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水土不服 只能入木三分

2011-06-20 11:52 楼主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属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范畴。祖国医学是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容和科学思想,是人类生命科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要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和评价中医药学的特殊医疗价值、科学价值、学术价值,才能真正有深度地认识到它的博大精深。特别是近五十年来,一批医学人士开始寻找中西医求存与发展的道路,力图使二者逐步靠近,最后达成质的突破。然而,事与愿违,收效甚微。在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中,很多研究者自身在这个领域迷失了对中医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他们被西方医学同化,摒弃了中医传统的思想内涵,更多的是按照还原论的方法和思路来设计和实施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案;由于中西医形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结合不当”使得它们在很多方面显得并不和谐,甚至因为水土不服,出现畸胎怪胎的现象。事实证明,抛弃祖国医学文化思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之路是走不了多远的。我们必须重新调整中西医的合作思路,重新审视自己,寻找新的切入点,否则,中西医结合之路走不到尽头。中西医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却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是一个学问的两门学科,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区别首先在其哲学思想不同,中医的辨证哲学是系统辨证,西医是还原论与机械论。而还原论首先要求实体,它承认的是完全确定的数据,对一切结果必究其因。因此在病理学上,西医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病灶引起的,从人体的组成可以完全确定人体疾病的根源,消除了病灶即可以消除疾病;换句话说,西医从微观看问题,采用分析法把人体视为零件的组合,借助医疗器械诊断,采用手术手段或化学药物直接对人体病变组织进行对抗性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建立在辨证哲学基础上的中医理论则超越了西医解剖学的概念,将人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依靠某一个独立的器官功能来实现,主张从人体的完整系统全局地认识和把握疾病,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各器官互相不能和平相处,导致内环境平衡被打破而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去除疾病。同时中医采取的治疗措施也不仅仅因病而异,还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总之,中医学从客观角度看问题,具有宏观准确性,缺少微观精确性;而西医学正好相反,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人体生命是一个多层次的巨大全息系统,宏观整体层次是最高层次,微观层次则是较低的层次。从高层次到低层次,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控制论认为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与自繁殖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是不可逆的规律。因此,中医的高层次整体观可以渗透到低层次微观领域,而西医的低层次微观不能指导高层次的整体观。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有关西医和中医之间究竟熟优熟劣的争议,唇枪舌战了几百年。西医攻击中医不科学,没有根据乱开药;中医反驳西医只会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因为立场和看问题角度不同,谁说都有道理,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改变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这样的结合,不是珠联璧合,而是同床异梦;不是强强联合,而是牛头对马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只有唯一一条”。中西医作为一个学问的两门学科,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在优势上加以互补;中西医同行间应相互交流,切磋心得,虚心学习对方长处,彼此信任,精诚合作,而不能带有偏见歧视,互相攻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过去的几十年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主要是西医主导型,即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中医用药,这种以中西医结合来取代中医的理念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医必须建立起独特的生命科学结构与模式,不能把两种医学模式视为一体。合理的中西医结合应该是把西医的诊断和中医的辨证治疗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双管其下。中医可以兼容西医的病名,临床指标,但这些。仅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微观数据,因此中西医不能全面结合,只能兼容,只能入木三分。《内经》云:“衰其大半而止”。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理论相互渗透,可取各自精华,可孰重孰轻,灵活结合,追求高于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的疗效,从而探讨出一条真正的求存与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创造更多的医学奇迹。两千多年前,当时人们在没有现代科学诊断仪器的情况下,只能用经络、气血、正邪之类的术语来描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现在到了二十一世纪,科学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突破,已经进入到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时期,如果某些人用现代的科学来嘲笑中医的落后或匮乏,这是极其愚昧的,是医学工作者的一大误区。其实两千年前的伤寒六经辨证是世界上最早用系统论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的医学书籍,它将人体朴素的系统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一整套的科学构思和医学理论体系,这是极其精妙的。因此,我们不仅要用现代的自然科学理论和语言来解释和阐述中医学的治病机理,还要以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更重要的,要从分子生物学来阐明和研究其物质基础和调节机制,这样才能推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我们目前首要的问题,就是用现代的技术和科学的前沿,来解剖原始的中医有效的治病机理。因为中医的疗效背后,必定蕴藏着深刻的科学依据,这种科学的依据,才是我们中医和西医两个医学的共同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可能提升到理论上的真正结合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忽略了对实体本体的探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杂系统,很难将人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解剖,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等。此外,长期以来在中医学的研究过程中,对科学标准的理解过于狭隘,对一些概念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理论阐述缺乏逻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正是这些局限性,使得中医在近代医学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受现代医学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忽视,无视中西医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然而,现代生物医学从形成到发展至今,其自身也存在严重问题,已开始由盛转衰。其原因在于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微观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更多的趋于微观,而非宏观,缺乏整体医学的思想。这是现代生物医学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必然的不足和缺陷。现代生物医学的再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药源性疾病挑战,西医西药对人类的毒性和副作用,已经构成白色恐怖的境地。因此,现代生物医学也应当寻求与中医的理论结合点,中医和现代生物医学都要提倡科学与技术,应该顺从生命自然科学的规律。人类未来的医学主流应该是自然疗法,植物或植物提取药物可能是人类的救命稻草。内经云:“天人合一”,中医是最佳的生态医学,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中医整体医学的思想恰恰可以从理论到技术上弥补了现代生物医学的缺陷和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历程走了半个世纪,两者观点水火不容,结合难度甚大,在各个领域上收效甚微,似乎前途渺茫。这种状况,有待于现代基础科学前沿的发展而论定,更有赖于对科学哲学的再认识,即认识到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结构,承认它至少有东西方两个源头、两个体系,放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作为评估科学发展的惟一标准。但是,真正处理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毕竟并不是在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层面进行讨论,也许能找到分歧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人类统一的新医学。”中医学走向世界,无疑给世界医学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遐想。中医的崛起复兴,现代生物学的繁荣,必将促使中西医并肩时代的到来。作者通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验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的体会,把新的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概括为:中医辨证思想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控制论与基因组学为“用”。中西医结合,不是两个医学体系的结合,而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结合,局部与局部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西医结合仅视为两个学科交叉的结合。新型的中西医结合要摆脱西医的还原论的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于吸取中医与西医的精华来完善与发展自我。未来中医要向自己的医学模式发展,中医的发展要解决自己的指导思想、理论、方法、路线、策略、途径、技术、工具等等诸多问题。这样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走向新的平台和起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应该重新构建,现代的西医学在理论上应该要进行转型,医学发展模式从单一学科转向复杂系统的研究,这是人类整个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理论应当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合作,共同开创新的医学模式,提供崭新的科学理论和依据,全面推动中西医理论从根本上趋向统一和谐,实现新的医学理论和新的医学体系。拯救现代医学危机,这一历史契机显示未来中医复兴的到来,创立既有中医特色,又属科学前沿的统一医学与未来医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20 14:39 2楼
说的很实在
⬅ 读《竺可桢日记》感作 老茶馆 医案三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