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分十二经脉归五脏六腑辨证施治虽万变而不离其宗

2011-06-19 17:09 楼主
六经分十二经脉归五脏六腑辨证施治虽万变而不离其宗

第一节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
一、六经
1、三 阴:厥阴经少阴经太阴经
2、三 阳:少阳经阳明经太阳经

二、十二经脉(十二经)
1、厥阴经01、 手心包, 02、 足肝。
2、少阴经03、 手 心, 04、 足命门。*
3、太阴经05、 手 肺, 06、 足 脾。
4、少阳经07、 手三焦*, 08、 足 胆。
5、阳明经09、 手大肠, 010、足 胃。
6、太阳经011、手小肠, 012、足膀胱。

三、五脏生理
1、厥阴经主气,行气机、神经、使筋。
2、少阴经主阳,行阳气、热能、动力、通行血脉。
3、太阴经主阴,升运营养物质、宣降阴津。
四、五脏六腑病理
1、厥阴经手心包、 肝阴亏气燥为之厥阴风木。
2、少阴经 心、命门火为之少阴君火。*
3、太阴经肺、脾寒湿阴盛为之太阴湿土。
4、少阳经三焦*、胆阴亏火炎为之少阳相火*妄动。
5、阳明经大肠、胃津亏化燥为之阳明燥金。
6、太阳经小肠、膀胱寒湿水泛为之太阳寒天司水。

*注释:‘君火’(手、足少阴经)即为火热旺盛。‘相火’(手、足少阳经)是指阴亏燥热,虚火阳亢。‘命门火’(足少阴经、肾系腰里肌)即为肾阳、阳气。‘三焦水’是指从胸横肌膈膜(心、肺)、腰版油膜(肝、脾)经小大肠油膜连网到肾系(蒂)油膜(肾)的气化利水职能。

第二节 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一、五脏六腑辨证论治
1、五脏精气内藏为里,用药总宜甘润辛利,以升为功。
2、六腑出纳开放主表,施药总宜苦降咸下,以通降为用。
3、五脏六腑经络相连,升降、散敛互济,表里相关。

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1、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阳经三焦、胆表里相关
(1)厥阴经心包、肝脏主气机、经络、神经、使筋,在生理心包络主气与肝血阴体制化相安;于病理梦扰魂游、风厥昏迷、风火阳亢病证咎由肝经血体阴亏病机。
处方用以药味苦甘性寒生血凉血、滋阴降火为主;味咸甘性平或寒坠痰镇痉熄风,味苦咸性寒潜阳平肝为伍;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为佐。
(2)少阳经三焦、胆主相火之府,在生理胆火与三焦水制化相需;于病理胆经相火妄动,虚火阳亢病证咎由三焦经(肾阴)阴亏病机。
处方用药以味甘性寒生血凉血、滋阴降火,味酸甘性平化阴为主;味苦性寒清热泻火为伍;味甘苦咸性平寒潜阳平肝,或味酸咸性温涩精固肾为佐……
(3)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阳经三焦、胆经络连通,三焦胆外通开放主表,心包肝经精气内藏为里,所以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阳经三焦胆寒热、虚实、燥湿、表里互为相关。
2、少阴经心、肾与太阳经小肠、膀胱表里相关
(1)少阴经心、肾主阳气,热能动力,通利血脉,在生理心火与肾水寒热制化(肾阳归究于心阳);于病理少阴经心火阳亢病证咎由太阴经脾、肺、肾阴亏病机。
处方用药以味辛性凉解透散火,味苦性寒清热泻火解毒、利尿降火为主;味甘性寒生血凉血、滋阴降火为伍。
(2)太阳经小肠、膀胱寒天司水寒湿,在生理少阴经心、肾阳气与太阳经小肠、膀胱寒湿制化为用;于病理太阳经小肠、膀胱寒湿水泛,下焦寒湿病证咎由少阴经心、肾气虚阳衰病机。
处方用药以味甘性平或温补气,味辛性温热补阳通脉,通阳利水,味甘咸性温温肾壮阳,共凑辛甘化阳为主;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味辛苦性温行气活血化瘀为佐。
(3)少阴经心、肾与太阳经小肠、膀胱经络相连,太阳经小肠、膀胱外通开放主表,少阴经心、肾精气内藏为里,所以少阴经心肾与太阳经小肠膀胱寒热、虚实、燥湿、表里互为相关。
3、太阴经脾、肺与阳明经胃、大肠表里相关
(1)太阴经脾、肺、肾阴主升运营养,宣降阴津,在生理太阴经脾、肺、肾阴与厥阴经肝气、少阴经心阳制化互济;于病理太阴经脾、肺、肾寒湿阴盛,里寒湿病证咎由厥阴经心包、肝与少阴经心、肾气虚阳衰病机。
处方用药以味甘性平温补益气血,味辛性热补阳,味辛性温温经散寒、散风胜湿、通阳利水、共凑辛甘化阳、畅通气机血脉为主;味辛气香性温运脾化湿,味甘气淡性平渗湿利水为伍;味辛苦性温行气化滞、活血化瘀为佐。
(2)阳明经胃、大肠主燥气,在生理与太阴经脾、肺阴津制化互济为用;于病理阳明经胃、大肠燥秘不畅,里燥热病证咎由太阴经脾、肺阴津宣降不足病机。
处方用药以味苦甘性寒清热润燥,味甘气淡性寒生津、增液润燥为主;味苦性寒清热下实为伍。
(3)太阴经脾、肺与阳明经胃、大肠经络连通,阳明经胃大肠外通开放主表,太阴经脾肺精气内藏为里,所以阳明经胃大肠与太阴经脾肺寒热、虚实、燥湿、表里密切相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祝坛子里的男同胞们节日快乐 老茶馆 中医药运用第三节、清热用药十一部分——5、清热燥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