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火和她的中医博客

2011-06-08 17:23 楼主
张三火和她的中医博客
——记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张焱
本报记者 向佳 通讯员 佟雪莲
张三火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师张焱在博客上给自己起的名字。在网上搜索“科学网张三火”,就能轻松找到张焱发表的关于弘扬中医文化、普及中医养生知识的博文。与普通博客不同,科学网的博客全部采用实名制,是一个面向全球华人开设的科学论坛,对博主要求很高,需要严格审查才能注册。可以说,在科学网开设中医博客,是将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简便实用的中医技术,通过简明易懂的诠释,向全世界的华人进行中医科普知识宣传。
这个名为“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的博客,分为张焱讲养生、教与学、临证心悟、中医研讨和生活观察五个板块,自2008年开博以来,张焱共发表了200多篇博文,访问量近35万人次。凭借着风趣的语言风格和对中医知识深入浅出的诠释,张焱的博客去年获得了“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杰出原创空间奖”。
博客传播中医文化
几千年来,主要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中医药,当今应该如何传承?如何诠释?如何把人们从“中医等于腐朽落后”的观念中拔出?对这些问题,张焱的答案就是用博客的平台展示中医的深邃哲学,同时又要以简明易懂的形式诠释中医知识,利用网络的广阔与便捷积极与中医爱好者交流。
在张三火博客的留言板上,不少博友这样说:“您的文章很耐读,受益匪浅”、“看了你的不少博文,很喜欢里面的养生内容和研讨内容”。而张焱却说,如果她的博客能给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带来哪怕一点益处和些许启发,能对学生们学习中医增添一点信心,那她付出的努力就是值得的。
在不少博友眼里,张三火的文章不仅有用耐读,而且这个中医养生专家,还是个乐于助人的热心肠,上至对中医哲学的疑问与不解、对中医著作或学术观点的探讨,下至寻医问药、诊断病情等等,张焱无不耐心、细心地一一回复、解答。
生于中医世家
张焱之所以对于中医如此热爱,还得从她的家庭说起。张焱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外祖父白广珊自幼习儒学、精易学,17岁时拜师学医,20岁起开始行医。其母亲幼承家学,随父学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为第一批具有正规行医资格的中医,长于中医儿科疾病治疗。
张焱在博文“怀念我的姥爷”中回忆道:“听母亲说,她小时候很怕过年,因为过年接神的时候,别人家都是父亲带着孩子们放鞭炮,很热闹,而母亲家只有姥姥带着三个女儿。因为此时,姥爷一定是奔波于病家在给人治病,却顾及不上自己的小家。回想我小时候同姥爷生活在一起的情景,真的想不起有什么节日、有多少时光姥爷是清闲的,总是不断地外出往诊,还要带上沉重的诊箱。临终前,姥爷嘱咐家中后人要勤奋研读医书,不要以医谋利,不可照搬经验方诊治疾病,要多留心脉诊。”
正是生长于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使她深受中医文化的熏陶,也渐渐萌生了对中医的好奇与热爱,考入长春中医学院中医系开始学习中医。五年后,以全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此后师从于胡永盛、阎洪臣教授,深得师传。
现任该校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的张焱,著有中医文化科普读物《中的长寿之道》,撰写了20余篇学术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公开发表并多次获奖。曾获学校教师大讲赛二等奖、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师、校“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诸多奖项。
她是常给学生带药的老师
现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的马锡明,回忆起本科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学习生活,总是忘不了张焱老师为他亲手熬制的中药。“我复习考研期间,突然高烧38.9度,慌乱中吃了几片扑热息痛,但只是出汗体温却始终降不下来。”后来他找到了张老师,张焱给开了两服桂枝汤加葛根。“两服药药店不给熬,三服觉得用不上浪费,老师就亲自提了药回家帮我熬好了,装在两个瓶子里,并嘱咐我少服频服。”马锡明便遵从张老师的嘱咐服用,体温逐渐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关于张焱老师的故事还有很多。
“初涉中医,摸不到门路,正是张老师言传身教,才让我得以迈入医门,也懂得如何学习中医。”张焱老师的学生阿霍说。“我的学生阿霍”是张焱在她的博文中多次提到的一个名字,这位2001级的男生,在大二时患上恶性淋巴肿瘤,已有九年病史,张焱对他也格外关怀。“阿霍发来了信息,告诉我他写的书已经出版了,过两天,要亲自给我送来一本。我由衷为他高兴!为他祝贺!也为他感到很欣慰!”张焱在博客中写道。一段简单的文字,不用表情,不必修饰,旁人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亲切和温暖。
这就是张焱,一个自己认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医教师,一个实实在在地把“传道授业”、“治病救人”这几个字融入自己生命里的中医教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红色医疗队情洒老区十三载 老茶馆 开展中医非药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