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病说【赵绍琴】

2011-06-05 08:16 楼主
在中医学病机学说中,痰之为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临床治疗中,痰病的证治极为重要。中医痰病学说最具特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论其生成,则痰乃津液所化,生于脾胃,随咳咯而出者乃有形之痰,贮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然又有无形之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变生诸证,为喘,为嗽,为咳,为痛,为肿,为呕,为吐,为利,为癫,为痫,为狂,为惊,为中风昏仆,为神迷痴呆,变证百出,难以枚举,是以又有“百病皆因痰作祟”和“怪病多痰”之说。至于辨痰的性质,则有寒痰、热痰、风痰、食痰、老痰,脏腑之痰,经络之痰,皮里膜外之痰,种种不同。至于治疗,虽各随其证而异其治,然总不离调气机为先,健脾土、燥脾湿为本。正如朱丹溪所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赵氏论治痰病既宗前贤诸说,又能独出己见,将传统的痰病学说应用于现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令人耳目一新。赵氏认为,人体本无痰,痰乃病理产物,又是产生某些特殊病证的病因。痰虽皆由津液所化,水湿所生,然究其由来,仍须责之于饮食不节。凡恣食厚味肥甘之人,痰必内生,年盛或未觉察,日久必然为害。故年少及青壮年患痰病者殊少,而中年以后,痰病渐多。痰病中咯吐而出的有形之痰,人皆易辨易治,而流于体内的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而无形,易为人所忽略。若痰阻经络之中,则为痛,为麻,为木,或如蚁行皮中,其痛游走不定,状若风痹,古称钓痛,乃痰流注不定使然,其麻木则多固定不移,乃经气为痰所阻运行不能之故。若痰滞于关节,则必致关节肿大如囊,甚则红肿,其痛甚剧,久则关节变形,如现代医学之类风湿性关节炎,指趾关节肿胀如梭,日久变形如鹰爪状。此肿胀之关节腔内即痰饮盘踞之所,痰不去则肿不能消,痛不能止。故类风湿之关节肿痛,皆宜作痰治之,收效甚佳,祛痰通络则肿可消,痛可止,并可有效地防止关节变形。若痰浊流布一身为痰核,为流注,古人论之多矣。至于现代医学中常见的单纯性肥胖,以及继发于某些疾病,或由遗传因素或药物引起的肥胖症,形肥体胖,大腹便便,形态臃肿,行动迟缓,传统中医学中少有论述。赵氏则据脉证以其为痰湿过重,正与古人“肥人多痰多湿”之论相合。论其发病机理,则与过食肥甘,加强运动,再给予化痰除湿理气运脾之剂,以绝生痰之源,假以时日则可收效。与上述肥胖病有关联的一个现代病证是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类物高于正常水平,久之易罹患高血压,动脉硬化,脂肪肝,诱发心脑血管病,为中老年人一大危险因素。如何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是现代医学的一大课题。赵氏则根据这类患者多数形体壮盛,饮食过常,脉象弦滑等特点,断其病机为痰浊阻闭,从化痰通络入手,调气机,畅三焦,恢复其脏腑功能,辅以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则可有效地降低其血脂水平,并可收到一定的减肥效果。


与痰相关的是饮,古代医学文献常以痰饮并称。二者皆为津液所化,而清者为饮,浊者为痰。饮与水湿同类,常以蓄积盘踞于空腔之中为其特征,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颅腔积液(脑积水),以及大关节腔积液(鹤膝风)等,皆为饮病。治支饮重证急者须攻逐水饮,如控涎丹之类。证缓则宜宣肺行气导水,投风药以胜水湿。赵氏尝谓“积凹之水,风之则干”,所谓风能胜湿也。


痰饮为病,见症不一,诊断依据,在于脉舌,其脉象弦滑,舌苔厚腻或水滑者,必有痰浊水饮。形肥体丰者多痰湿。治痰用三子养亲加味,治饮宜宣肺行气导水,在上风以胜之,在下利而逐之,在外汗而发之。开鬼门,洁净腑,使饮邪外出有路,健脾土,燥脾湿,使痰浊不复再生,是谓治痰饮为病之大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14 11:21 2楼
楼主辛苦
⬅ 体会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特征 老茶馆 《伤寒论》便秘古方 -[蜂蜜栓]制作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