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方应有的主导思想

2011-05-22 17:02 楼主
近日在想,为何经方医学至今不是中医汤液界之主流,经方的工作为何比较难开展,特别是胡老学术的推广?这可能与人们守着旧有习惯思维不放有关。经方医学,特别是胡老的学术,已经非常接近仲景之本来,但与后世所论的那些有意无意的歪曲已有很大不同,不免惊世骇俗,难以接受了。那应该有着怎么样的主导思想才好进入经方之门呢?我这几天都在思考这问题,由此而联想到一个老前辈传授的内功歌诀,其中有一句“简易松无缓”,想想似乎很适合用到经方的学习中来:


简——就是简单的意思,不是简单实用的不去学,不去做,繁杂的也要让它回到简单的本来。

易——就是容易的意思,难的不去学,不去做,难的也要让它回到容易的本来。

松——以放松的心态来学习,才能学得心情舒畅。

无——学习不是为了超过别人、否认别人,不是为了扬名立腕,不只是为了衣食而谋,总之,不能功利色彩太浓。能对自己、家人、亲戚朋友、患者的健康有点帮助就很不错了。

缓——慢慢来,踏踏实实的学,一个一个方证扎实地掌握,不好急功好利,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慢功才能出细活。
以这种态度、这种主导思想去学习经方,就不会落入后世那些奇奇怪怪的理论中去,把自己的脑袋搞得昏昏沉沉的,似乎理论一大堆而实无所获。


由此又想到,有人很喜欢把易经的东西拿来乱套到医学中来,所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似乎学中医还要兼点占卜星相才算比较博学,不时要来点八字推算、梅花易数、奇门遁甲、五运六气,以证明“医源于易”或“医易同源”,我想,这些都是一二千年来中医界的一些陋习,都是一些文化人搞出的“障眼法”,阻碍医学发展非浅,两者间实则无丝毫必然联系。
当然,如果要勉强论及中医与易学的关系,我想,古人所总结的易学三原则对经方的学习倒是有点儿借鉴意义: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刚才有说过了,繁杂、难学的东西要回到它简单的本来,不是简单实用的不去学,不去无谓的费那个脑子。比如,后世将医经家的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无关理论嫁接进经方医学中,而这些理论不学,也一样能学好、用好经方,那些繁杂的东西或许有别的用途,但定非汤液医学所必需,置之不论可也。

变易——疾病的转变瞬息万变,阴阳相传表里传变可能在于瞬间,救治的机会可能一纵即失,心中要灵动,不能执着于季节时令、体质、男女、老少,正如胡老所说,心中不能有一丝偏见,才能活泼泼的,见是证则用是药,这样才能达到辨证开方的最大自由!

不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中医汤液医学的不易法则;“保胃气、存津液”,是汤液治疗的大法。
有了这些主导思想,或许,经方的学习才能有比较牢固的思想基础,才不会见异思迁,才不会被不经之学所惑,才能有进道之基,才能在经方之路上精进不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22 23:27 2楼
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胡老的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
2.外征比较明显时(可以观察到或是主诉),用胡老的方法以及日系古方派方法会非常得心应手。但其他情况呢?
3.刘渡舟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辨病机察病因,以脏腑经络为基础),在我看到的南北临床家的医集、医话中,占很大一部分,甚至能够说是主流。
4.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五十年代,北京流行乙脑时,当时京城名医众多。赵绍琴、刘渡舟、秦伯未、胡希恕等温病、经方医学大家都在,周总理却果断下令去四川请蒲辅周老大夫来京,解决疫情。这究竟是为什么?
2011-06-09 15:55 3楼
内经是理论的基础,伤寒是理论应用的经验,药方君臣明显,症目分辨清晰,学伤寒,当能因症而自拟为方。胡老的经验之谈,令人受益非浅,故送鲜花一朵。
2011-06-09 21:13 4楼
先生所言极是,值得我们深思。
⬅ 伤寒心法 老茶馆 中国古代神话神兽大全,终于找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