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初探之六:脑与五脏

2011-07-22 07:47 楼主
刘养元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整体性的形成,是以六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实现的。所以,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之下,认为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一方面是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每个脏腑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因此,另一方面又都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这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整体作用只有在脑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中医学不仅从整体上探索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而且还用整体观点去分析疾病的变化规律。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脏腑的关系,更强调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着眼于全局,注意对整体的调节,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上取之”等,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而确定的治疗原则。


但自《内经》之后,后世医家皆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整体作用是在“心”的统一指挥下形成的,把脑附寄于心,不以脑为脏。显然“五脏六腑”之说是不完整的。五阴六阳为阴阳不平衡,当以“六脏六腑”为是。因命门为人体先天之气蕴藏之处,是人体生化的来源,是生命的根本。张景岳说:“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可是不论先天命门或后天命门均不在“心”,“心”又如何统管五脏,为五脏六腑之主?根据《内经》,先天之气藏于脑,脑为先天命门,其作用在“心”之上。所以,脑不但是一个独立的脏,而且比其他五脏更重要。准确地说,是以“六脏”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整体作用是在“脑”的统一指挥下形成的。脑才是真正的六脏六腑之大主。那么脑髓与五脏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是什么呢?


1、在生理方面


⑴、脑与心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标志。意识丧失,则意味着生命垂危。然而脑主思维与心主血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尤其需要血液提供充分的养料。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说明气血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所以,气血运行的正常与否,足以影响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另方面,脑中所藏先天之精充盛,就能促进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脏六腑有所禀受而生气不绝。说明脑中先天之气充沛,必会带来心的阳气充沛,心的阳气充沛,则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这才是心主血脉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必导致脉道不利,血流不畅。所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就可知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


(2)、脑与肺
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然肺的呼吸实由脑中元气所主。元气旺则诸气旺,自然主呼吸之肺气也旺;元气衰则诸气皆衰,自然主呼吸之气也衰。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但“诸脉者,皆属于目”(《素问·五藏生成论》),《灵枢·口问》也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而目内通于脑,说明肺与脑通。且肺开窍于鼻,鼻为头面清窍之一,亦内通于脑,脑功能正常,鼻才能正确地辨别气味,故《灵枢·脉度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所以脑窍通而肺窍亦通也。


(3)、脑与脾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清,而升清又是脾的运化功能特点。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之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升于脑、荣于脑,以致荣养全身。头为精明之府,得到水谷精微的营养,才能使耳聪目明,充分发挥精明的作用,故《灵枢·平人绝谷》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神是水谷精液之所化,所以,《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

脾“在志”为思。思,是思虑、思考,是认识事物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状态,为脑所主。因此,思是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一般对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若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影响气的升降出入,而致气机郁结。思动于脑则脾应,思为脾志,思虑过度,可使脾气郁结而不升,影响脾的运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至于脾胃的腐熟水谷、消化与吸收,没有脑中命门火是无法完成的。


(4)、脑与肝

“肝开窍于目”,《灵枢·经脉》说:“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目与脑通,说明肝、脑的生理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气升发、条达、舒畅,既不抑郁,也不亢奋,则气机调畅,经脉通利,因而脑中阴精阳气和调,轻劲多力。肝主谋虑即指肝有辅助脑进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作用。因脑的思维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调畅,而肝能调畅气机,气血和调,所以,肝能辅助脑进行精神情志活动,可见肝主谋虑是建立在肝主疏泄的基础上的,只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舒畅,就能自身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思维敏捷。而肝的这种主疏泄、主谋虑的功能,又都是在脑的主宰下形成的,脑为纯阳之脏,“若天与日”,阳为阴之主,从而构成了脑在生命运动中的主导地位。


(5)、脑与肾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就精的来源而言,主要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肾中密切结合而成为肾精。”至于脑与肾的关系,《教材》却在“奇恒之府”中论述:“脑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脑与精:‘肾藏精,精生髓,髓聚而为脑,脑为髓之海’”。说明脑髓为肾精所生。用蔡陆仙的话说,“肾生精,精生髓,髓生骨,骨系着于脊骨第十四椎下,是为命门,为人脊最深之窍,即输精入脑之所。人第知脑力足则才智精力从生,而不知所以生之者在肾,……脑髓生于肾精”,“精足则髓足,髓足则脑充”(《中国国药汇海》)。我们认为,是先天之脑髓生后天之肾精,而不是肾精生脑髓。所谓“肾精生脑髓”者,是以后天养先天而言也。肾不是先天之本,而是后天之本,脑髓者先天之本也。所以,脑与肾的关系,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也。


⒉ 在病理方面

由于脑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密切,因而在病理上也是互为影响的,特别是五脏病变多反映于脑,当然脑病也可及五脏。

(1)、心病及脑
心主血脉,若心主血脉功能不足,则不能保证脑的正常功能。因脑重量仅为人体的二十分之一,而脑的供血却占全身的五分之一。若心供血不足,血液受阻,不能使血液上充于脑,就可出现脑缺血而发生眩晕、头痛、昏厥等证。若血不养心,心神耗损,则见心悸不宁,易惊,多梦纷纭,虚烦不安;若血不养脑,则见头目眩晕,记忆差而健忘,沉默痴呆,神思恍惚,狂躁不宁,昏厥不醒等。可见心病可引起脑的病变。


(2)、肺病及脑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与体内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成宗气,并贯通心脉以行气血而布散全身。宗气是人体后天之气,可知宗气旺,则脉中气血运行正常,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能正常发挥;若宗气弱,则脉中气血运行失常,可出现神疲、萎顿,甚则神思恍惚,反应迟钝等现象,说明肺气的盛衰可直接影响脑的生理功能。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亦能影响肺的生理功能。肺在志为忧“忧伤肺”。


(3)、脾病及脑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对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如脑中阴精阳气,全赖气血,上营于脑,气血足则后天肾所藏之精,其化髓之功能也足,髓就能源源不断地上输于脑,使脑中阴精阳气充沛。而气血的生成,又源于后天之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的形成,又主要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这就是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说明只有脾气健运,脑神才能得到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充养,才能发挥脑髓的正常功能。反之,若脾气郁结,或脾虚不运,可导致大脑气血的来源困乏而见神明之乱。《内经》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说明脾胃病可及于脑。


(4)、肝病及脑
由于肝藏血,主疏泄,所谓“主疏泄”,就是疏通发泄,畅达之义,因此,若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易形成“肝气上逆”、“肝火上炎”等病理变化,肝的疏泄太过,实质就是“肝升太过”,痰湿亦随之上升,易出现头痛、目赤、心烦、急躁易怒等症。


(5)、肾病及脑
由于肾主藏精,生髓养脑。若肾中精气充足,脑髓充盈,则精力充沛,轻劲多力,耳目聪明,思维慧敏。若肾中精气减少,生髓不足以养脑,髓海不足,则神疲倦怠,耳鸣目眩,思维迟钝。又肾者主水,若肾病不能主水。小便不利,水邪上犯,神明失其主宰,可出现头痛、眩晕、失眠、烦躁,甚至昏迷抽风。


由于五脏病可及脑,脑病也及五脏,所以脑病可以从五脏治。如脑病真气不足,气机失调,可见突然失音,不能语言,可用宣肺开窍法,使肺气得畅而脑病自愈。又如脑病眩晕、痉厥、头痛癫狂,可通过凉肝熄风、平肝潜阳之法,使肝魂得藏,而脑神自安。由于六脏又是一个整体,在应用以五脏治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各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生命科学”初探之五: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 老茶馆 “生命科学”初探之七:脑生痰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