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医——缪希雍

2011-08-18 17:25 楼主
明清名医——缪希雍
缪希雍(1546~1627)。字仲淳,号慕台,原籍海虞(今江苏常热),后迁金坛。父尚志,兄昌期以东林党祸毙于狱。缪氏牵连在东林党内,辗转逃避,移居金坛。缪氏性耿直,有豪气。曾师事司马大复,与不少名医来往。

著有《神农本草经疏》3卷(162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3卷(1622),尚有《续神农本草经疏》、《方药宜忌考》、《仲淳医案》、《本草单方》等。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由弟子丁长孺辑录,语简法备,切于实用,涉及内、外、妇、儿诸科,多有独到见解。其中吐血三要法,尤为后世重视,至今用于临床。

缪氏深究药物炮制,谓汤、散、膏、液、丸之作用不同。同为酒渍,有的须酒浸以助其力;有的须细锉,煮酒密封,渐收其效。同为丸药,面糊取其迟化直下焦,半夏南星以姜汁稀糊取其易化,炼蜜丸取其迟化气循经络,腊丸难化,意在迟取效。他还认为药物随土地变性,用药当详察。

缪氏斥五运六气之谬,非医学治病之书,无益于治疗。《祝医五则》则为医德重要文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8-22 17:09 2楼
缪希雍(1566-1627年)

明代医家。字仲醇,号慕台,江苏常熟人,后迁居金坛。因家道中落,弱冠后弃儒习医,并以术济人,多有治验,名闻遐迩。丁元荐将其医术验案进行整理,著成《先醒斋笔记》,缪氏又亲为增广之,成《先醒斋广笔记》。另有《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炮炙大法》等,均行于世。其他如《方药宜忌》等多种,则未见流传。
2011-09-02 20:14 3楼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今江苏常熟)人,明代医学家。著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是医术卓著的名家。

一、生平事迹

父早殁,幼年孤苦。17岁患疟疾,自阅医书,遍检方书而自己治疗,遂至痊愈。遂立志从医,搜求医方,苦心研究药道,博涉各种医书,尤精本草之学,认为“神农本经,臂之六经,名医增补别录,譬之注疏,本经为经,别录为纬”。于是钻研其理。

缪氏生平好游走四方,曾游历三吴,入闵,历齐、鲁、燕、赵等地,亦到过江西、湖北、湖南诸省。在周游之时,到处为医,寻师访友,采药搜方。由于其真诚求教,故于民间经验收集很多,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其医术见解曾被名医王肯堂所敬佩,足见其医学造诣之深。

二、“脾胃”见解

缪氏治病,十分重视脾胃,认为脾胃之气是人身之本,应当注意保养,反对任意损伤。缪氏对脾胃的认识,强调了肾对脾胃的生养作用,并自制脾肾双补丸(人参、莲肉、菟丝子、五味子、山茱萸、怀山药、车前子、肉豆蔻、橘红、砂仁、巴戟天、补骨脂)以健脾益胃。他对脾胃认识的另一特点,则在于其处方用药具有特色。比如,其调理胃气,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灸甘草、大枣以补益脾胃,药性平和而不温燥,同时还多配伍石斛、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甘润清灵之品,使其补益脾胃不温不燥不滞,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创立的方剂如肥儿丸,方由人参,芜荑、使君子肉、橘红、黄连、甘草、红粬、麦芽、砂仁、白茯苓、山楂肉、滑石、莲肉、扁豆、青黛组成,就体现了甘而流通,补而不燥的用药风格。

三、“吐血三要”

缪氏又十分重视气血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视气逆、火升和血溢三者之间的联系。其观点突出反映于他的吐血三要之中。缪氏针对肝不藏血阴虚火旺引起的出血症提出吐血三要:一为:宜行血而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涌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二为:宜补肝不宜伐肝,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三为: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火自降,火降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患矣。反对一派降火,苦寒伤脾,化源告竭,统血无权,后患无穷。

四、“治气四法”

缪氏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不能亏虚、又不能留滞不行、更不能妄动、否认就会生病。故气分之病,不出气虚、气滞、气逆三端,治之之法及所主之药,亦不外补气、破气和降气调气三法,不可混淆。气虚则用补气法,药如人参、黄芪、羊肉、小麦、糯米之属。气滞则应用破气法,适用于年壮气实气机壅滞之实证,药如积实、青皮、枳壳、牵牛等。气机失和则宜调其气,气机上逆则宜降其气,调气药如木香、沉香、白豆蔻、缩砂、香附、乌药之属;降气如紫苏子、橘皮、麦门冬、枇杷叶、芦根汁、甘蔗,甚则降香、郁金、槟榔之类,适用于呕吐、呃逆、咳喘、痰饮、血症等。

五、“中药炮制方法”

修制

修制是最简单的一种炮制方法,也可以说是多种药物进行炮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修治,以除去杂质,并将大块段变为小块小段,便于再加工。炮制。

修制的方法包括拣、摘、揉、擦、磨、刷,刮、镑、刨、剥、切、捣、敲,碾、簸、箩、筛、劈、锯、扎、榨等项目。

水制

将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处理,称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药物达到洁净(除去杂质、异物、非药用的盐分、泥沙、秽恶气味等),使植物类药物变软,便于切片;使矿物类药物质地纯净,细腻、同时能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水制法包括洗,淘、浸、润、渍、腌、提、水飞等项目。

火制

凡将药材直接或间接(或加入其他辅料)放置火上加热处理的方法,统称为火制法,本法使用广泛,其目的除把质地坚硬的药物,使之脆、酥便于制剂,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容易发挥药效,防止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数药物有毒或药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制法的适用范围虽广,然某些芳香性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应用,火制会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挥发,损失药效,矿物中的雄黄、朱砂不能火制,见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剧毒性。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临床的需要,使药物干燥、酥松、焦黄或炭化,主要采用炒(炙)煨、炮、煅、炼、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水火共制

凡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由生变热,由硬变软,由坚变酥,以改变性能,减低毒性和烈性,增强疗效,同时也起矫味作用的制法,统称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蝉。

1、蒸: 将药材置于蒸罐或笼中隔水加热的方法,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便于加工切片,利于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黄等。

2、煮:将药材置于水或药液中加热煮的方法,以消除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蝉: 药物在沸水中短时间处理的方法,有助于除去非药用部分,及破坏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蝉后搓去皮尖,并破坏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除此之外,还有发酵、发芽、染衣等方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缪氏学有渊源,一本经旨,对祖国医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用药擅长甘润清灵,重视清热养阴,主流属于寒凉一派。在明代温补之学盛行期间,别树一帜,很有实际意义。对于当时纠偏防弊,起了积极作用。其治疗伤寒病的方法及甘润养脾之法,对后世医家不无启迪。
2013-05-27 21:20 4楼
晕,缪希雍的缪字拼音应是[miào],难怪找不着,请管理员更正一下吧。
2013-05-27 21:37 5楼
缪希雍有侠客风范,不摆架子,无论是谁都可以掏心里话说,结果大家也不保守,都交流方子。所以在他的书中有许多妙方。他后来对药物的炮制学有极大贡献。他中医的药物功用对药效的记载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常主动找患者,这与古代"医不叩门”的说法,但是缪希雍不讲这个,常跑远路去给人看病。
⬅ 清代名医——唐宗海 老茶馆 中医火罐法治疗白癜风 ➡