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级高手剖解标幽,轻松理解标幽,上段!

2011-05-22 19:23 楼主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夫今人愈疾,岂离于医治。劫病之功,莫妙于针刺。故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正此之谓。

察岁时于天道。

注: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时者,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苟或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是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是故天温月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滞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生;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天时而调之。若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学者必察斯焉。

定形气于予心。

注: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而平调理,期细察形气,得于心矣。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而莫针,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外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故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肌肉血脉,冬病在筋骨。秋冬则阳气收藏,肌肉肥厚,血气充满,刺之宜深。又云: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荥,季夏刺十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 不穷经络阴阳,须逢禁刺。


经有十二: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也。络有十五:肺络列缺,心络通里,心包络内关,小肠络支正,三焦络外关,大肠络偏历,脾络公孙,肾络大钟,肝络蠡沟,膀胱络飞扬,胆络光明,胃络丰隆,阴跷络照海,阳跷络申脉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任脉络屏翳也。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言脏腑之阴阳,则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是以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皆视其所在,与施针石也。又言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是以应天之阴阳。学者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阳明,反攻厥阴,病在太阳,反和太阴,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弊,则有劳无功,禁刺之犯,岂可免哉。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脏者,心、肝、脾、肺、肾也。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虚者痒麻也,实者肿痛也。脏腑居在内,经络行乎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心病虚,则补肝木,实则泻脾土。又且本经亦有子母,如心之虚,取少海穴以补之,实则取少府穴以泻之。诸经皆然,并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矣。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此言平人气象气脉,行于十二经,一周为身,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为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每日寅时,太阴肺脉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阳明大肠经,自商阳穴至迎香穴。辰时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少阴心经,自极泉至少冲。未时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少阴肾经,自涌泉至俞府。戌时心包络,自天池至中冲。亥时少阳三焦经,自关冲至禾?。子时少阳胆经,自童子?至窍阴。丑时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


经有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丝络、孙络,不知其纪,散走于三百余支之脉也。


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或正或侧,或仰或覆,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荣行脉中,三百余候,卫行脉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男女无以异矣。


要识迎随,须明顺逆。


迎随者,要和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迎者,以针头朝其源而逆之;随者,以针头从其流而顺之。是故逆之为泻、为迎,顺之为补、为随。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升降上下,源流往来,逆顺之道明矣。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言用针者,先明正文气血之多少,次观针气之来应也。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轻浮、滑虚、慢迟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也。沉重、涩滞、紧实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到也。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气既至,必审寒热而施之。故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针。阴气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扪。刺寒须至热者,阳气隆至,针气必热,乃吸之去疾,其穴急扪。


未至也,据虚实而行气。


此言针气之未来也。经云:虚则推内进搓,以补其气。实则循扪弹怒,以引其气。


气之至,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如闭处幽堂之深邃。


邃气既至,则针自涩紧,似鱼吞钓,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如闭居静室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至速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故赋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昔黄帝制九针者,上应天地,下应阴阳四时。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针以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尖末锐,去泻阳气。二曰员针以应地,长一寸六分,针如卵形,楷磨分肉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三曰?针以应人,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脉如陷,以致其气。四曰锋针,以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五曰铍针,以应五音,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六曰员利针,以应六律,长一寸六分,尖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七曰毫针,以应七星,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痒,以取痛痹。八曰长针,以应八风,长七寸,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九曰大针,以应九野,长四寸,其锋微员,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此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能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备也。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


本形,言针也,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针代之。蠲,除也。邪气盛,针能除之。扶,辅也。正气衰,针能辅也。


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此言针有长短,犹水之长短也。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络,故言针应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欲下针之时,必效仿真人,口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也。机扪者,针毕以手扪闭其穴,如用土填塞之义。故言针应土也。


实应五行而可知。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结上文,针能应五行之理可知矣。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


言针虽但长一寸六分,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其理最玄妙也。


或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桢,针之干也。岐,气血往来之路也。言针之干虽如毫发之微小,能贯通诸经血气之道路也。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平,治也;调,理也。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有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


拘挛者,筋脉之拘束也,闭塞者,气血不通也。八邪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也。言疾有挛闭者,必驱散八风之邪也。


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 合谷是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者,必使患者精神已朝,而后方可入针。既刺之,必使患者精神才定,而后施针行气。若气不朝,其针为轻滑,不知疼痛,如插豆腐者,莫与进之,必死之候。如神气既至,针自紧涩,可与依法察虚实而施之。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


言欲下针之时,必取阴阳气血多少为主,详见上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5-22 20:47 2楼
开四关是治疗感冒的一种好方法,尤其是风寒感冒最好。
2011-06-24 02:42 3楼
呵呵活学活用
我只是知道
就是没用过呢
多多向您学习哈
⬅ 山东省今年蜱虫咬人致病疑似病例5例 致1人死亡 老茶馆 五幼童染手足口病 家长指责幼儿园知情不报(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