14:47 4楼
十分感谢上面楼们的点评。谢谢意啦!
⬅ 小针刀的解剖示意图 老茶馆 我对中医五行文化的一点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