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历代名英荟萃

2011-06-30 20:58 楼主
扁鹊是哪个朝代人?历史贡献如何?
扁鹊,姓秦,名越人(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人),号卢医。是黄帝时代的一位名医。青年时曾任过相当于民间旅店经理职务的“舍长”。时有店客长桑君往来,鹊十分敬重,长桑君亦觉扁鹊待人诚恳,谦虚谨慎,大有造就之才,遂将其医术私传与他云:“吾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毋泄”。鹊对曰:“敬诺”。君乃出其怀中之药予扁鹊曰:“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也”。从此拜长桑君为师,研习岐黄之术。

扁鹊善于应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和运用针灸、砭石、蒸 熨、按摩等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曾被称为内科医、外科医、耳目痹医(五官科)、带下医(妇科)、儿科医等各科俱全的著名医学师祖。曾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难经》等医学经典著作,技艺相当高深。后因遭秦武王太医令李醯的妒忌,派人将其暗杀。

扁鹊一生最大的功劳是:①他学习和从医时代是最早的,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奠基作用,故称为“医祖”;②坚持唯物主义,主张信医,反对巫术。故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之警言传世;③具有高深的技艺,当时社会上流传的赞语说:“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④具有崇高的医德。周游列国为民治病,从不辞劳苦;相反,他始终不惧权势,通过对齐恒侯的4次劝诊,最后离弃不治,既显现了他作为一个医生的人道主义职责,又说明他敢于向权势斗争。故有“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之说;⑤他为人正直,一向谦虚谨慎,从不因已医术高明,而傲然自得,轻篾他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6-30 20:59 2楼
你了解淳于意吗?
淳于意西汉初年人,生于公元前215年,卒年不详。今山东临甾人。因任齐太仓长之职,所以人称他为太仓公(简称仓公)。他少年时,喜好医学,曾拜师于临川公孙光。年二十六,受业于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在他自己一丝不苟的究学精神指导下,后来他的医术相当高深。文帝4年(公元前116年),因不甘心伏贴的给某些贵族权势看病而获罪,被解送长安,其少女缇萦随父西行,上书:“愿入身为宫婢”,以赎父罪,孝文帝深受感动,便免其父刑。

淳于意突出的贡献是首创“医案”。屡为人看病,都一丝不苟的将患者姓名、职业、地址、病情、治疗经过,使用方剂及分量、愈后情况等一一记载下来,称为“诊籍”。在诊断方面,他很注意望色切脉,曾在25例医案中,就有10例是根据脉象来判断病人生死的。在治疗用药上,他使用的汤剂、散剂、含嗽剂,丸药,还有刺法、灸法、冷敷等多种方法。

他还反对信从方士炼丹服石之风,不断指出“五石”的毒性和服用“五石散”的危害性,教育人民不要误受其害。

仓公在启迪后人,传播医学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先后亲手培养了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等十来名学徒,后来他们都成了汉代名医,有的被选入朝廷当了太医。
2011-06-30 21:00 3楼
郭玉对医学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郭玉是东汉时期的针灸学家(公元1世纪未至2世纪),今四川广汉人。青年时从师于程高习医。既擅长于针灸,又精于切脉,曾任汉和帝时太医丞。一次和帝为试探郭玉的医术,令嬖臣中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让郭玉各诊一手,问所苦疾,郭从脉上立即辨出了是不同性别的人,说:“左阴右阴,脉有男女……”。和帝不得不连连称道佩服。

郭玉虽然作了太医丞,并受到和帝的信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先师涪翁和程高“为民解除疾苦,竭尽心力”的教诲,对劳动人民治病总是认真细致,效果极好。而对那些达官贵人的病,却不能完全如此。为此,和帝曾派下人拌贫苦百姓,求郭玉看病,竟也一针即愈。

郭玉极力反对当时上下盛行的“信巫不信医”的神巫势力,特别对封建贵族迷信巫祝,追求长生不老的腐朽生活,十分厌恶。曾对汉和帝说:“封建贵族疾病不易治愈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不听医嘱,自作主张,好逸恶劳,不知调养身体,筋骨柔弱,不能用药”等。
2011-06-30 21:00 4楼
涪翁与程度高擅长什么学术?
涪翁(东汉初年)为涪水隐居老人(今四川省涪江或内水一带)。由于他一生从来不暴露自己姓名,且酷好于涪水垂钓,人们便称他“涪翁”。在医学上,他是一位精于针术的针灸学家,说他闻知病人时,“不限贵贱,皆磨踵救之而不求报”。可是《后汉书》中却记载他常乞食人间,以致连姓名都不传,实际上这是对他的侮辱轻篾之词。

涪翁的针术十分高明,经他治疗的人,总是针到病除。由于长期的实践,使他具有相当高深的针灸理论水平。曾著有《针经》和《诊脉法》。涪翁年老时,将针灸秘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弟子程高。师徒均成为东汉时期的著名针灸学家。

程高(公元1世纪),是涪翁针灸学术的继承人。青年时,他曾跋山涉水访求涪翁学术。经过几年的实地考察,认为程高确实不是为追求名利而学医,有理想、有志气,又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便决定收留他为徒,并授予他全部医术。程高学成之后,也同老师一样关心群众疾苦,深得人民的爱戴,并不断地再钻研求深求精,博采众长,诲及已身,终于在学术上有了更深的造诣。年老时又将针术原本的传给了弟子郭玉。
2011-06-30 21:01 5楼
曾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在医学上有哪些功绩?
张仲景,又名张玑(公元150-219年),为东汉末年河南南阳 县人。青年时中过举人,灵帝时举孝廉,任过长沙太守。医学上他是同郡张伯祖之徒。他聪颖、稳重、善思、好学,一心致力于医药学术事业,很快超出了伯祖学术。屡行医于南阳、洛阳、许昌、襄阳、修武等地。

建安年间,各地瘟疫大作,“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盍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所谓建安当时的七才子之中,就有五人死于疫疬。他本宗族早先二百之众,不到十年死于大疫者三分之二,伤寒占百分之七十。对此,仲景万分悲痛,于是便决定进一步“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继承了汉以前“辨证论治”的规律,收集了民间许多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一部空前伟大的《伤寒杂病论》16卷,包括伤寒与杂病两个部分,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全面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为后人研究温病学,创造了良好开端,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他还著有《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辨伤寒》等医学名著。

张仲景主张医学要不断进步,医生对患者要热情负责。相传,他任长沙太守时,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老百姓进来,他堂堂正正的坐在大堂上,挨个地给群众仔细检查病情。时间久了,便成了每月两天看病的惯例。从此“坐堂医”一名,就传续至今。

东汉时期,巫势盛行。张仲景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用许多实际病例,来揭穿巫汉神婆的骗人手法。

张仲景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树立了坚强地为人民救死扶伤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他开始学习医术,还是在任太守时的言行,及至著《伤寒杂病论》,扑灭温疫流行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学术上,他通过对三阴三阳六经理论的引发,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并不忽略八纲辨证的具体原则和四诊的作用,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的治疗效果。鉴于他的医术,后世称他为“医圣”、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正如南阳仲景研究会发刊词中所说的历代医家无一不尊仲景为医中之圣。“医圣者,即医中的尧舜也,荣膺此举者,唯仲景先师”。他又称方剂学的鼻祖。
2011-06-30 21:01 6楼
外科始祖华佗为何被曹操杀了?
华佗,号敷,字元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08年),为东汉末年外科名医,与曹操同是安徽省亳县人。性格刚直不阿,不惧权势。通晓内、外、妇、儿、针等科医术,尤以外科术而见其长。在治疗寄生虫病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还很注重体育锻炼。常行医于安徽、江苏、河南等地。



为减轻患者手术疼痛之苦,他研制了以乌头、莨菪子等药物组成的手术麻醉剂——麻沸散。手术前让病人服用后,片刻再进行开刀,没有疼痛感。这比19世纪40年代西方医药学家开始使用麻醉乙醚,或笑气麻醉,要早1600余年。

在针灸技术上,华佗也有超人之处。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曹操,经常苦于头痛,甚者难以忍受,经遍请良医治疗,均未效验,曹操手下的谋士向他举荐华佗。经华佗诊断为“风眩症”,由风邪流窜经络引起的。华佗随即在他的头上选穴扎了数针,疼痛即止。《后汉书·华佗传》中这样描写:“佗针,随手而差”。华佗根据古人“挟脊相去三寸”的取穴方法,发明了“华佗挟脊穴”的新穴位,既安全,效果又好。

对治疗寄生虫,也颇具效验。一次华佗在路上碰见一位咽喉阻塞的病人。华佗看后告诉他说,有卖饼和萍的……。可买三升吃,你的病自然就可以除去,病人依法吃后,果然吐出一条大蛔虫。

他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模仿虎鹿等5种动物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锻炼健身法。

华佗是一位非常有骨气的人,一生刚直不阿,不恋荣华富贵,只愿做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为劳苦大众解除疾苦。大丞相曹操,几次要求华佗留在他身边做侍医,都被他借故拒绝。因激怒了曹操,将华佗下入监牢,临死前,他将自己的医书交给狱卒,希望他留给后世,狱卒怕受牵连,没敢收留,华佗一气之下,将书烧了,最后华佗被曹操杀了。至于后来流传的《中藏经》,乃是后人假借华佗之名而撰成的。可惜他本人亲手编写的医籍,一份也没保存下来。
2011-06-30 21:02 7楼
葛洪在药物学方面有何功劳?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公元281-341年),今江苏句荣县人。自幼家境贫寒,常以薪柴市售来换取笔墨读书,诊间常抄录别人的书本背诵。为人木讷,不善交游,有时不远千里,拨涉崎岖,拜访名师,从郑隐那里学得炼丹术,又继岳父“内学”之所长,从中受益,青年时练就医术。后来因为参加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活动,被封为“关内侯”。又做过咨议参军,美化道教。后来临近晚年,本想当勾漏(广西)令,途经广州时被地方官所留,遂就此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一方面炼丹,一方面从事医学著述。先后著有《抱扑子》内外篇、《方技杂事》、《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原名《肘后救卒方》)。肘后,即将书本藏于衣袖之内,便于携带,相当于现在的“临床诊疗手册”。他活到81岁时死亡。

葛洪一生最大的功绩是:

①精于霍乱、伤寒、疟疾、结核、天花、麻风、肠寄生虫等传染病和虫病的研究与治疗。后人誉称他为传染病科的历史学家;

②他在公元三四世纪时,最早发明用狂犬脑敷治狂犬伤,起到较好的免疫作用。故又是我国免疫学的创始人。这比19世纪法国科学家证实狂犬脑可以治疗狂犬病的论述,要早1500多年;

③奠定了化学制药的开端。他通过对雄黄、硫黄、胆丸、硝石、水银等药物的烧锻、升华,研制出玉石丹砂类药物。尽管当时传闻它有使人“长生不老”的作用,属于谎诞之言,但客观上,却奠定了我国化学制药的开端。因此,又可以认定他是我国化学制药创始人。

当然,在那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东晋时代,他也不免存在许多唯心主义说教。《抱扑子》内外篇中表现尤为突出。并宣扬儒家的所谓人间得失,世事否等一套伦理道德。因此,他的这些观点,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种“伟大的科学家,渺小的哲学家”。我们应当在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的同时,否定他那种唯心主义的说教,做到批判继承吸收。
2011-06-30 21:02 8楼
皇甫谧最擅长的是哪门学术?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20年,卒于西晋太康3年,享年68岁。他小时不好学业,整日游荡,后在叔父的严教之下,20岁才发愤读书,边耕边读。42岁不幸患身痹症,半身不遂,然仍手不释卷,自修医学。他也是信奉“五石”者之一,54岁时,曾因服“寒石散”,得了一场大病,甚至有自杀之念。

皇甫谧最大的功绩是针灸学术。早年遍读《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后借自患风痹机会,千方百计寻求针术在自己身上试刺,并让儿子握柄捻转,体验酸、麻、胀的针感,后果然病愈。从此,向弟子们发誓说“我要用有生之年,把针灸资料整理出来,供后人使用”。他把《灵枢》、《素问》中有关经脉、俞穴、针法几部分的内容,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一起,以类相从,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这是一部流传至今最古老的针灸典籍,特别是他将胸、腹、头、背部的俞穴,均从体表上标示几根线排列,这样就能明显准确地取穴施针,在此之前很少有过先例,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我国针灸学的始祖。

他除擅长针灸外,对文学历史也颇有研究,并有较深的造诣。在史学方面的著作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世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
2011-06-30 21:03 9楼
王叔和与董奉的事迹主要有哪些?
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熙,西晋高平人(今山西高平)。曾任太医令。(有关他的全部事迹,史书上记载很少)。

王氏对脉学有较深的研究。他集录古代文献,结合自身经验,编有《脉经》10部,列出24种脉象的形状和主病,使古代脉学系统化、规范化,起到多而不紊的作用。他着重论述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脉的不同形状和代表病症,并指出了几种类似的脉象,供学者鉴别。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且又较完整的脉学专著,而且对阿拉伯国家和欧亚各国,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针灸学方面,王氏亦有很高的见解。因此,人们又常常称他为针灸理论学家。

王叔和对仲景《伤寒论》的研究下了很大功夫。他抓住脉、证、方、治等几个关键内容认真考研。现行的《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都是王叔和新增。宋代林亿等人,在校刊《伤寒论》序文中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是因为他将仲景所用之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了颇具实际的分析,比勉强定为397法要符合临证得多。

董奉(公元3世纪初至期末),字居异,今福建闽候县人。为三国时期吴国名臣。他平生素以医为业,精通医理,技艺超众。多行医于江西、广东及福建等地。正因他临证处方用药屡多效验,求诊者接踵而至。相传,曾因越南河内一位副刺士燮食物中毒,昏迷不醒,请董氏诊治,即起死回生,从此声名大振于江南各地。因应接不暇,精力难济,后来去卢山隐居。

董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给人治病不收酬金,仅要治愈者或家人,在他住地周围栽上一株杏树以作纪念。几年来,杏树发展到10万余株,到成果时,又将杏子换来的米谷,依然用于救济贫苦百姓或遇灾的灾民,深得人民的爱戴。从此“杏林”二字,便在全国医家流传开来。直至今天,对医术超众者,常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或“杏林绝技”为题匾赠给医人,以示夸赞。在有关医药报刊、杂志上,亦有“杏林园地”专栏出现。
2011-06-30 21:04 10楼
陶弘景被后世尊称为哪三家?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华阳真逸”等。(公元456-536年),今江苏镇江秣陵人。19岁作了诸王侍读官,倍受统治者偿识。41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故后来又有人称他为“陶隐居”。享年80岁。他之所以在医学上获得巨大成就,是和他孜孜不倦地刻苦求学精神分不开的。《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颂称陶氏自述云“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深以为耻”。梁武帝曾三番五次请他出来做官,都遭到拒绝,他宁愿长期隐居山里,也不愿作封建统治者的士大夫。

陶弘景一生最卓著的功绩是:

——认真总结了南北朝以前我国的医学和药物学巨大成就。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撰成一部系统而又完整的本草著作--《本草经集注》。对过去存在的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石无辨等情况,作了认真的校正。应当肯定,在本草学的研究和整理上,陶氏当是我国的第一人;

——在药物分类方面,他独创一格。将730味药分成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大部类。后来的《唐本草》,甚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未能超脱这个分类范围;

——在药物性能上,亦有独到的见解。他主张以临床经验为主,重视药性,而不偏于药味。他说:“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唯冷热须明”。可见他是多么重视实践经验的;

——在药物化学方面,由于受炼丹家葛洪的思想影响,他作过不少贡献。据《南史》记载,在10岁时他就受炼丹家葛洪的传教,了解很多药物经烧炼的变化。例如他说“水银能化金银,便成泥”,“黄丹是熬铅所用”、“硝石和水硝这两种东西,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来区别。硝石发紫青色的烟,而水硝则没有”。这些同当今化学试验,都是一致的;

——在天文学方面,他曾制造浑天象。对28宿度数、七曜行道的昏明、历法、山川、地理、方图、产物等,都有深刻地研究和认识,并有专著行世,至少可以称为天文学的先驱之一;

根据陶氏一生的作为,后人誉称他为医学家、药物学家、道家。他一生著述很多。曾将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加以补充,著成《肘后百一方》,还有《养生延命录》、《华阳陶隐居集》、《古今刀剑录》等书。《本草经集注》,是建国后在敦煌石窟发现的一卷残缺本。其它原物均被日本人侵略中国时劫去。
2011-06-30 21:04 11楼
苏敬最大的功劳是什么?
苏敬(公元5世纪)是唐代医家。曾任朝廷右监门府长史等官。自幼爱好医药,每有药物本草等方面的资料,便收集起来,一方面看病,一方面考究药性以及每种的形态和性味功能。后来与李世绩、孔志约等人合撰了唐《新修本草》一书,另与徐思恭、唐临等编著《三家脚气论》。

《新修本草》是根据梁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经少有增删,增加了114种药物之后,由唐政府名义颁行的一部本草著作。全书54卷,载药844种。成书于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该书分玉石、草、木、兽、禽、鱼、果、菜、米谷等9类,并附图谱说明。它比较全面精确地总结了我国唐以前历代药物学发展的巨大成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对照参考依据,故被称为“药典”。它比世界上公认最早和最著名的《纽伦堡药典》,还要早9个世纪。

苏敬在医学上的造诣也是很深的。他虽居官位,但从不以官职自傲。常深入民间给人看病,长幼智愚,普同一等,深得人民的崇敬。
⬅ 女性调补气血十二养生穴位探秘 老茶馆 增白祛斑化妆品最易含汞 长期使用易致肾脏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