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一:别人聪明,我糊涂

2011-07-17 18:01 楼主
刘养元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只因社会上聪明人多,糊涂人少,才谓之“糊涂难得。”从“糊涂”二字得知,“糊涂”是可贵的,而“聪明人”反倒成了贬义词。鲁迅为中国人塑造了一个“阿Q”的形象:人家打了他,但他奈何不了对方,心里又气不过,只说了句“儿子打老子”,也就心安理得了。人们说他以精神胜利法取胜,是自欺欺人,多么糊涂!但我认为阿Q不是糊涂,而是够聪明的了。如果阿Q在当时不自量力,硬与人家拼,结果只能落得个头破血流,不是更惨吗?俗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什么?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既保护了自己,又顾及了面子,又何乐而不为呢?能说阿Q不聪明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社会又给中国人塑造了一个“新阿Q”形象,他奉行一种“次道德”,比鲁迅的“阿Q”又要聪明得多:他不要求你对别人好,只希望你不要对人坏;即使你做了坏事,你也要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你可以选择对别人冷漠,但尽量不要对别人造成伤害;即使你是小偷,偷了别人钱包,钱财拿去也就够了,别忘了把证件、钥匙还给失主;要偷也要偷那些达官贵人的,少偷下岗工人。贩卖假货的,别把有毒的东西掺进商品特别是药、食品中;行凶报复的,不要伤及无辜。一句话,你干任何坏事都可以,但不要干得太坏了,总要给人留有余地,这样,不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切以我为中心,“于我有益者而为之,于我无益者而不为”,实在是太高明、太聪明了。这样,人人在“次道德”的保护下,完全不考虑对社会、对炎黄子孙后代的影响,为名利可以不择手段而为所欲为。可见,当今社会是聪明人的世界,糊涂人少了。


聪明人与糊涂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认为,“于我有益者而为之,于我无益者而不为”是天经地义的;糊涂人则认为,“问心无愧者而为之,问心有愧者而不为”。所以聪明人没有“自我反省”,麻木不仁;糊涂人由于有“自我反省”因此既不“麻木”也没有“不仁”。由此得知:聪明人在自己的事业上总是夸夸其谈的“绣花枕头”,糊涂人在自己的事业上也总是默默无闻的“壶中饺”。所以有人说:一个只有“聪明人”的民族是无望的,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看来,历代研究《黄帝内经》的医家,大概也都是一些聪明人吧?他们认为:《内经》是歧黄之言,字字千金,不可有疑,即使有疑也不可过分而伤大雅,背“离经叛道”的骂名。于自己名声有害,何苦而为之,自然不敢有“反经”之举。结果都只从文字表面上下功夫,如此研究《内经》,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见庐山真面目。结果是自欺欺人,贻误后人。致使《内经》中的宝贵内容,特别是它的理论和思想方法,至今不为人们所理解。致使《内经》在人类的保健事业上没有很好地发挥它的应有作用。而我无资历,无学历,不以医为业,说活又无所约束,显然是个糊涂人。糊里糊涂地研究《内经》几十年,说了不少糊涂话,“奇谈怪论”不少。何止有伤大雅,实有离当今中医基础理论之经,有叛当今中医基础理论之道,与当今中医基础理论大相径庭。我实在是个大糊涂人。为什么在《论坛》中,不用真名真姓来保护自己呢?就是我这个糊涂人干的糊涂事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医院科室对联览 老茶馆 “奇谈怪论”之三:“因医求义”的研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