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海真言

2011-06-06 07:42 楼主
转自:寿小云 中华脉学的博客


跳出老祖宗的框框,才能获得真知

老祖宗留下很多文化遗产,都是千百年医学实践的结晶。但就学脉者而言,却一定要跳出老祖宗的框框,才能获得真知。

中医的先进,在于千百年医疗实践的锤炼;中医的守旧,在于不敢越过祖宗雷池一步。最早较为完整的古籍为王叔和的《脉经》,经后世医家辗转沿袭,鲜有创新之举,造成中医墨守千年一脉的现状。《脉经》讲得多是理论上的东西,很多内容从阴阳五行推演而来,缺少临床实际意义。

恐我直言,古代医书中没有一部讲明真正实用的脉法的。中医至今学堂上只能抱着恒古不变、缺少临床实用价值的《脉经》传授,导致临床中医师无以适从,导致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宝缺三,只能单凭问诊诊断或开西医化验单检查的尴尬地步。中医脉法绝技的失传,导致中医界传授无门,使之丧失了和现代医学竞争的最有力武器,这是造成中医衰亡的重要原因。可想而知,西医询问病情之后,有众多现代化仪器作后盾,得出科学结论;而中医呢,传统望闻问切之中,如果仅剩问诊一项,不败于西医之下才怪呢。我们今天全力抢救中医脉学,乃匹夫有责之举。

劝示诸位要想学好脉象的话,一定不要迷信脉学古籍,一定不要以为老祖宗的话都是对的。如果照书学脉的话,一定是学不好的,想学脉法一定自奋图强,到实践中摸索,到民间高人中去学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06 07:43 2楼
不要迷信权威。

脉海真言言之一已明确,在中医脉学古籍中,没有一部具有临床实际诊断意义的脉书,属于濒危医技。遨游脉海近四十年,眼见中医脉学领域起伏跌宕,可以说目前不存在垄断一切的权威。每一个对脉学有所研究,有所领悟的人,他本身的工作就是创新,就是超越古人,就是成大光明者。坚信自己能达到古人所未能达到的领域,相信自己就是权威。努力加油,走自己的路。
2011-06-06 07:44 3楼
树立脉理为真的绝对信心


我的第一个脉学导师王金皋先生仙逝已有十年,每每思念他的脉学绝技,尤其他对肿瘤的先知先觉、诊之有道的精湛医术,思念他仁厚宽宏的音容笑貌。

闲暇之时,我每每潜下心来,打开记忆封存的思绪,寻索先师给我留下的最宝贵东西。我只能说,我最感激、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先师把我领进脉学之门。先师带给我的,是让我对脉学的坚定信念,是让我看到脉学的真实,是使我坚信中医脉学是每一个努力拼搏中医的人都能掌握的。对脉象的真实坚信不移,是迅速跨入脉学之门,掌握脉学真谛的最重要条件。
2011-06-06 07:44 4楼
脉海无涯,勤学是岸


脉海无涯,勤学是岸。脉学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经验需要一点一滴积累、学识需要一点一滴领悟。正如古人所云:时时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沥其心血,方有可能成为集大成者。往往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觉得忽然间茅塞顿开,好像一夜之间一切都明了了,一切都得心应手了,那才是智慧之花盛开,勤学必有所报之时。
2011-06-06 07:45 5楼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万古永恒的真理。瞻望古今,名师之下,徒弟众多,但其中能成大气候者寡,徒弟能超越先师者寡。其原因在于各人能力有大小,悟性有高低,智慧有高下,学识有多寡。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念、悟性和勤奋。有了这三条,成功是必然的。
2011-06-06 07:45 6楼
坚信自己能踏上脉学之巅


任何知识,代表研究的最高水平往往集中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但中医脉学有一点很特殊地方。就是真正能够掌握具有临床实用价值脉象者,绝大部分不在大学院校里,基本上都隐匿在民间,极少有流传到圈外。

其原因在于传统中医《脉经》脉法缺少临床实用价值,授受传袭下来的学院派导师往往无法掌握真实的脉诊。而现存民间的脉诊,由于中医的保守或其他原因,大部分是世代家传,甚至有多代单传的,或传男不传女的,但一般很少流传在外。而一些民间自研的脉象,由于不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多有创新。

曾有一个工厂医务室上班的女士找上门来和我比试脉法,她从中医“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古训出发自研脉法,以右肾分候诊大、小脑,延髓,令人刮目相看。

踏入脉学之门,坚定树立不为孺子,誓为人杰,做大智慧者的信念。坚信自己是最好的,坚信自己有能力扩展达到古人未能攀登的领域,坚信自己能踏上脉学之巅。
2011-06-06 07:46 7楼
不守古法,敢于创新


脉学是一个百花齐放的领域。

金氏脉学将脉管不同深浅层次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文魁脉学尊古法左侧寸、关、尺分别主心、肝、肾,右侧寸、关、尺分别主肺、脾、命门,内侧以候脏,外侧以候腑。中医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藏医的认识则反过来,以左关候脾胃,右关候肝胆。寿氏脉学则把候诊部位扩充到全身五脏六腑及咽部、食道、乳腺、子宫等各个组织器官及人类的心理情感、心理特征、性格特征等。

实际历史上各家脉法定位各自有其合理的一面。其原因,各家在不同的候诊部位,感觉不同的脉象信息。如金氏脉学强调脉管不同深浅层次对应不同的脏腑器官,无需强调寸、关、尺分部候诊;文魁脉学尊古法寸、关、尺分部就很明确;对心理脉象的感知,一般从尺脉感觉,这不仅仅是因为古书里讲“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而是从医疗实践中此处感觉最强、最清晰。更简单地说,心脏的功能从寸、关、尺各个部位都可以感觉出来,但一般左寸信息更清晰,故传统上都从左寸诊断。也有例外,王金皋大师就从左关诊断,而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各自的病变都可以诊断清楚。总之,只要这种定位反映了客观的真实,具有临床实际意义,就是合理的。

故中医脉法法无定法,不断创新才是根本。各位有志中医脉学者,不要守旧古法,要敢于创新,做新一代的开拓者。
2013-03-04 20:26 8楼
感谢分享
2013-03-04 21:45 9楼
已经授人以渔了,期望白术老师继续讲讲具体的“鱼“的方法
⬅ 健康人的脉象是什么样的 老茶馆 魏长春论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