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治病途径的特色

2009-06-26 10:22 楼主
在大多数人眼中,中医是玄之又玄的。什么祖传绝技,什么奇效秘方,似乎都是绝顶聪明的古人或者外星来客的杰作,后人是不能明其所以的。碰到病人,治好了就好了,也不知道怎么好的,没治好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治好。 实际上,中医学有非常系统的理论,只要全面掌握了理论,思维水平就能达到那些创造绝技和秘方的古人的水平,就可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能用真正的中医思维去认识古代疾病谱中没有出现的疾病。 但是,中医学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形式很不一样。现代科学公理、定理等等全部一目了然,而中医学的原理原则都是掩藏在古籍的文字背后,就连全部讲理论的《黄帝内经》也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者花很多工夫去总结文字背后的原理原则。而被奉为中医理法方药鼻祖的《伤寒论》则是以类似病例记录的方式传下来的,内容基本就是病人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用什么样的方药,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药物为什么要这样组合,都是要学者自己去悟的。从山水郎中接触的中医从业者来看,能熟背《伤寒论》一条一条结论,临床上按图索骥进行治疗的已经赫然是中医大家了,至于弄清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配方学的原理原则,真是微乎其微。而只有弄清楚这些原理原则,中医才能真正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生命力。 中医到底是怎样致病的呢? 山水郎中在以后的时间里将根据自己的理解,由浅入深的把中医的原理原则贡献给大众。 (1)中医学的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中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体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中医传统称“阴平阳秘”),五脏功能平衡而协调;疾病就是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根据平衡被破坏的情况进行纠正、调整,就是中医的治疗观,称之为辨证论治。证,就是指机体所处的状态,辨证论治就是辨别人体状态偏离平衡的情况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当患者的机体状态发展到极端不平衡时,就无法被纠正而死亡。因此,中医学认为“没有必死之病,只有不治之证”。(2)中医学是如何认识细菌、病毒的现代医学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很多致病微生物,这些细菌或者病毒如果在体内滋生,就会导致疾病。中医治疗疾病是根据机体状态的失衡情况进行纠正的,那么,它是怎样认识这些外来的致病微生物的呢?中医学中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中医学的病因理论对外邪的认识, 是根据其作用人体后,机体状态改变的情况进行归纳分为类的。因此,中医学针对外邪的祛邪治疗,本质上仍然是根据人体的状态改变的情况进行纠正,而不是撇开患者的机体状态,只针对外来致病因素。(3)中医学治疗蛔虫病的特色现代许多学者总认为中医学的这种病因理论,是因为当时人类对微生物的无知。然而下面的例子完全可以说明这个结论太草率了。成书于西汉末年的《伤寒论》中有一首治疗与蛔虫有关的疾病——蛔厥的中药方剂乌梅丸。虽然中医学此时已明确提出了蛔虫的概念,但在治疗时却不用当时已认识到的具有杀虫作用的药物,只用乌梅安蛔,并配大量的并无杀虫作用的温热性药物附子、干姜等。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种病虽然有蛔虫,但从病人的身体状态来看属脏腑虚寒。《本草经》中的杀虫药多为清热燥湿之品,若服之虽能杀虫,但对病人的身体却是雪上加霜,所以不用。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4)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的区别中医的辨证论治和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都是着眼于人体进行治疗,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辨证论治并非是针对外在的症状进行治疗,中医最反对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思路。辨证论治是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疾病的外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脏腑之间失衡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5)中医的辨证论治能清除体内病毒对运用这种治疗途径治疗感染性疾病,现代医学最大的疑虑大概就是它到底能否清除体内的病毒彻底治愈疾病。五六十年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老先生在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的严密监控下,治愈北京地区流行的乙脑,就很能为此作出说明。白虎汤是中医学中治疗高热汗出属阳明证的方剂,医学实验没有发现其有抗乙脑病毒的作用。北京地区解放后第一次流行乙脑时,蒲辅周老先生根据患者的表现,辨证为阳明高热证,用白虎汤即治愈了很多患者。当乙脑又一次流行时,人们根据蒲辅周先生的经验,仍用白虎汤,却不能治愈。蒲老经过仔细分析,发现由于当年夏季雨水过多,这次乙脑患者不仅有高热,而且湿邪重,于是在白虎汤中加苍术一味,有效扼制了此次乙脑的流行。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辨证论治能够彻底治愈感染性疾病,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的精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9-22 21:24 2楼
对于斑主的用功深表羡佩。
⬅ 山水郎中看“火神派”,兼谈李可老中医 老茶馆 中药有没有耐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