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名医——巢元方

2011-08-18 13:39 楼主
隋代太医博士。创“补养宣导”法。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撰《养生方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巢元方 隋代著名医学家,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史书缺传,其生卒年及籍贯缺乏考证。隋·大业年间(605-618),他曾任太医博士,后升为太医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深的医学理论造诣。据《开河记》记载,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坐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命令巢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肥嫩的羊,蒸熟掺药食下,就可治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未尽病就治愈了。巢元方又叮嘱他用杏酪五味并佐以羊肉,一天吃几枚,可使疾病不复发。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巢元方奉皇帝命令主持编撰了《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共67门,载列证候1739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证候。对疾病的治疗,一般并不论述,但也有部分疾病讨论了诊断、预后,以及导引按摩、外科手术为主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步骤。这与当时隋炀帝下令编纂的方书《四海类聚方》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即前者专述理论,后者专述治疗,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较为全面的医学配套著作,可惜《四海类聚方》早已佚失,使我们不得探其真面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总结疾病病因、病理、证候的专著,并对隋以后两代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推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03 12:41 2楼
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他是隋代名医。大业中(605年-616年)曾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

一、医术精湛

巢元方医术高明,精通医理,巢元方对疾病病因 病源和证候的研究尤为精深,临床经验也很丰富。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主持开凿运河工程的开河都护麻叔谋在宁陵(今河南境内)患风逆病,全身关节疼痛,起床即头晕作呕,诸医诊治无效。隋炀帝令元方前往诊治。巢元方诊后认为是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嫩肥羊,掺入中药蒸熟食下则愈。麻叔谋依方配药,蒸而食之,药未尽而病愈。元方又嘱其继续服药膳调理,可以防止疾病复发。

二、《诸病源候论》

隋朝时期,中国最早的医学教育组织——“太医署”建立,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并下诏,命巢元方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因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它是中国医学发展史册中第一部系统化、科学化地详细论述疾病发生原因、证候表现及分类的巨著。巢元方对这部巨著的问世刊行功不可没。

《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六十七门,载列证候1739论,分别列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各科疾病的病因与证候,并讨论了一部分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预防、摄生、导引按摩、外科手术等一些治疗方法。此书为中国第一部中医病因证候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由朝廷组织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诸病源候论》的医学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特点:

1、书中主论病因证候,不载方药: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病因病理的阐系和对证候的描述具有较高水平。

2、发展了中医病因学理论:提出“乖戾之气”是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并提出预先服药可以预防疫病感染。书中记载了多种人体寄生虫病,详述其形态及感染途径;并提出疥疮与疥虫侵染有关;炭疽病为传染所致;漆疮系“禀性畏漆”引起的过敏;山区瘿病是饮用了“沙水”致病。书中的许多新观点和记载有较大进步。

3、在病理方面:书中对多种疾病的病变、转归有详细记载和系统描述,突出了各病的特殊证候,在临床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在证候分类学方面:对病症分门别类,使之系统化。如妇产科分杂病、妊娠病、将产病、难产笔耕内、产后病五类。这种分类更加细致、明确,有利于临床应用。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方药,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它“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唐代孙思邈撰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著《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惠方》,其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

三、治病有方

巢元方在论述血吸虫病(古名为射工、溪毒、水毒等)时指出:血吸虫病发病具有地域特殊性,参吴(江浙一带)以东、江南一带的山洞溪水、水泽沼地为该病流行区域。血吸虫的生活习性发病季节,巢元方认为血吸虫冬月蛰服土内,夏月在水内,人行水上及以水洗浴时易患病;雨水过大,便随水流入人家。

发病季节多为春秋两季,患者有疫区水域接触的经历。关于血吸虫病的征候表现,在水毒、射工、溪毒、中水、溪温等病名下均有描述,主要表现为初起寒热恶冷、头微痛、目眶痛、腹痛、心烦、洞泄、齿龈溢血,继则饮食不入,神志错乱恍惚等等。并在当时可能实施的条件下提出一独特的诊断方法:以大蒜数升捣碎放入温水中,令患者自浴,浴后遍身赤色斑纹出现者,即为血吸虫感染。这方法以今天的角度来看,或许早已落后不足一提,然而对一千多年前的医学及社会发展水平而言,是一大胆的探索和可行的措施。

关于疥疮病,经过详尽地临证观察,巢氏认为疥疮的好发部位为手足之间,以后渐及身;致病原因为状如水内疥虫感染;疥疮发病部位溃烂处可用尖细物挑出疥虫;而治愈该病的关键在于虫死病除等等,均有较为准地论述。他 指出感染途径为身接;愈后善恶在于疥虫侵入体内的数量及深浅程度;治疗时可采用艾灸疮面的简便易行方法以杀灭疥虫。肠道寄生虫的记载关于绦虫病,巢元方指出是由于食入不熟的牛肉导致发病。命名为“寸白虫”,为九虫之一,每节长一寸而形扁色白。或因食生鱼饮乳酪而致使寸白虫入侵内。关于蛔虫,书中称为“蛇瘕”,因蛔虫形状似蛇,发病时多缠绕成团而似瘕,成因在于饮污井之水、吃不之食、吞蛇鼠之精等不饮食习惯。巢元方在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观察检测仪器的条件下,通过大量精细入微的临床观察和天才猜测,对于各寄生虫病的论述大都比较切合实际,以至在千余年后我们在了解了《诸病源候论》的这部分有关内容时,仍然深刻地感受到巢元方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灭的理性光辉。

巢元方观察到同样接触到漆,有人立即面痒,继之胸、臂、腿及身各部均搔痒肿起,凡以手搔之,红肿迅速蔓延;重者通身疮毒如豆或大如杏枣,脓肿热疼痛;再次接,依然发病如初,这类人便是“禀性畏漆”者;而另有许多人终日烧煮漆,却反不为之所害。巢氏认为这是在于人本性中对漆耐不耐之别的禀赋差,人无论男女大小,皆有耐漆不耐漆者。这对接触过敏性病变的认识,尤其是对个差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它弥补了病因学在这领域的空白。
⬅ 唐代名医——张宝藏 老茶馆 唐代名医——孙思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